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2017-01-20 13:48丁伟
求知导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发展策略人才培养

丁伟

摘 要: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意义的长期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将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将推动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和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渡期,创新驱动发展、技术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一、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和战略分析

创新的本质是对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的尝试、探索、思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而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2]。创新能力是高校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善于发现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打破传统思维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多种知识、技能的能力,运用技术和资源来实现目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进程中的核心环节,无论是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革新,都是主体创新能力应用于各领域和专业的实践反馈和进步,都是创新教育的成果。显而易见,创新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是依托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基础上的一种协同式人才培养,是蕴含在高等教育整体进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以前高校没有开展创新教育的时候,各领域也在发生着创新和进步,那么创新教育存在吗?依然存在,就存在于各学科和专业的实际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于师生群体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

从实际情况来看,创新教育早就融入到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方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学资源上获得了较好的积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基础上,以往通过文理交融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发掘和探寻少数创新人才再进行精英化培养,取得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往往被认为是学校整体水平提升和发展的“点缀花朵”。然而时至今日,中国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大学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偏弱,缺乏创新毅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科学思维培育不足,缺乏创新创业优质师资;不能有效调动资源,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创新氛围有待加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无论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人才培养,其关键都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积累凝练。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策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正日趋薄弱,缺乏创新思维和持久毅力的大学生,往往茫然于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取向。实际上,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协同的创新机制,是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新主体地位的一种人本主义创新理论,具体指“在导师引导下,让大学生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独立发现、主动探索的能力,主动完成创新创造的过程”[3]。这也就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要素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四点。

1.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有利环境。目前,吸纳和建设优质创新师资队伍, 有效调动教师创新积极性是高校亟待 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培养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 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 施教,正确引导,提供帮助,使他们 的个性得到好的发展,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

2.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不断完善配套奖励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学分,建立创新学分积累、转换以及替代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制度,使注册成立公司、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的实践项目可以替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施弹性学制,采用基本学制和弹性学习年限相结合的方式,允许学生经批准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此外,高校可通过奖学金、学分奖励、素质拓展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并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辅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和奖励措施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师生。

3.建设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积极拓展创新实践平台

各高校要不断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教育资源,明确创新教育导向,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比重,增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丰富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体现符合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全面性[4];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强化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用性课程,建设云课堂创业课程库,增强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自主性;加强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倾斜政策,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和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深化产学研合作,匹配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导师,拓宽学生创新视野,提升创业能力。

4.优化创新教育资源与环境,推进倡导创新创业文化

高校应该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文理兼修,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利用。树立高校“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和环境,培养创新文化和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

显而易见,“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全域性的大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包含在高校发展的整体策略中,涉及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5]。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还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需通过创新教育的培养和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能力资本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屈天鹏,孙 涌,许 蔷.论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 亚太教育,2016(4):122.

[3]孙剑明,郝 勇,王树达,等.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学生个性化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 世纪桥,2015(5):51-52.

[4]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4):91-94.

[5]谢 梅,苗 青.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278-282.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发展策略人才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