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珂,李荣琼,刘绍辉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昆明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障碍与途径探索
李 珂,李荣琼,刘绍辉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昆明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剖析,探索推进昆明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途径。
农业信息化 农村 农民 昆明 农业现代化
21世纪是高度信息的时代,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成为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农业必须跨越的门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将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有力手段;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推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2016年国家连续发布的三个规划纲要都将农业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着力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再次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发展的必然,我国农业如何以此为契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是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课题,更是一个农业信息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问题依然突出,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昆明作为边疆地区更是如此。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挑战的任务相当艰巨。
我国目前的现状也是昆明的现状,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三农”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滞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农业信息化基本处在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态。首先表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村建立在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产生正常的信息需求;二是农业信息化需要网络和计算机的支持,相对于弱势的农业产业和低廉的农产品价格,农村和农民不愿意也无法承担网络、计算机以及信息服务等费用;三是昆明农村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现代信息系统建立与维护非常艰难,网络还没有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基层乡镇、村,仍有许多乡镇、村与互联网无缘,特别在昆明偏远山区,交通与通信条件落后,许多地区仍然是农业信息化的空白点;四是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获取信息手段单一,农业信息处在明显滞后状态。这些因素导致农业信息化下乡、进村、入户极难推进,信息到达最终用户出现梗阻,“最后一公里”的障碍依然存在,农业信息化的脚步没有真正走到农民家中。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文盲和半文盲、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90%以上都在农村。由于广大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知识相对较低,科技意识更是缺乏。加之我国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普遍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存在经济上的贫困性、社会竞争的低能性、风险承受的脆弱性。因此,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并不迫切,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难以接受和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网络,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民整体较低的文化素质,致使接受和应用农业信息化的能力差、愿望低。地处西南边陲的昆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于其他城市,农民较低的消费承受能力更不容易打开农业信息化市场及拓展客户,使得农业信息化难以普及。
近年来,昆明农业信息化主要把精力投入在电脑、网站、平台等看得见的硬件基础建设上,而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首先表现在农业信息科研部门和服务部门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导致了农业网站的农业信息产品中,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交叉重复信息多,特色信息少;滞后信息多、预测信息少;宣传的东西多,而真正适合农户、富有地方特色、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具有指导性、分析性、前瞻性、预测性、时令性的实用农业信息少之又少;二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众多且各自为政,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管理,各种信息源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关联,且各地农业信息网站水平不一,以致造成各类涉农主体之间的数据流动性较低、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共享程度严重不足、信息重复率高而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流动及最佳配置;三是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处理手段落后,影响了运行效率,使得信息使用价值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
首先表现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昆明农村大部分地区,特别在乡镇,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名存实亡,村级农业信息服务实质是空白,使得农业信息工作在乡镇、村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衔接,导致农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途径少;二是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人才匮乏,不仅服务能力弱,而且导致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而乡镇、村的农业信息员几乎都是农科员兼职,知识结构不合理,工资待遇差,导致基层信息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积极性;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包括实物形式和消费需求上的对接都不紧密,没有达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导致农业信息服务没有真正实现落地对接;四是农业科研推广项目专项经费中所能列支的信息服务经费少之又少,微薄的一点经费投入只够“练兵”,不足以“打仗”,投入的相对不足,使得农业信息服务难以到位。
一是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化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与政策引导,构建农业信息化框架体系,从上到下设计制度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网络延伸和渗透,让信息服务网络从国家到省、市、县、乡、村传播畅通无阻;二是政府应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专业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创办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以便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在基层的全面扩展和全面对接;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村农民提供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有前瞻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竞争力;四是政府应加强农业信息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农业信息市场与服务有法律作为依据、有制度作为保障,有效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从而实现农业信息收集、加工、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拉动力量;而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型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改变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经营呈规模小且分散的现状,规避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之下农民承担的各种风险,就必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形成有机整体,并与市场联通起来,克服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让农民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合理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将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共同提升。
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提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因此,要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一是必须使信息经营者与农户都达到“双赢”,由于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体现农业信息的效益市场价值,而信息业也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等服务形成产业,使得将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二是要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还要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更要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媒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订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使其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最终达到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新的全面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商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目标,从而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2007年以来,昆明市累计投入资金2 251.5万元建成了昆明“数字乡村”网,完成了143个“数字乡村”信息网站建设和1 368个村委会、9 032个自然村网页建设;2016年昆明市农业局又开发建设了“昆明市农业局政务信息网”、“昆明农业微信网站平台”、“昆明农业微博网站平台”、“昆明农业信息网”,创办了“游玩乐昆明都市农庄”微信平台;2016年昆明市农业局发布的《昆明市“互联网+农业”行动方案》,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新融合发展。但是,要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还应该从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与国内外农业信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的合作,构建农业信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联盟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高效服务机制,整合资源,开放平台,共享成果,合作共赢,转型升级,解决昆明农业信息化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提升农业信息化层次;二是要构建权威、高效、能运转的昆明农业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坚持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综合管理与协调,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联合行动,整合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努力实现设备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发挥整体优势,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以云南农业信息网为重点和龙头,建设完善全省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加强昆明市级信息中心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市级农业信息化支撑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水平,逐步建立健全省、州(市)、县级联动的高效权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农业信息主流渠道,全面推进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的有序发展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农业信息化,农民是消费不起的,如何通过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确保农民常年的信息需求,并能让农业信息服务产生效益,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症结。因此,由“最后一公里”向“最初一公里”转换是农业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必然,把农民的需求视为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首先就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要结合农村农民实际需求,面向农村生产一线扩大信息采集点和覆盖面,抓住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本地化需要、特色化要求,组织开发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提升农业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提供对农民有应用效益和实用价值的信息,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指导性和科学性,真正实现农业信息落地对接;二是在农业信息化研究中,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重平台建设、轻信息资源采集,重研究、轻应用,重报奖、轻推广等务虚不务实的现象,尽快转变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形成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农业信息化研究要紧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做好对接服务,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三是各级部门要加强农业信息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保障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重复、无用和失效信息满天飞的现象。
针对目前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社会实际需要的现实,一是要改变高、中等院校长期以来片面重知识、轻能力,重视技术、忽略与生产实践结合,严重偏离农业信息化实际需要的现状,要着力培养一大批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生产、懂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有信息收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与农村科教事业,整合培训机构和力量,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现代市场意识、现代信息意识,大力指导农民提高信息收集、信息识别、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信息化是破解“三农”工作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选择,实施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定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昆明农业信息化水平,让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农业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1] 朱方长.浅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经验、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信息,2017,(3下):20~24,31
[2] 吴凤华,卢秀霞,张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10)36~37
[3] 贺立源.农业信息化进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 汪亚.农业信息化带动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中国农业信息,2015,(5 下):40~42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07-27
[6] 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