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染性脑脊髓炎

2018-01-06 07:26邓清贵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20期
关键词:脊髓炎乙型脑炎

邓清贵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大同 037000)

马传染性脑脊髓炎

邓清贵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大同 037000)

马传染性脑脊髄炎是由不同种类病毒引起马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总称。常见的有波那病、美洲马传染性脑脊髄炎、苏联马传染性脑脊髓炎。文章对以上3种主要马传染性脑脊髄炎的发病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养马者提供参考。

马传染性脑脊髄炎 病毒 种类 防治

马传染性脑脊髄炎是由不同种类病毒引起马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总称,亦称马流行性脑脊髓炎。这类疾病临床症状相似,难以区别,但实际上都是不相同的独立疾病。本病在很多国家均有发生,但由于各国分离的病毒不同,分布不同,导致世界上存在不同种类的“马脑炎”。主要有德国发生的波那病(Borna disease),北美的西部马传染性脑脊髄炎(We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WEE)和东部马传染性脑脊髓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EEE),南美的委内瑞拉马传染性脑脊髓 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VEE),前苏联的苏联马传染性脑脊髓炎(Russia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REE),日本的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omyelitis B)。波那病至今仍局限于欧洲,东方、西方马脑脊髄炎主要发生在美国,委内瑞拉马脑脊髄炎主要发生在南美的北部到中部地区。我国几次流行的马脑炎,经研究证明均为日本乙型脑炎。而对于1958年以后全国各地发生多次的“疑似马脑炎”,真正的病原尚未完全清楚。

1 波那病

波那病也称马地方性脑膜脊髄炎,是马的一种病毒性脊髓炎,100多年前发生在德国的波那地区,故得名为波那病。本病在德国曾周期性发生,以后在东欧、中东及北非相继发生。

波那病病毒大小在85~125 mn之间,其抵抗力较强,至今尚未归类,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亦可存在唾液、唾液腺、鼻粘膜及肾脏中。在自然条件下,除马易感此病外,绵羊和家兔皆可感染。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说明该病与吸血昆虫无关。

该病的潜伏期至少4周。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黄疸,便秘,疲倦无神,并出现摇摆、强制性圆圈运动、反射性增强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全身痉挛,瞳孔散大,吞咽困难,颈项强直。病末期卧地不起,呈游泳样姿势。典型病例的病程为1~3周,预后不良。该病诊断较困难,确诊应进行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或进行家兔脑内接种试验。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药物,亦无预防该病的疫苗。

2 美洲马传染性脑脊髄炎

在美洲流行的马脑炎有美国东部型和西部型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这3种马脑炎的病原都是病毒,同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这些病与属于黄病毒科的乙型脑炎均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马病流行时也发生人的病例,但又似乎看不出有从马传染给人或从人传染给马的迹象。这几种病都是经昆虫刺螯传递的,病毒均能在昆虫体内繁殖而长期保存在野生动物界中,是专性传递性传染病。其虽都能引起同样的病,但发病率和病死率却有很大差别,其顺序是委内瑞拉马脑炎、东部马脑炎、西部马脑炎。除乙型脑炎外,其它3种只发生于美洲。

2.1 病原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5~70 nm,含单股RNA。所有同属病毒相互都表现血凝抑制试验的交叉反应。该病毒在病初发热期存在于血液和部分内脏,其后在呈现神经症状后,便从血液中消失而出现于中枢神经系统。东部型、西部型和委内瑞拉型脑炎病毒的区别在于不能交互免疫,用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可以区别出来,也在于毒力不同,西部型的病死率在20%~50%,东部型则达90%以上,而委内瑞拉型则更严重。东部型和委内瑞拉型病毒都没有亚型,而西部型可能有4个以上的亚型病毒。这几型病毒接种于10~12 d发育鸡胚绒毛尿膜上繁殖极为迅速,并使鸡胚经15~25 h后死亡。西部型和委内瑞拉型病毒可以感染豚鼠、家兔、绵羊、山羊、犊牛、狗、猫、猪,而东部型则感染猪、猫、狗,多种家禽和野禽对东部型病毒的易感性也极高。病毒可在仓鼠肾及鸡肝组织单层细胞繁殖,形成蚀斑。

2.2 流行病学

对人的感染,东部型严重,西部型和委内瑞拉型则较轻微。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节肢动物不仅仅是美洲马脑炎的传播媒介,而且也起传染源的作用。一些野禽感染后不表现任何可见变化而有很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可以成为比马更为重要的传染源。

2.3 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1~3周。发病初体温即上升至39.5~42℃,并出现嗜眠、垂头、圆圈运动等神经症状,按病马表现的程度及经过不同,可分为嗜眠型、麻痹型、卒中型3种病型。另外,还有一部分病马呈狂暴发作,无顾虑地狂奔,因而撞击栅栏、房屋、树木或跌入沟渠,致使头部受伤甚至遍体鳞伤。

2.4 诊断

根据病马的神经症状,结合发病只限于马匹、流行发生的地区、季节与传播媒介为节肢动物等流行病学资料,加之病马的脑组织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可以诊断为“病毒性马脑炎”。但由于有若干不同病毒引起的不同疾病,确诊还必须依靠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此外,化学药物中毒、饲料霉菌中毒、狂犬病、李氏杆菌病、乙型脑炎、苏联马肺炎和马波那病等也与美洲马脑炎有类似之处,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2.5 防治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进行对症治疗。用免疫血清、乌洛托品可能有一些疗效。在美国,应用鸡胚甲醛疫苗于春季2次皮内接种马匹进行免疫,可降低发病率。由于病型分布的不同,需有针对性地应用东部型单价疫苗、西部型单价疫苗或三型的多价疫苗作预防接种。

3 苏联马传染性脑脊髄炎

苏联马传染性脑脊髄炎是由苏联型马传染性脑脊髄炎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临床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黄疸、胃肠驰缓、血沉缓慢;病理解剖学变化呈现明显的中毒性肝营养不良、轻度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该病虽然发现较早,但1932年才明确其病原与病性,我国新疆、四川、甘肃等地于1958年曾有过疑似该病的发生,至今在西北地区仍有散发病例。

3.1 病原

从前苏联各地发生的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病例中至少分离出45株病毒,其生物学特征不同于欧洲、美洲、德国分离的病毒。尽管未能全部搞清毒株的分型,但至少查明有2类,即哈萨克斯坦马传染性脑脊髄炎病毒型和莫斯科—沃龙捏什马传染性性脑脊髓炎病毒型。

哈萨克斯坦病毒是用感染猫的方法,从死马脑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将此病毒在马硬膜下或内接种易发生感染,但以其接种脉鼠、大鼠或绵羊均不发病。

莫斯科(代表株为2号毒株)—沃龙涅什(代表株为6号毒株)病毒是用病马脑组织乳剂,通过家兔分离得到的。为了提高病毒的分离效果,常将病料经过反复冻融,或通过鸡胚后再接种家兔,较易分离出病毒。此外,还可以通过猫、脉鼠、小鼠以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培养病毒。

用交叉免疫中和试验证明,上述2型毒株与美洲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波那病病毒完全不同,而与狂犬病病毒却有较密切的关系,动物感染实验也出现内基氏小体,但这种包函体比典型内基氏小体小,且结构致密又无嗜碱性颗粒,因此与狂犬病的固定毒更为相似。

3.2 流行病学

病马、带毒马及其它带毒动物均为传染源,特别是疾病处于病毒血症阶段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吸血虫(蚊)和蜱传播,经皮肤感染,此外,也可经消化道传染。以马最易感病,驴、骡较少发病,人工接种可使绵羊、猫、家兔、小鼠、豚鼠、犬等感染发病。

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7~9月发生较多,冬春也有散发。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的类似于苏联马传染性脑脊髄炎,从6月末开始到10月中旬以后还有发生,这是与日本乙型脑炎的不同之处。哺乳幼驹有一定的抵抗力,该病在一定地区呈常在性,以放牧的马发生较多,常年舍饲的发生较少。

3.3 症状

一般潜伏期在1个月左右。病初,病马呈现短期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常打哈欠,嗜眠,容易疲劳,出汗,气喘,可视粘膜黄染,流涎,胃肠动减弱,皮肤敏感性增高等。经1~2 d出现与日本乙型脑炎相似的神经症状。有的表现沉郁,衔草不嚼,磨牙,交叉姿势,圆圈运动,视力障碍,皮肤反射减弱等。有的表现狂暴不安,攀登饲槽,前冲,不顾周围事物地乱走,常碰撞摔伤,或倒地作游泳运动,甚至发生麻痹,各种反射消失。有的则兴奋、沉郁交替出现。此外,一般症状也随之加重,体温正常或稍低,食欲减退或不食,口腔干燥,肠音沉衰或废绝,排粪球干小,甚至发生便秘,尿小,色红黄,呈豆油样。血液粘凋,血沉缓慢,15 min血沉值(涅氏法)0~4刻度,血清析出缓慢且颜色深黄,红、白细胞数均增多。血清胆红素显著增多,呈现双相反应,血液中碱储备量下降,乳酸含量增多,总氮量增加,血清氮化物减少,产生氮血症和酸中毒。

3.4 病变

该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表现为中毒性肝营养不良和轻度的非化脓性脑炎。肝脏体积缩小,被膜皱缩,质地柔软,触压有波动感,表面呈暗红色或红褐色,为典型中毒性肝营养不良。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细胞索紊乱,大部分肝细胞,尤其是小叶中心肝细胞发生坏死与崩解,小叶周边肝细胞肿大,呈明显的脂肪变性。汇管区血管充血,胆管增生,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胃内含有大量的干涸内容物,胃粘膜被较厚的一层粘液覆盖,并有出血斑。胃呈扩张状态。肠,尤其是盲肠与大结肠蓄积有大量的干涸粪球,肠内充有大量气体。软脑膜充血、出血、水肿;脑室扩张,脑脊液增多,实质时有出血,毛细血管与小动脉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神经细胞肿大,虎斑小体溶解,胞浆内形成空泡,胞核浓缩或溶解消失;神经胶质细胞呈轻度增生,形成卫星现象或噬神经现象。

3.5 诊断

该病在临诊上与多种疾病相似,加之该病缺少一个简单、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所以确诊较困难,故现地诊断多采用综合性方法。

该病的流行特点是多发生于7~9月份,壮龄马多发,3岁以下,尤其是哺乳幼驹少发,放牧马多发;临诊症状的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高度黄疸,胃肠蠕动缓慢,血清肌红素增高且呈双相反应,血沉缓慢;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肝脏呈中毒性营养不良变化及轻度的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胃内积食,肠管臌气,并有大量硬固的粪球。根据上述特点,通常可以作出诊断。当遇到不典型病例时,特别是流行初期需要定性时,必须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才能确诊。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日本乙型脑炎,狂犬病,肉毒梭菌种毒症的区别。

3.6 防治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其治疗原则与日本乙型脑炎相似,如加强护理,降低颅内压、调整大脑机能等。此外,还要注意保肝解毒,纠正水盐代谢紊乱,疏通肠道。具体方法如下:

保肝解毒,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40%乌洛托品50 mL、5%碳酸氢钠500~1 000 mL,以及维生素Bl、B12等。纠正水盐代谢紊乱,静脉注射10%氯化钠液300~500 mL,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 000 mL,每日12次。疏通肠道,投喂硫酸钠300 g、大黄50 g、碳酸氢钠50 g、温水5 000 mL,1次灌服。

预防该病应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的抵抗力,定期消毒,控制蚊、蜱叮咬,切断传播途径;严防引入病马,以消灭传染源。一旦发生,及时确诊、隔离、治疗,处理好死马,严防扩大传染。

猜你喜欢
脊髓炎乙型脑炎
加味葛根汤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轻症乙型流感(风寒束表证)的疗效观察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水平调查分析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得了脊髓炎有哪些症状?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针灸治疗现状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