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2017-01-20 16:08:40卫仲军张保臣朱家宝候晋生原睿智李孟凯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双微弹簧圈结果显示

卫仲军 张保臣 朱家宝 候晋生 原睿智 李孟凯

044000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卫仲军 张保臣 朱家宝 候晋生 原睿智 李孟凯

044000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27例,均采用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治疗后2年,DSA结果显示动脉瘤瘤腔闭塞效果良好。结论: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双微导管技术;血管造影术;栓塞治疗;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因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或脑动脉管腔内压力增大而引起的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好发于中老年[1]。近年来,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且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2]。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开颅手术和血管介入术,但是前者对术者和患者均有较高要求,而且危险性大,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3]。本研究旨在分析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27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确诊。纳入标准:CT证实颅内动脉瘤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动脉瘤体<1.5倍动脉瘤颈者;6 mm<动脉瘤最大直径<18 mm;不适合应用支架植入或球囊闭塞术治疗者。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家属知情同意。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5~73岁,平均(51.42±6.22)岁;前交通动脉瘤10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后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例。

方法: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患者全身麻醉,将6 F Envoy导引导管置于载瘤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10 F和14 F预塑形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根据动脉瘤大小进行分部填塞和分支血管的保护。填塞时要选择合适的弹簧圈,经2根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利用弹簧圈间的径向力稳定成篮,成篮后解脱其中1个弹簧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填入弹簧圈,直至牢固栓塞。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根据《动脉瘤栓塞结果判断标准》[4]判定动脉瘤栓塞程度。DSA结果显示未见动脉瘤显影为动脉瘤完全闭塞;DSA结果显示在动脉瘤颈少许残留为动脉瘤闭塞,占95%;DSA结果显示动脉瘤颈有残留者为动脉瘤闭塞,占90%;DSA结果显示动脉瘤颈及少许动脉瘤体有残留者为动脉瘤闭塞,占80%;DSA结果显示瘤体有残留者为动脉瘤闭塞,占<80%。

结 果

27例患者行双微导管栓塞治疗全部成功。治疗前,所有患者DSA结果显示可见造影剂填充,瘤腔未闭塞;治疗后当天DSA结果显示瘤腔完全闭塞,且未见造影剂填充;治疗后2年,DSA结果显示动脉瘤瘤腔完全闭塞14例(51.85%),动脉瘤瘤腔闭塞,占95%以上7例(25.93%),动脉瘤瘤腔闭塞,占90%以上3例(11.11%),动脉瘤瘤腔闭塞,占80%以上2例(7.41%),动脉瘤瘤腔闭塞,占<80%1例(3.70%)。

讨 论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管壁的中层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外伤和血流的冲击[5]。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只有在动脉瘤压迫到邻近神经或影响到脑部结构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这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防治,尤其是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6]。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治疗很有必要。

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颅内-外动脉搭桥术、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但是大多治疗方法只能使疾病短期得到控制或缓解,长期的预后不佳[7]。双微导管技术与上述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8]:颅内动脉瘤上有血管分支或形状为不规则角形,可利用“分腔”技术保护血管分支或完全栓塞,避免术中肿瘤破裂;该技术比传统技术多1根微导管,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相应缩短,不会损伤血管内膜或形成血栓,并发症少,也不会发生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所出现的血管痉挛或影响血流等不良反应;与美洲人、欧洲人相比,亚洲人血管内径较小,支架植入术、搭桥术及劲动脉球囊闭塞术操作相对困难,而双微导管可进入相对较狭窄的血管;另外,双微导管术的费用较低,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能够负担。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的疗效显著,并证实应用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既可保证所用弹簧圈在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瘤体内的相对稳定,又能让动脉瘤体内其余部位保持正常压力水平,而且双微导管技术的临床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性好[9,10]。本研究结果显示,27例患者行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全部成功。治疗后当天DSA结果显示瘤腔完全闭塞,且未见造影剂填充;治疗后2年,DSA结果显示动脉瘤瘤腔完全闭塞14例(51.85%),动脉瘤瘤腔闭塞95%以上7例(25.93%),动脉瘤瘤腔闭塞90%以上3例(11.11%),动脉瘤瘤腔闭塞80%以上2例(7.41%),动脉瘤瘤腔闭塞<80%1例(3.70%)。表明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可加快患者患部血液流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此外,在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动脉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当动脉瘤体过小,动脉瘤颈过宽,两者呈一定角度时,应把动脉瘤看成两个独立的腔体,利用弹簧圈之间横径向力在两个腔内分别形成稳定的篮;动脉瘤体大于动脉瘤颈时,用第1支微导管将弹簧圈送至瘤内即可成篮,但不稳定,需要利用第2支微导管在动脉瘤内形成稳定填塞;在瘤体上有分支血管时,第1支微导管填入后,应对分支血管开口处加以保护,再行第2支微导管填塞。在实际操作中,应选好适合患者的弹簧圈,应用2支微型导管将其送入动脉瘤内,形成稳定的篮,根据情况2支微导管交替将弹簧圈连续填入动脉瘤直至填塞牢固。

综上所述,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时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可促进患者血液通畅,有效改善颅脑血液循环,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及可靠性高。但因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尚需继续随访,后续试验应加大病例数,以进行深入研究。

[1] Shibahara I,Yonezawa S,Takazawa H,et al.Ruptured peripheral aneurysms in a collateral pathway associated with stenosis of a major cerebral artery:Report of two cases[J].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2011,2(1):81.

[2] 胡北泉,魏风.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发展现状[J].微创医学,2014,9(3):331-334.

[3] 樊庆荣,王恩任,张列,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0):16-19.

[4] 王大明,凌锋.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44-846.

[5] 刘兵,张建宁.颅内动脉瘤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3):232-234.

[6] 徐中,刘惠祥,钱晓波,等.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破裂脑动脉瘤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108.

[7] 散兴忠,秦军,张晓东,等.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2):718-720.

[8] 严循成,金杰,丁文彬,等.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9):3965-3967.

[9] 张向艳,左书浩,李建华,等.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河北医药,2011,33(18):2795-2796.

[10]浦毅,羊正祥,喻永涛,等.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31-33.

Application value of double micro catheter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d irregular aneurysm

Wei Zhongjun,Zhang Baochen,Zhu Jiabao,Hou Jinsheng,Yuan Ruizhi,Li Mengka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Central Hospital of Yuncheng City,Shanxi Province 044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ouble micro catheter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d irregular aneurysm.Methods:27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d irregular aneurysm were selected.They were treated using double micro catheter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After 2 years of treatment,the results of DSA showed that the occlusion effect of aneurysmal cavity was good.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ouble micro catheter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d irregular aneurysm was significant.

Double catheter technique;Angiography;Embolization therapy;Aneurysm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6.47

猜你喜欢
双微弹簧圈结果显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医学概论(2022年4期)2022-04-24 14:59:22
“双微”教学法在除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最严象牙禁售令
中国报道(2018年2期)2018-04-20 04:12:46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困境及应对
基于“双微”平台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新闻眼
金融博览(2016年7期)2016-08-16 18:44:41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系统
软件工程(2014年6期)2014-09-24 12: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