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志
(宁夏回族自治区唐徕渠管理处,750000,银川)
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杨 志
(宁夏回族自治区唐徕渠管理处,750000,银川)
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实践;唐徕渠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深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的治水思路,要全面推进水利发展转型升级,实现水利现代化。灌区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信息化,因此以信息化带动灌区现代化是今后灌区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3/4的面积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缺水、经济欠发达是基本区情,水问题历来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宁夏水资源主要依赖黄河过境水,农业用水占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决定着全自治区的用水效率。宁夏引黄灌区是全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自流灌溉渠道,渠首最大引水流量127 m3/s,干渠全长314 km,共有1 197座建筑物,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灌区纵贯银川平原,受益区内有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等9个市(县、区)和6个国有农场 120万亩(1亩=1/15 hm2,下同)农田灌溉,以及艾依河、阅海湖、宝湖、沙湖、星海湖等35个湖泊19万亩湖泊湿地生态补水,年均引水10.10亿m3,灌区粮食连年增产,水生态良好。但是,长期以来灌区基础设施薄弱,调控能力差,灌溉管理粗放、效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与宁夏极度干旱缺水的区情极不相称,因此,加快灌区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完善工程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水的高效利用与节约迫在眉睫。
根据2014年 《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结合宁夏引黄灌区的建设发展历程,特别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及高效节水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现代化灌区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灌区工程建设标准高、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灌排通畅,安全防汛体系健全,灌溉保障有力;科技创新驱动、灌溉技术先进、节水高效、管理科学,在用水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发展布局合理,生态良好。
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有保障措施和机制做先导:
①根据宁夏产业布局和 “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水利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制定现代灌区发展建设规划,并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②大力引进和研发新材料、新技术,结合信息技术高标准建设和改造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为现代化灌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打破现有的专业水管部门管干渠、地方管支斗渠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探索实行按灌区统一管理的方式,减少水量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
④现有的水权水量按行政区域分配,造成水量分配上出现“贫富不均”和“吃大锅水”现象,同时由于水价长期不到位,各业水价不合理,没有很好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和向经济效益较高产业集聚的效应,造成用水结构不合理。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兼顾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产业水的经济效益,按灌区分配水量,通过水价改革引导高效节水。
⑤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业和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适应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服务农业规模经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适宜不同农作物的先进灌溉技术,以现代灌溉支撑“三农”事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种类丰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
⑥创新灌溉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稳定的投入机制、良性的运行机制。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信息化带动灌溉现代化,实现精准灌溉、精细管理,全面提升灌溉管理水平。
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推进灌区生态文明建设,维系良好的水生态,创建优美的水环境,着力打造田绿、水清、林茂、路畅的美丽田园。
宁夏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这使灌区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实现常态化运行的基本条件得以实现。灌区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唐徕渠管理处在灌区现代化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自治区内外专家,分析近16年来灌区发展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演变及灌溉历史资料,寻找供水规律,结合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科学预测中长期灌区用水趋势,研究现代化灌区的建设内容,制定了唐徕渠现代化灌区的建设规划。
将测量水和闸门自动控制二者集成联动,实现智能控制、准确配水,是现代化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唐徕渠管理处从2016年冬灌开始,选择了4个流量级别典型渠道,引进国内主要的17家测量水设备生产厂家,选取27种设备开展比测实验。在对不同工况条件下各种设备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后,推荐不同级别渠道适宜的测量水仪器及测控一体化设备,为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研发了多项灌区管理系统,包括干渠灌溉管理系统、支渠用水专家决策系统、渠道闭环测控一体化系统和工程逐级检查、指标评判、分级治理的管理系统,以及安全防汛闭环管理5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测量水设施评价、灌溉工程安全评价、现代化灌区供水综合评价等3套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技术难关的攻克,为现代化灌区建设搭建了技术平台。
2014年7月以来唐徕渠管理处开展了以“智慧唐徕”为主导的灌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智慧唐徕”是基于“互联网+水利”的国家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建立了涵盖灌溉、工程、安全生产、防汛、党建、政务等六大业务管理模块。同时开发了五大应用平台,分别是数字地图决策指挥平台、综合数据分析查询平台、智能灌溉专家决策平台、测控一体化平台和掌上唐徕移动信息终端,建成了一套符合灌区管理需求的“呈现数字化、控制智能化、决策科学化、管理协同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智慧唐徕一期工程硬件系统建成各类数据采集点113处,测控一体化试点8处,干渠测水断面自动监测率达到100%,直开口自动监测率达到10%,有效提高了自动化监测水平,实现了处、所、段三级网络互连互通。系统运行以来,实现了“让数据跑路,让数据说话,让专家决策,让系统智控”,从而达到管理规范、决策科学、灌溉适时精准、数据共享快捷,实现了水利管理的转型升级,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和用水量,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2015年以来全灌域年均节水约3 700万m3。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先导性、约束性、控制性要素。现代化灌区的建设一定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持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平衡和良性循环。要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水生态状况。因此,现代化灌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尊重水规律、以水为主导、以水定发展,高效节约用水,从而达到人水和谐、经济发展、生态良好。
[1]卢德明,等.宁夏水利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朱明星,等.水利科学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水利,2006(5).
[3]张元,等.长渠流润——唐徕渠历史与新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陈金水,丁强.灌区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顶层设计[J].水利信息化,2013(6).
[5]韩振中.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标准与发展对策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7).
[6]王洪彦.信息化灌区管理中信息数据的整合研究[J].中国水利,2015(15).
S27
B
1000-1123(2017)16-0061-02
2017-07-07
杨志,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