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纪红 本溪市中心医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柳纪红 本溪市中心医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治疗的效果,评定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功能测定,为Ⅲ~Ⅳ级,且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大于0.12s,手术前对患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为心脏收缩的不同步性,将CRT-D放置,对患者的临床反应、心功能指数以及LVEF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随访和记录。结果:行CRT-D放置后,手术过程中右心房以及左心室起博电极感知等程度满足要求,手术前心功能指标较有所缓解。结论:将心脏再同步除颤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症中,可以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改善,以此对LVEF功能加强,改善心功能,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心脏再同步 除颤器 慢性心力衰竭 效果分析
当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依然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有大部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其临床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为基础,探究将其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症中的效果。
1.1 临床资料
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例,其中10例患者均为器质性的心脏病症,其中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均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有8例患者进行了体外电除颤以及人工心肺复苏急救处理,2例患者体表心电图呈现为QRS波的增宽,均伴有左束支阻滞图形。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术前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心脏收缩。
1.2 方法
行心脏静脉顺行造影,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基础的冠状动脉造影测定,详细掌握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此确定病症,在进行造影的过程中也应对曝光时间进行延长,并进行冠状静脉窦和心脏静脉的顺行造影,以此对患者的冠状静脉窦和心脏静脉位置进行了解。所有患者在局部麻醉处理下,放置三腔CRT-D,其中CRT-D应在左上前的胸壁处。
将左室起博电极放置,本次研究的10例患者均依据左锁骨下静脉-precava-右心房以及冠状静脉窦的顺序进行处理,穿刺左锁骨的下静脉,进入左心室电极后,对导管和四级冠状窦标电极按照顺序进行输送,第一步,要在冠状静脉窦放置标测电极,沿照标测电极将导管送进冠状静脉窦处,将标测电极撤出后,将球囊漂浮导管送入后,直到冠状静脉窦口,对球囊充气,并依次进行冠状静脉窦和心脏静脉的逆行性造影处理,依据噪音的最终结果进行靶静脉的选择,将漂浮导管撤出后,沿照输送导管,利用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导丝,将左室起博电极,沿照冠状静脉窦送到左室后静脉6例,心侧静脉4例。
将三腔ICD放置进入,当左室起博电极到位后,进行左锁骨下的静脉穿刺,常规送进心房起博电极,将螺旋固定在患者的右心耳处。
在手术过程中,对各个导线的起博阈值、阻抗、P 波电压幅参数进行测定,应用10V电压,应用0.4ms的脉宽起博左心室和右心室,以此保证不出现膈肌的刺激。10例患者均行T波点击对Vf进行诱发,应用17J能量进行除颤的过程中,对除颤时的阻抗进行测定。
对10例患者进行为期最长35个月,最短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行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胺碘酮药物治疗了;每间隔3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将用药种类进行调控,每间隔半年进行CRT-D的随访;10例患者检测到VT,次数为2次,并行31-34J的能量进行复律,然后成功。
所有患者在术后的90日到半年进行超声等基础性检查,其中9例患者的LVEF值较比术前有所提高,有1例患者未出现变化。
根据临床相关报道显示[1],大约有30%左右的患者出现了室间隔运动异常或者是左心室以及右心室收缩不协调的现象[2],甚至是室间电传导失常,其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QRS增宽。在这之中,CRT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心脏起搏技术,对房室收缩顺序进行改善,并对左心室和右心室进行电刺激,从而对心尖和心底的激动顺序进行改变,以此将室间隔的活动进行恢复,并让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活动保持相同的位置,以此将心排出量进行了增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众多研究学者的调查中[3],证明如果患者出现了左心室、右心室活动不协调、LVEF小于小于0.35的情况[4],经过CRT治疗后,患者的LVEF值、6min步行距离以及最大摄氧量均有所提高,从而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节,生活质量得以提高[5]。并且经过CRT治疗后,能够降低其死亡的概率。
在心血管病症,心脏性的猝死是其另外一个主要的死亡原因,大约有40%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猝死的情况,如果患者的心功能达到Ⅳ级,猝死几率最大为50%,最小为5%,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即为心律失常。在已经证实和研究的临床实验中,如果在对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救治时,为避免病症复发可以将ICD放置,且在心功能降低的过程中,放置ICD能够对患者生命进行保护。
作为心脏起博的新型研究项目,CRT-D同时将CRT以及ICD的优点相互联合,并对心功能情况进行改善,同时对心脏性猝死病症发生率进行降低,根据常规理论证实,如果患者负荷ICD以及CRT的治疗适应症,则可以将其放置CRT-D,在部分研究学者的部分论断中,以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治疗作为实验组,根据结果证实,应用CRT-D放置后的效果更加显著。在本次研究中,对10例患者进行6~35个月所有的随访,每间隔3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将用药种类进行调控,每间隔半年进行CRT-D的随访;10例患者检测到VT,次数为2次,并行31-34J的能量进行复律,然后成功。这一结果的数据也完全证实了行CRT-D治疗的有效性,以此CRT-D在临床中应用也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行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症的效果显著,可以对心室活动进行改善,同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本文研究的相关论断和杨靓等[6]以及周娟华等[7]等专家研究相符,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1] 周晗,张嘉莹,卢永昕,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2):917-920.
[2] 章超惠,严激,徐健,等.J波、JTc、Tp-ec间期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7):1029-1033.
[3] 徐原宁,黄德嘉,方全,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3):173-177.
[4] 张静.提高心脏再同步联合埋藏式心律转复起搏除颤器植入术安全性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5):29-31.
[5] 袁沃亮,林永青,王景峰,等.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访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3):390-392.
[6] 杨靓,雷红菊.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装置加除颤器的围术期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6):34-35,38.
[7] 周娟华,楼青青,唐娴,等.心脏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10):848-849.
1006-6586(2017)16-0088-02
R541.6
A
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