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监测体系 服务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

2017-01-20 07:10赖晓珍程西方
治淮 2017年8期
关键词:入河省界淮河流域

赖晓珍 程西方

构筑监测体系 服务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

赖晓珍 程西方

淮河流域水质监测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已形成流域、省及地市共30多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的三级监测体系,可监测项目达170多项,建成了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29座。监测内容包括省界断面、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跨流域调水以及地下水水质监测,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重要河湖水生态监测,淮河水污染联防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手段包括常规固定式监测、动态跟踪监测、应急移动式监测和自动在线预警监测等多种方式。

一、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现状

1.省界断面水质监测

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从1994年6月开始,最初仅监测淮河流域22条主要跨省河流23个省界断面。随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省界水质监测工作不断加强,目前省界水质监测范围已扩大到流域47条跨省河流51个省界断面,监测频次由原来的每月监测1次提高到每月监测2次。根据省界水质监测成果,每年发布《淮河流域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4期。

2.水功能区水质监测

淮委从2003年开始组织流域各省开展水功能区监测工作,监测水功能区数量150多个,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后,淮委组织对淮河流域列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的394个水功能区进行全覆盖监测,监测频次为每月1次,其中缓冲区每月监测2次。为全面掌握淮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状况,2009年开始淮委组织各省对全流域1020个水功能区进行了监测,监测频次由汛期、非汛期各一次增加至2013年的每两个月监测一次。根据水功能区监测成果,每年发布《淮河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12期。

3.饮用水水源地监测

为加强淮河流域饮水安全保障,2010年起,淮委选取淮河流域列入水利部公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第一批、第二批)》中的11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从2013年开始,监测的水源地数量增加到20个。2016年,水利部印发了《全国重要水源地名录(2016年)》,淮河流域列入《全国重要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水源地共有57个,2017年开始,对淮河流域57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全指标监测,监测项目达到109项。

4.入河排污口监测

1990年,淮委组织流域四省水利部门首次开展了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普查和监测工作,随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加强,1998年起每年开展全流域城镇入河排污口核查监测工作。随着2002年新《水法》、2004年《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不断加强,2016年淮河流域监测的入河排污口达到1366个,涉及流域202个城镇。同时,加大对流域重要入河排污口监测力度,每月选取淮河干流、省界缓冲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污染联防区域等水功能区40~50个重要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性监测。

5.地下水监测

开展地下水监测是做好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基础工作,相比省界、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等水质监测,地下水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能力相对薄弱,从2014年开始,淮委组织对流域442个地下水站点进行监测,监测项目39项,近年来,结合淮河流域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地下水监测站网,进一步增加地下水站点代表性,为流域地下水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6.水生态监测

2008年2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水利系统藻类监测试点工作会议,淮河流域的洪泽湖和南四湖被确立为首批藻类监测试点湖泊,分别由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山东济宁水环境中心承担。2008年4月,淮委正式启动洪泽湖藻类监测试点工作,每月对洪泽湖的高良涧闸上、二河闸上、成子湖区、老子山、溧河洼五个区域进行采样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藻类优势种群、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透明度等。2009年后,又增加了骆马湖、淮河干流生态监测,其中骆马湖生态监测站点5个,淮河干流10个。目前,流域开展的水生态监测站点达到20个。

二、面临的形势

1.水质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

目前,淮河流域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监测,流域省级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也达到80%以上,总体上监测覆盖率较高。但部分省区水功能区监测断面仍然偏少,甚至有的水功能区河长超过100km,设置的水质监测代表断面仅仅只有1~2个,水质代表性严重不足,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要求相去甚远。纳入规划的地下水、水生态监测覆盖率也只有38.2%和31.0%,各省区监测覆盖水平差异较大,与管理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2.监测工作与规范要求有差距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对地表水、地下水、入河排污口和水生态调查与监测的项目和频次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水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频次不能完全满足规范要求。部分地表水水质测站24项基本项目尚未实现全部监测,亟需解决;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只开展了基本项目监测,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尚未开展监测;水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水生态指标监测较少。

3.检测能力明显不足

经过多年不断努力,流域水利部门水质监测能力已有较大程度提高,但与水资源管理要求仍有明显差距。一是实验用房不能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基层检测单位实验用房面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日常监测;实验室环境较差,无法保障检测任务的正常开展。二是仪器设备不能满足监测需要。仪器设备数量偏少,无法满足监测任务增长的需要;部分仪器设备老化严重,性能指标达不到检测要求;设备配置结构不合理,现有设备主要集中在常规项目检测的仪器设备上,微量有毒有害物质、水生态监测的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设备相对匮乏。

4.检测人员不足,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水质检测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专业技能要求更高。目前,水利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人才难觅的困境,基层机构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已经严重限制了先进设备的推广和使用,严重阻碍了监测数据效益的发挥,显著降低了能力建设投资回报效益。

三、规划目标及发展任务

1.规划任务

依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水资源保护工作需求,在现有监测体系的基础上,统筹协调相关规划,从流域层面进行水资源保护监测顶层设计,提出水资源保护监测站网规划方案和监测能力建设方案,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

2.规划目标

(1)规划近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省界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地表水水源地基本实现在线监测,并按旬进行人工监测,其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视情况适时开展监测;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实现人工监测和调查;地下水功能区代表站全部实现人工监测;重点湖库、重要江河河口及存在较大生态风险的大型河流湖库等水域水生态监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流域中心及分中心建设,各级监测机构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水资源保护监测工作需求。

(2)规划远期目标

到2030年,建立健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体系,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点实现全面监控,水生态监测工作全面开展;流域监测中心及分中心实现达标建设,监测能力满足水资源保护监测工作需求。

四、构筑流域监测体系

1.夯实基础,完善常规监测体系

以淮河流域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省界、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线、入河排污口、地下水、水生态监测站网建设,流域规划省界站点60个,水功能区1020个,饮用水水源地430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5301个,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下水水质站点718个,水生态监测站点232个。进一步提高流域常规监测能力,规划购置常规监测设备3052台,其中淮委本级监测机构500台,河南省监测机构1286台,安徽省监测机构531台,江苏省监测机构186台,山东省监测机构549台。

规划实施后,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站网布局将更加完善和合理,监测断面设置更加规范,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进一步增加,监测能力显著提高,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础保障。

2.立足当前,构建应急监测体系

面对当前日益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规划立足当前,结合流域实际,着力构建流域应急监测体系,以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淮河上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水系和山东半岛四个流域监测分中心,承担辖区内水质监测任务和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任务。根据流域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规划购置应急监测设备1318台,其中淮委本级监测机构308台,河南省监测机构522台,安徽省监测机构277台,江苏省监测机构23台,山东省监测机构188台,切实有效提高淮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和完善流域应急监测工作机制,建立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预警预报机制,建立流域机构与地方水利、环保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制定流域和地方应急调度方案,不断提高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流域水质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水质监测自动站共67座,其中已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4座,规划新建水质监测自动站33座,包括淮委本级6座,河南省5座,安徽省4座,山东省18座。通过规划实施,淮河流域将形成以省界缓冲区、淮河干流、水污染联防重要区域、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为重点的水

3.稳步推进,建设自动化监测体系

质自动化监测体系,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具有实时在线自动检测、快速统计分析、及时预警预报等优势,能够显著提高水质监测与分析效率,有效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为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4.齐抓共管,构建监测质量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本次规划新建实验室13个,新增实验室办公室面积4271m2、实验室检测场所面积26147m2,改建实验室办公室面积4187m2、实验室检测场所面积20453m2;结合监测机构业务发展需要,规划水质监测从业人员编制内人数达到1100多人,其中新增人数400多人。

水质监测,质量先行。加强流域水质监测质量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流域中心、分中心、共建共管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检查、质量控制考核、人员上岗考核;二是加强内部质量控制,通过现场密码平行、实验室平行、加标回收、盲样测定等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三是加大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通过构建流域监测质量保障体系,有力促进流域监测质量稳步提升,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33001)

猜你喜欢
入河省界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滏阳河流域入河再生水对实测径流的影响分析
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并网切换圆满成功
晋中市入河排污口现状分析
取消省界收费站MTC车道改造技术要求探讨
山西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
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省界收费站转入联调联试阶段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一种基于ETC通行卡的取消省界收费站方案探讨
新乡市海河流域入河排污现状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