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玉
摘要:沪教版第四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教材中出现有气体生成的实验却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装置。本文主要介绍一组改进后的装置,使其更能符合压强增大的反应装置,更易于在密闭容器中控制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缓解压强,数据更准确误差更小,实验结果更接近质量守恒定律。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装置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4-02
1. 引言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是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学生很熟悉,教材中用它(图4-12)来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使瓶内压强变大,大量气体可以使橡胶塞弹出,实验存在危险性,控制盐酸的浓度和用量可以控制生成气体的量,针筒的活塞可以缓解体系的部分压强。
人教版中使用白磷燃烧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白磷有剧毒,为何还编入教材,不是为了看实验现象,而是因为白磷着火点低,易于在密闭容器中控制反应的发生。居于这点,我设计了一组改进实验装置。
图1教材截图
2.实验目的
以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为例,探究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因为有气体生成,不能让气体逸出到空气中,质量守恒的关键在于实验过程中保持装置的气密性,实验的难度设置也在这点上。设想在同一密闭容器中,实验前反应物要分开称量,实验中要让反应物接触,实验趋于完全再称量,这样设计实验装置成了重要思考点和创新点。
3.实验装置
4.实验原理
2HCl+Na2 CO3 == 2NaCl +CO2↑+H2O
5.实验步骤及现象
5.1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装置如图五所示装好,用手捂住锥形瓶,气球挺起了,说明气密性好。
5.2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将0.1克碳酸钠固体装入锥形瓶底部,用封口机将塑料袋裁成仿小试管的形状,用水检查下袋子是否漏水后,水倒掉,往塑料袋中滴入5 ml1.5 mol.l-1稀盐酸,塑料袋上端入口处剪短,小心将袋子放入锥形瓶中,盖上塞子,用量程为200克的托盘天平称量反应物与装置的总质量,记录读数,摇动锥形瓶,使质软的塑料袋倒下,液体自然流出,反应物接触,按住橡皮塞,观察气球胀大,等反应趋于稳定,再次将整个装置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读数,对比两次读数,计算误差范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实验注意事项
(1)装置气密性要好。确保气体不泄漏,装置接口越少越好,用凡士林和水封,还用上了水电用的生料带。
(2)需预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用量和气体的体积,选择合适大小的气球。
7.实验结论
本着节约药品,防止过量剩余试剂污染环境,同时使气球的大小在控制范围内,实验过程中药品的用量大多取较少的量,如:碳酸钠固体取0.1克,物质的量为0.00094摩尔,1.5 mol.l-1盐酸至少用1.26ml,实验中取5 ml,理论上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1.06ml;碳酸钠取0.2克或0.3克,其他数据为上述数据的两到三倍。在实验的效果上:实验一、五、六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
8.实验创新点
装置一、五、六好操作易成功,是本节的创新点,装置六主要突出它一次性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以减轻分组实验药品仪器的准备量。把药品装在塑料袋中,密封于一次性豆浆杯中,固体分散于锥形瓶底,可增大接触面积,液体有流动性先装在密封袋内,实验过程中用针扎破,液体就流出来,反应就开始,突破密封体系中控制反应发生的难点;装置五的特点是用自制塑料袋代替小试管,一端开口,使用塑料袋封口机可以随意裁切塑料袋的形状,瓶子入口小,所以裁成长条形的,入瓶前再裁短,方便摇动锥形瓶使固液接触。装置一的简易连通式对不产生气体的实验很好用,提高一支试管,液体就流向另一支试管,反应就发生了。装置七中U形管内小试管中的液体不易流出,有待改进;装置二往Y形管一端加液体过程中,随着瓶内气压增大,少量液体向上沿Y形管另一出口流出,改进后引入装置三,恒压设置缓解瓶内气压大导致液体不易滴下的困难;装置四设计为差量法求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所以对气体进行干燥。
9.实验反思
学生进行装置一、五、六分组实验,其它装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实验或者激发学生思考装置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考教师的设计意图,从而领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核心思维和科学素养,体验科学家的艰辛实验历程。
实验中的其它思考,使用电子天平目的是为了称量400克以内物质的质量,电子天平盘面大,可以放置更多的物体,通过装置四实验,可以称量气球中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设置一道差量法计算碳酸钠的质量的试题,从实验探究质量守恒,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设置过程中,使用小锥形瓶目的是瓶内空气较少,气球中空气的含量就少,可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1]将气球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问题探讨 王秀梅,李德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第8期
[2]课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创新设计与应用 潘国荣,蒲翠满,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第24期,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