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林
所谓化学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在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运用,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对化学学科的情感培养
人类的情感具有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一方面,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除了可以通过化学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以及物质手段等过程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化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化学与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化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富有哲理的化学思想.化学还造就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生活中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有意识地应用化学知识对生活有帮助,使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爱化学.
二、重视对化学教材的情感性处理
1.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加入其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化学教材中许多规律的发现、原理的建立,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无疑会赋予这些内容大量的情感色彩.例如,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时,教师可以结合纯碱知识,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对中国制碱事业的贡献;在讲“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可以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对蛋白质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等等.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并不仅仅是严密的理论和枯燥的事实,在其背后充满了前人勇敢的开拓与探索,有成功,更多的是失败,激发学生树立爱祖国、爱科学、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以顽强的意志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2.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化学学科的爱,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引发学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例如,在学习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后,得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显中性,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吗?然后要求学生测定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溶液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发现新结论,体验成功的感觉,脸上呈现出愉快的表情.
3.要把教学内容拟人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是纯学术性的,拟人化的讲解,不仅赋予物以人的情趣,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而且通过比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内容.例如,在讲“一氧化碳冶炼生铁(还原氧化铁)”时,实验的四个主要操作步骤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否则可能发生爆炸.为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将实验步骤编成“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拟人化的顺口溜,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化学教学中,如果选材恰当,比喻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就能引起学生满足的感受.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哪里就有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师应具备高超的移情理解力,善于情感信息的沟通,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及课堂教学中,知学生所想,释学生所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感染学生学习情绪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使学生时时处处产生愉快感.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乐此不倦”的力量,从而达到以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通过情感的动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情感的调节功能,促进认知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情感的疏导功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这样的情感性处理具有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细心地体会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