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建英
“自主学习型”政治课堂的“预习”环节是在课堂上实施的,然而许多教师说: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预习仅相当于“自主阅读”。是的,课堂预习实现了预设目标,自主学习不到位,这是当前政治课的一个普遍问题。经反复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归纳能力不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相当多的学生归纳意识普遍不强,甚至有一些学生在阅读中不归纳,这严重影响课堂自主学习的实施水平。笔者认为:归纳是学生课堂预习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养成归纳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自主学习型”课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归纳是课堂阅读的重要环节
我们剖析课堂阅读过程,一个完整的阅读单元可分解为阅读、归纳和心得三部分。阅读是第一步,通过阅读了解所学内容。归纳是对所学内容作小结,解决“这一段讲了什么”这个问题。心得是第三步,即把所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实施自主学习的一个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阅读的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关注较多。如为引导学生阅读,教师一般用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阅读,这很好。教师对“心得”环节影响最明显,不仅在检测等不同环节中多次影响,而且往往在“总结反思”环节重点活动,学习能力强的能够重新建构知识结构。教师们不由自主忽略的是第二个环节“归纳”,因为它在形式上是学生个体的思维,教师包办不了。而事实上,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活动,教师看不见,只能任凭学生个体进行。
能否促进学生归纳?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有点难办。我们不妨分析归纳活动本身。当我们在看完一段内容后,常会有什么想法?首先,会解决“它讲了什么”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学习者会及时找出这一段内容的意思,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如果某人看完一段内容,不了解它说了些什么,显然这个学习是虚的,算不上学习。
其次,会深入一步,寻找“与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列出其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找出有联系的内容,所以第二步层次要高一点,但不难(难的是养成作归纳这个习惯)。
再次,要解决“这段内容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的课堂阅读,当然是要对所学内容作小结的,要找出段落的中心思想,接下来还要想一想:哪个知识点是这段内容的核心?达到这一步,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心满意足,然而现实中学生还做不到这步,指导学生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中“归纳”的帮助。阅读中的归纳是学生课堂阅读的重要环节,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归纳做到什么程度,将同步体现它的三个不同层次:“它讲了什么”、“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这段内容的重点是什么”。
二、归纳在政治课堂阅读中的应用
1.逐段归纳
高三政治《国家与国际组织》“美国的两党制”一课的教学,笔者以“在美国,每四年要进行一次总统选举,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驴象之争的场景作材料,让学生选择:(1)为什么在美国把总统选举称之为‘驴象之争?(2)‘驴象之争反映出美国实行的是什么政党制度?(3)如何理解美国政坛上的‘驴象之争?”作课题,并以此为本堂课的学习交流问题,引导让学生作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课本p.54-60,化时需8分钟~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阅读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吗?或者说阅读后学生能解决“如何理解美国政坛上的‘驴象之争”这一问题吗?
根据笔者以往的观察,很多学生的课堂阅读对课本知识要点是模糊的。虽然有的学生在阅读中会在书上作些笔记,有的会在阅读后在活动栏作自我检测,或许学生能解决引导问题,但很多学生对该章节内容有哪些要点、哪些是重点是不清楚的。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和指点,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在此。
所以,在学生打开课本p.54后,笔者向学生明确要求:阅读时要一段一段地看,每看完一段就要问一问:这一段讲了什么?
以第一框第一段为例,问一下:“这一段讲了什么?”学生自然就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两党制在总统选举中和在国会选举中的主要表现。如果就这么看下去,不作归纳,最后只不过是留下关于“主要表现”的印象而已。
2.逐框小结
目前《思想政治》课本的设计,是以章节为单元的,每节设置两三个标题(也叫目),每一框题有若干段落,配以图文资料。因为政治教材中知识点多而杂,所以教学中有的内容是一个框题一课时,有的是一节内容一课时。《美国的两党制》一课教材有三个目,教学设计为一课时。
笔者对学生的第二个要求是:看完一个目,要做一个小结,问一问:这一目讲了什么?要再问一问:本目与上一目有什么联系?
问一问:这一目讲了什么?从归纳意义上看还是属于第一层次,但是这是学习的一环节,还是要做的。以《美国的两党制》第二目“美国政党的职能、特征”为例。它有四个自然段落和一个活动栏目,分段讲了美国政党的职能、特征,四个内容前后连贯,逐步深入。如果不作这个小结,这个框题内容就复杂,也会让学生感到这个内容难学。
而现在问一问:这一目讲了什么?情况就一样了,学生会归纳以上四段要点,看出:这些都是美国政党的职能、特征。
接下来,再问一问:与上一目有什么联系?这是提醒学生作逻辑联系和比较,如果学生能这么思考,那么他一般能看出:第一目是一般情况,属概念性的,第二目则是具体说明了“美国政党的职能、特征”情况,是对第一框题内容的进一步论述。这是对“归纳”第二层次的应用。
3.读后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学生自主阅读的第三个要求是:看完一节内容要作总结:问一问:这一节讲了什么?哪些知识点前后有联系?其中重点是什么?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归纳”的三个层次。
在《美国两党制》教学中,在学生阅读完后,因为不知学生有没有作这个总结,所以笔者特地提问让学生回答,而学生的回答让我知道:学生对三个目的要点基本上是能说出来的,但对这一节内容“主要讲了什么”就不一定清楚,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说出“这一节内容讲了什么”的,或者我们可以直接地说:并不是所有学生能实施“归纳”的第一层次。所以,笔者常想:“这一章节讲了什么”这个问题不可忽略,我们可以在作教学设计时,把与“这一节讲了什么”有关的内容设置在主问题中,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
接下来的“归纳”是:前后哪些知识点是有联系的?这个归纳看上去有点像“分析”,而分析与归纳本来就连在一起的,只要学生作这个思维活动,他会看出:第一目“美国两党制”是简单概述,第二目具体说明的是美国政党制的特征和职能,第三目两党制的实质则是本节内容的目的,三个目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
最后,笔者提醒学生:这些知识点中哪个是重点呢?
在《美国两党制》一课教学中,寻找知识点不难,但要让学生找出重点就有点难度,因为从目的编排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特征、职能”是重点。笔者认为:通过探究美国选举具体案例,揭示并归纳出美国两党制的实质,进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得出“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这个结论,是学习这一内容的根本意义所在。其他内容对目前的中学生来说缺乏生活观察,内容是脱离学生实际的。
为让学生找出内容重点,笔者在怎样寻找教材重点方面对学生作了指点。笔者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重点:一是有没有有关联的内容,二是有没有有特别政治意义的内容。
《美国两党制》的教学,给笔者一个启发: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和归纳,课堂阅读能够达到自主预习的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觉得:“自主学习型”政治课堂建设的关键在“自主研讨初步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自主学习顺利实施的拦路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作阅读归纳,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