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东盟“共生度”评价

2017-01-19 20:52黄立群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

【摘 要】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不断提高双方之间的共生度。本文构建了一个衡量国与国之间共生度的评价体系,以测度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基于该评价体系,本文测度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并据此总结了中国—东盟共生度增长和变化的规律,以期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共生度评价体系

【作 者】黄立群,广西大学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32-008

一、引 言

从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到2001年11月双方达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重要共识,这是一个中国—东盟关系的“跨越十年”。随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经历了“黄金十年”,双方在政治关系上进一步提升,自由贸易区也得以建成。下一个10年,将是中国—东盟关系全面深化的“钻石十年”。“钻石十年”,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双方应不断致力于提高双方的共生度,打造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动态演变有所把握,以吸取有益的经验和规避不利的风险。

从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来看,它的建设其实是一个共同体成员之间共生关系不断提高,发展命运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运动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终点。张蕴岭(2014)在《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中就对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这样的解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是一种共生理念,一种共利的关系。它存在于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中,构建所依托的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处。因此,这样的共同体既体现于现实之上,也存在于过程之中。[1 ]不仅如此,我国已经有部分学者从共生视角来探讨命运共同体的建设。①他们首先从国际关系视角提出了“共生”的理念,共生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原理,也认识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采用共生意识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者结合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行了分析。确实,从习近平主席对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阐释来看,从共生视角对命运共同体进行分析是最为恰当的。由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包括了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以及开放包容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项内容综合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关系,其中,讲信修睦、守望相助反映了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关系,合作共赢反映了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关系,心心相印和开放包容反映了双方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关系。因此,要测度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其指标也必须能够反映双方在这五个方面三大领域的发展情况。基于这一思路,本文下文构建的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共生度评价体系的指标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综合衡量国与国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东盟为例,对二者的共生度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把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动态演变情况,找寻这个运动过程中的发展规律,为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政策建议。

二、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共生度评价体系构建

共生不仅仅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属性,在国际社会中亦如此。从共生视角来看待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不断提高双方之间的共生度。共生度评价体系的实质是测度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多,受对方的影响越大、作用越强、融合越深,则共生程度越高。要测度命运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共生程度,其实质是测度命运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因此,要有能够衡量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共生程度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的强弱。根据指标选取的引导性、多领域、可观测以及通用可比原则,本文制定了评价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共生度的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涵盖了政治共生度、经济共生度以及人文交流共生度的具体测量指标,以全面反映共生秩序建构的情况。

(一)政治共生度衡量指标体系

高层互访。高层互访频次是最能直接反映两国国家领导人联系紧密程度的指标,不论是政府部门或是学术界对此都存在共识。两国高层保持经常接触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间对话,更有利于政治互信的建立。因此,高层互访的频次可谓是反映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紧密程度的晴雨表。互访频率高说明两国保持着经常性的对话、沟通与协商,关系友好,政治共生程度高;反之则说明两国高层往来较少,高层之间沟通交流平台少,不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政治互信,更不利于矛盾与冲突的解决。

合作领域。两国之间合作领域的多少反映了两国之间产生联系的范围的大小,合作领域广不仅说明两国在不同领域的联系都非常紧密,更说明了两国在这些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能够产生共生能量。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领域众多,包括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科技领域、教育领域、粮食安全、联合反恐、经贸合作、金融合作、旅游合作等等。

合作协议。两国之间开展的合作如能以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两国在此领域的合作实现了机制化,更有利于合作的开展和合作效率的提高。因此,两国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的多少就成为反映两国合作的协议化和机制化的程度的判断标准。协议化和机制化的程度越高说明两国的共生秩序越优良。

友好城市。是一国的城市与另一国相对应的城市通过签署正式友城协议书而展开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交流合作的制度安排。虽然友好城市旨在促进两个城市之间的全面合作,但对两国之间的交流将起到正向作用,特别是当友好城市数量逐渐增加时,对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将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地区冲突。地区冲突的发生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根据冲突的性质不同,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地区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分析必须区别冲突的性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冲突的大小都会对两国的共生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只是影响程度的差异。战争冲突会直接破坏两国之间已经构建的所有共生秩序,而其他冲突虽然也影响共生秩序,但由于双方一直致力于寻求解决冲突的方式,因此虽对共生秩序有不利影响,但影响较小,甚至有时候反而能成为促进双方构建相关合作机制的触发因素。

超国家制度安排。超国家制度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行动,以强化合作的稳定性。超国家制度安排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一定主权,可对成员国家形成一定的制约,如被认为是超国家制度安排的典范“欧盟委员会”就能行使诸多超国家权力。超国家制度安排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处于这种安排之下的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共生秩序,并且由于在现实国际关系中这种超国家制度安排需要让渡部分主权导致其非常难建立,因此,是否建立起超国家制度安排可作为判断政治共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经济共生度衡量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如能呈现协调发展的状态,则对提高双方之间的经济共生度有着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共生也能让各国都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好处。判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是否呈现协调发展,可通过测算人均GDP的标准差以及计算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来衡量。人均GDP标准差缩小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增长差异在逐渐减小,有利于经济共生程度的提高;而人均GDP标准差扩大则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增长差异在逐渐扩大,不利于经济共生程度的提高。

相互贸易。贸易的频繁程度和贸易量的大小可以直观反映双方在经济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可谓是反映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好坏的晴雨表。因此,用相互贸易的情况作为衡量经济共生度的指标最为合适,具体可用是否成立了自贸区、相互贸易总额以及相互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比重三个观测指标来测度。其中,成立自贸区作为一种贸易制度安排通过削减关税、降低非贸易壁垒等措施对区内贸易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相互贸易总额则直观地反映了国家之间在贸易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贸易额越高,说明双方的经济共生度越高;相互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比重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共生度的地位,适合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共生度的比较分析。

相互投资。相互投资的频繁程度和投资量的大小也可以直观反映双方在经济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具体可用相互投资总额以及相互投资总额占对外投资比重两个观测指标来测度。其中,相互投资总额直观地反映了国家之间在投资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相互投资额越高,说明双方的经济共生度越高;相互投资总额占对外投资比重这一指标则可以反映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共生度的地位,适合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共生度的比较分析。

金融合作。金融合作的程度能够反映国与国之间在金融领域的联系程度的强弱,合作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共生秩序的形成。金融合作可通过是否有统一货币、货币互换金额以及互设金融机构数量来衡量。其中,统一货币因为有着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汇率波动风险以及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等诸多好处而被认为是金融合作的高级形式,但统一货币需要主权国家让渡一些主权,以致其非常难建立,因此,是否有统一货币可作为判断经济共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货币互换金额以及互设金融机构数量则能从直观上反映国家之间在金融合作领域的进展情况,数量的增长表示双方在金融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即意味着经济共生度越来越高。

(三)文化共生度衡量指标体系

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对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基础领域,互联互通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之间经贸往来、人员往来的便利程度。互联互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各国之间展开交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因此,互联互通可作为衡量人文交流共生度的一个基础指标,可通过可达性指数、是否成立共同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专项领导小组以及是否出台针对区域的交通专项规划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可达性指数是依据交通网络现状和线路等级规模计算出区域内某点到其他点的交通联系时间,并通过交通联系所需要的时间来相对反映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2 ]而是否成立共同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专项领导小组以及是否出台针对区域的交通专项规划,则反映了两国是否在制度安排上制定了加强互联互通的举措。

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涵盖了两国在民间往来、教育合作、旅游合作、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紧密程度,是反映两国文化融合的重要指标。在这些领域联系越紧密,说明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越多,越有利于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各国人民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因此,人文交流联系越强,两国文化共生度越高。人文交流的紧密程度可通过相互入境人数、相互入境人数占总入境人数比重、相互留学生人数、相互留学生人数占总留学生人数比重四个指标衡量。其中相互入境人数以及相互留学生人数直观地反映了国家之间在人员往来方面的紧密程度,人数越多,说明双方的文化共生度越高;而相互入境人数占总入境人数比重以及相互留学生人数占总留学生人数比重这两个指标,则可以反映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共生度的地位,适合用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共生度的比较分析。

三、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测度

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测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是通过多个观测指标来衡量,每一个指标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状况。因此,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测度必须选用一种能够综合各项指标的信息,以全面反映共生度的状态。基于此种考虑,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作为共生度的测量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所提取出的主成分不仅能解释各指标的大部分的信息,而且能够测算各指标与主成分的对应系数,从而根据各指标历年的数据计算出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即为共生度的评价得分,并据此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时间演变过程进行分析。[3 ]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主成分分析指标的选取参照前述构建的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共生度衡量指标体系,结合中国与东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数据可获取情况,选取了10个原始的可观测指标(见表2)。

为了给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本文将测度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时间演变过程。考虑到各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搜集了2001年至2013年合计13年的数据用于实证分析。由于各指标量纲不一致,为了消除量纲对模型分析的影响,首先采用均值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处理,经标准化处理之后的各指标用Zmn来表示。

(二)共生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本文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测度的主成分分析过程运用Stata软件进行。第一步,判断主成分分析的KMO检验和SMC检验是否通过。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全部通过KMO值和SMC值的检验,总的KMO值为0.8336,属于比较好的范围。因此,本文所选取的评价指标适合用于主成分分析。

第二步,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主成分个数。本文用Sta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的结果显示,第一个主成分F1的特征值为9.30479,贡献率已达93.05%;第二个主成分F2的特征值为0.336684,累计贡献率为97.51%。因此,根据主成分的选取标准,本文只用选取一个主成分F1即可,通过这一个主成分就能反映出全部变量的93.05%的信息,解释力度非常强。

第三步,提取主成分载荷矩阵。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评价是通过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对主成分的贡献率(即主成分载荷)进行分析,载荷大的即可认为是重要选择指数因子,表4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指标数据各变量对应主成分F1的载荷值,反映了各变量与主成分F1的相关系数。

第四步,计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评价的主成分指标对应系数。如表5所示:

由主成分指标对应系数表可知,本文所选取的反映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共生度的各项指标的系数值差距非常小,说明这些指标在反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方面都非常重要,这也间接说明未来要提升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不能只从政治、经济或是文化某一领域入手,而应注重各领域、多层次的全面合作与融合。我们可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评价的主成分F1得分的表达式写为:

F1=0.18*ZM1 + 0.18*ZM2 + 0.19*ZM3 + 0.19*ZM4 + 0.18*ZM5 +

0.18*ZM6 + 0.18*ZM7 + 0.19*ZM8 + 0.18*ZM9 + 0.18*ZM10 (1)

第五步,计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结果。根据主成分F1的表达式(1)及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Zm1,Zm2,…,Zmn的数值,本文可以计算出主成分F1的综合得分。因为本文仅提取了一个主成分,且该主成分已经能表达原来所选取的评价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10个指标的93.05%的信息,解释力度已非常强,因此主成分F1的综合得分即可视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测度结果(见表6)。

从共生度得分趋势来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处于逐年增长态势,反映了中国与东盟自2001年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不断扩大,联系更为紧密。从其各年的增长率来看,除了2006年和2012年增长率低于百分之十,其他各年的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上。从累计增长率来看,自2001年至2013年,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累计增长了5倍多,达546.56%。经计算,中国—东盟合作的“黄金十年”双方共生度增长了接近3倍,达295.13%。这为中国—东盟未来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方“钻石十年”的合作会在“黄金十年”合作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往更高的共生度迈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得分及其增长趋势,可发现一些双方关系发展的规律并获得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

第一,中国—东盟之间的共生度在双方升格政治关系或是开启重大合作之后的随后几年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如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召开了“10+1”领导人会议,双方确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且中国在这一年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得益于政治关系的升格,双方在随后两年的共生度获得了大幅的提高,分别为29.88%和23.47%。从细分指标来看,这两年共生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高层互访频次的提高、东盟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大幅增长以及中国与东盟彼此出入境人数的快速增加。此外,2013年中国与东盟开启了众多合作倡议,着重提高双方战略互信和深化经济合作,这一年双方的共生度增长率也达到了22.01%。从细分指标来看,这一年共生程度的提高则主要得益于高层互访频次的提高、货币互换金额的扩大以及我国出境东盟人数的增加。这一方面为我们提高中国—东盟共生度提供了启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本文所选取的用来测度双方共生度的评价指标的正确性和指向性,能够反映出双方合作的重大事件对共生度的影响。根据这一规律,中国与东盟应不断扩大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各种往来,尤其是要提高双方领导人之间的互访频率,这对增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政治互信大有裨益,是双方开展其他合作的保障。

第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生度虽然在逐年增长,但双方的关系仍然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呈现共生度增长率陡然下降的现象。如2006年由于高层互访频次大幅下降,我国出境东盟人数相较于2005年不升反降,以及东盟来华旅游人数的增长非常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双方在2006年的共生度增长率仅为6.01%,远远低于2004年的29.88%和2005年的23.47%。2012年则由于后自贸区减税效应所带来的贸易扩大效应等的减小所导致的双方经济往来增幅急剧缩小,受此影响,双方当年的共生度增长率仅为7.64%。这说明我们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不能因为某几年取得了快速进展就放松警惕,而应一直重视,避免不利的内外部因素阻碍双方关系的发展,而且这也再次证明了高层互访对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顺利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应保持频繁的高层往来,并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并使其机制化,以促进中国东盟各领域高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上的合作也仍需继续深化并找寻更多的新的增长点,以强化共同经济利益基础。

第三,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生度在经历2006年和2012年的大幅下降之后的随后一年内即出现“喷发式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与东盟双方都对彼此的关系很重视,而且能够及时和迅速地展开调整与扩大合作,快速消除双方关系发展遇到的阻力。如在经历2012年增长率发展减缓后,中国与东盟在2013年提出了众多合作倡议,如为了改变后自贸区时代由关税降低所带来的贸易扩大效应逐渐下降的态势以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国于2013年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7合作框架”以及加强海上合作等倡议,这些倡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并逐渐就这些领域的合作展开实质性的行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东盟在“钻石十年”的建设中,能够不断地提升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程度,实现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J].人民论坛,2014(2).

[2] 顾海兵,段琪斐.区域一体化指数的构建与编制——以西宁—海东一体化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4).

[3] 黄立群,唐文琳.出口产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基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China-ASEAN is to create a more harmonious symbiotic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symbiosis between the two sides constant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ymbiotic evaluation system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mutual influence,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politics,economy,and culture between countrie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Based on the said evaluation system of degree of symbiosis,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degree of symbiosis of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China-ASEAN,and summarizes its principle of growth and chang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closed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China-ASEAN.

Keywords: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China-ASEAN;degree of symbiosis;evaluation system of degree of symbiosis

〔责任编辑:黄仲盈〕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