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7-01-19 15:27马凤英
考试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阅读课阅读教学

马凤英

语文作为人们语言交际的主要学科,不论在现行的教育学科中还是正在酝酿中的高考改革方案里,都被列为重要的必修课。在语文的中高考试题中与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水平有关的题型很多,如: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词赏析、现代文阅读理解、话题作文等。题量很大,所占分值高,而且其他学科阅读信息题占据其相当的分值。因此,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更注重阅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上好阅读课是实现新课标的“人文性”、“价值取向”、“独特体验”的有效措施。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高效活泼的阅读课一定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理解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何使阅读课的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摆脱以往读读了事的状态,达到其应有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更新观念,建立阅读学科理论体系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阅读过程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仍然偏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某些教师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只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途径之一,但阅读不完全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体现它的人文性和独特体验特点。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归纳总结,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质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辐射性”、“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心理先决条件,同理,兴趣也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要争取一切机会,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获得阅读的赏识,使学生从内心产生阅读渴望、阅读追求,进而自觉阅读、乐于阅读。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非常重要。教师要在课前设计一些精美导语或创设一定导入情境的同时,注重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的身心特点。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争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牢牢牵住学生的思维动向,让他们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急切的求知欲望。如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精准幽默,置形于境、置言于情;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让学生品尝发现精练优美语言的快乐、情感的快乐、作品价值的快乐;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变式教育,教学总结和手段灵活多变,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强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

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选好作品。书籍的选择很重要。初中生的求知欲望、猎奇心很重,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一定要把好这一关,最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积极进取的课外读物,以适应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教师要用一些典型作品的阅读赏析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读好书。如在给学生推荐阅读《红楼梦》时,我向学生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他们注重书中四大家族的兴衰、人事关系的演变,各种身份人物特征的描写等,所有这些对我们写作的影响,对我们自身处理人事的影响。并且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查看,了解红学派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评论。要鼓励学生养成善于笔记、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且强调,如果我们不善于总结、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分析鉴赏,只注重其中的某一段、某一节,那么只是几个家庭的日常琐碎罢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作品的表现思想。

三、润物无声,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身心合一。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在进行《乡愁》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丰富想象谈谈人间的各种离愁别绪,积累古今作品中的离别佳句,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

其次,要重视反复阅读。鼓励学生每读一次总结不同的收获,克服产生厌倦情绪,引导学生在大致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特别注意精美语段,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理解精髓。如茅盾的作品《春蚕》、《秋收》、《残冬》中“‘宝宝都上山了……”和“老童宝活得不耐烦了”,老童宝的思想感情变化,整个作品对老通宝人物思想变化的描写。还有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表达作者的复杂心情。

再次,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如我们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情感体验同一种物体所得到的结论不同一样。学生在阅读时受各种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使部分学生有认识偏颇之处,教师只能正确引导,不能轻易否定、轻易指责甚至是嘲笑,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四、教人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新课标要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的方法很多,应视其需要选择,对重要的文章要选择精读法,精读要求: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边读边对重点语句、段落、章节作上标记,要逐字逐句斟酌,对文章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彻底了解。如:我在指导这种方法时,拿了一份合同样本和文件样本,逐字逐句地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精读的重要性。而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全都精读是不可能的,相当部分作品需要略读,略读是以较快速度粗略阅读,以获得对读物大体印象或相关信息。略读不是漫不经心,而是快中求知,以提取其要点为目的,如粗读、泛读、跳读等。对课外书籍和报纸杂志可用浏览法阅读,浏览主要是快速涉猎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或关注的内容。阅读应注意策略,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选择几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深刻的阅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身作则,教师要做阅读的示范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是一要知识渊博,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知识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文化“血肉”。翻开新的教科书,各板块的内容安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

六、善于总结,建立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要建立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如学生展示总结、师生评价总结、教师示范总结,使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就想总结,总结就知道收获。通过不断总结完善,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新课标一线的实施者,我们更要深入学习研究、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在不断探索、总结中实现语文阅读课的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独特体验的协调统一。

猜你喜欢
工具性阅读课阅读教学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