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关文涛,刘 颖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 柳州545005)
校企政行四方联动,创新“四元一体”校企合作模式
——焊接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刘晓辉,关文涛,刘 颖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 柳州545005)
我院针对焊接等特殊专业工种的特点,从基础的校企合作入手,逐步探索出校企政行四方联动,合作共赢的“四元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服务了企业升级转型和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焊接;校企合作;四元一体
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是四个校企合作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我院在合作办学中一直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我院以焊接专业为切入点,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形成共识:只有把握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各自的利益诉求,寻求利益契合点,才能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下去。
(1)学校:焊接专业是我院的一个老专业,有多年的办学积累,师资力量强,设备先进,但面临着生源少、招生难等问题。学生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一听到“焊接”,马上就联想到路边加工防盗窗,继而联想到“苦、脏、累”,很少主动报读,导致学院焊接专业每年只能勉强招一个班(30人以下)。为摆脱这种困境,学院主动开拓焊接自动化新专业方向,添置焊接工业机器人等教学设备,培养面向大中型制造企业的焊接自动化技能人才。这样做也会带来新问题,那就是办学成本高,如购买机器人的焊接教学设备,少则几十万元一台,多则上百万元一台,如果要满足教学任务需求,至少需要几百万到千万以上的投资,依靠学院自身的投入很难做到,必须需要国家和企业大力扶助和支持。
(2)企业:我国不仅是制造业大国,更是结构制造业大国,焊接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产业,同样面临着招工难,缺乏高层次焊接技能型人才的难题。《中国制造2025》中,将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作为重要举措,推动了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15年国内市场工业机器人达68 000台,约45%应用于焊接领域。熟悉操作焊接机器人的人员每年至少新增1.8万人[1]。在人力成本不断提升,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多采用机器人焊接代替传统的手工焊。但是采用机器人焊接需要编程,现在企业焊接工艺程序的编写,通常由机器人焊接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虽然这些技术人员懂得机器人的编程编写,但又不熟悉企业的焊接工艺;企业的焊接工程师和焊接技能大师懂得焊接结构件的焊接工艺,但又总认为机器人焊接工艺的编程技术高不可攀,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2]。因此,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机器人焊接的技能人才,也迫切需要对现有企业员工进行机器人焊接的技能提升培训。
(3)政府:各级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落实优惠和激励政策的力度,落实资金保障,做好服务和政策引导,为企业和职业院校牵线搭桥。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
(4)行业协会:市场经济产生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主要特点是通过自律来管理、发展本行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由于目前我国行业组织还不够成熟,企业覆盖面较小,尚不能很好地协调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集团(行业协会)就成为校企协商的重要形式。利用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的平台,可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分别用于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在职业院校建设“校中厂”和在企业建设“厂中校”带来的资源浪费。
2.1 “校企”双方合作
实施职业教育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的发展之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以学校为主导的阶段,企业只是配角,企业缺乏长期的内生动力,使双方的合作难以纵深发展。要想达到校企双赢合作模式的高级阶段,就必须激发企业主动合作的动力。
(1)为企业“订单班”开展教学
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专业型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生入学前,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策划招生办法。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接受“专门化”教学。 学生毕业后,企业接纳学生就业,学生进入岗位从业。
(2)校企合作进行“教学跟岗实习”
以教学跟岗实习为关键环节,强化跟岗实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强化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的落实,探索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为企业量身制定技能培训及考核任务
专业负责提供培训计划、师资、场地、设施设备、教材、材料等各项培训资源,并按焊工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标准,提供焊接工艺技术理论及实操培训。培训结束后,专业按合同规定负责组织一次技能考核,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并根据委托方要求评定出学员的成绩。
(4)“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为进一步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实现校企深层次长效合作,专业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将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到技术服务领域。
2.2 “校政”双方合作
为了解决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两难问题,各级政府通过举办培训班、研修班、技能竞赛等方式,大力地推广焊接自动化制造技术,实现制造业从传统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的模式转型,给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免费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根据政府部门委托方需要,提供师资、教学场地、技术指导培训、设计比赛流程及相关技术文件、提供比赛场地、所需耗材、赛场布置等,确定评审人选,并负责项目的服务管理和监督。
2.3 “校政企”三方合作
政府介入,组织有关企业共同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既解决了学校招生难,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双重难题,对焊接自动化专业来说,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借鉴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实施符合本土产业实际的学徒制,合理分配学生在学校和在企业的学习、实训时间,依据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岗位能力需要,共同从课程、素养、技能、操守等方面培养学生。
2.4 “校政行企”四方合作
开展“校政行企”四方合作,理顺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关系,开创政府出面、行业协会组织、职业院校配合三者携手合作办学,企业积极响应成为最大收益者的新模式。把职业院校、行业权威、和国内外对应的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纳入行业技术提升培训体系,为企业从业人员多开展培训或者是技术研讨交流活动,提高区域整体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主动感知市场需求,适时增加专业方向
学院主动开拓焊接自动化新专业方向,添置焊接工业机器人等教学设备,培养面向大中型制造企业的焊接自动化技能人才。新专业方向既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取向,又符合企业对焊接自动化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还符合学院“高端引领,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专业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
(2)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并行,互相补充提高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校企合作是一个平台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校、政府、企业和集团(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只有学校一家唱独角戏。例如,对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必须基于双方的利益契合,政府的角色是提供政策支持,是幕后的角色,绝不能跑到前台搞“拉郎配”。但对于“新型学徒制”试点这样的校企合作,只有政府出面,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才有可能打破地域分割、条块分割的痼疾,顺利开展。
我院焊接自动化专业从2013年开始,与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班”教学的协议。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专业型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生入学前,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策划招生办法。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接受“专门化”教学。学生毕业后,企业接纳学生就业,学生进入岗位从业。
我院与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签订教学实习协议书,并安排带队老师驻厂管理、协调、跟岗等。通过到企业实习,学生受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和职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立业观,其职业能力明显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了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为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双方紧密合作,通过设立冠名奖助基金、支付学生实习工资、发放餐费补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到校企共同关心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我院与柳州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签订委托培训协议书,负责其公司2016年焊接技能培训、考核事宜,共培训两个班合计50人。为柳工培训焊工16人。
我院与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将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到技术服务领域。项目名称为“钢管焊接技术研究”。该技术服务的目标:拟定适用的低碳钢供水管道安装、维修、抢修的焊接施工及验收规范,完善低碳钢管道焊接相关管理制度,制订其相关工艺,并为委托方培训低压管道焊接人员。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签订,并支付相应的技术服务报酬。
4.2 “校政”双方合作成效
学院在区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厅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了“2014年机器人焊接自动化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较好地提升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及企业一线专业人员了解弧焊机器人、操作弧焊机器人的水平,也切实提高了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的专业技能,较好的推动了我区焊接自动化的发展。
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学院承办的“2015年工业机器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班”,于2015年7月11~19日成功举办,来自全区17所院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和10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计99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此次培训班,使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及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较好地了解了工业机器人在弧焊、码垛、数车柔性加工等方面的运用情况,并能对机器人进行手动操纵、基础编程操作、能进行基本焊接、搬运等的操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和要求。合作主要成效有:一是通过开展工业机器人培训,让职业院校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了解最新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及时接受新知识、新工艺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装备与企业接轨;对于企业技术人员,则能增长见识,在今后的技术革新、新装备使用方面等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二是让大家了解了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并通过学习,掌握了工业机器人工具数据、坐标数据的设定方法;能进行基础编程、搬运、焊接等操作。三是到知名企业进行参观,了解弧焊机器人在企业的运用情况,并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通过学校、企业的相互交流,学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学校应该怎么做?同时,企业也能更好的了解学校,让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
2.1.1 镁基复盐的选择与比例的确定 用EDTA滴定Mg-EBT时,Ba-EBT络合物在Mg-EDTA存在时可发生置换反应转化为Ba-EDTA和Mg-EBT。镁基复盐Mg-EDTA络合物的存在有利于实现EDTA滴定SO24-,使滴定终点更加清晰。这或可由于Mg-EDTA本身做为一种络合复盐,其较高的稳定常数(K=108.69)更易发生络合反应而使不稳定的Ba-EBT(K=102.0) 转 化 为 Ba-EDTA(K=107.76) 和 Mg-EBT(K=107.0)等更为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实现快速定量滴定。这一结论也从侧面验证了Mg-EDTA络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学院发挥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作用,持续开展柳州市在职职工技能晋升助推行动工作。柳州市总工会、柳州市团委、柳州市柳南区、柳州市阳和新区等各级政府组织的“农民工技能大赛”、“职工技能大赛”、“振兴杯”等焊接赛项。
4.3 “校政企”三方合作成效
根据新学徒制模式教学,“真刀真枪”地开展技能训练和生产加工。新学徒班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两后生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上岗即脱贫。
4.4 “校企政行”四方合作成效
由广西外国专家局和广西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主办,柳州市焊接协会承办,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协办的广西“机器人焊接工艺”赴德预培训班,在区外专局和柳州市工信委、人社局领导的关怀下,在区焊接学会和柳州市焊接协会的周密安排下,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及教师和学员的密切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研修内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焊接专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一体、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政--企合作、校--政--行--企合作的“四元一体”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共”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办学机制,切实加强了院校与行业、企业及政府之间的联合,推动了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灵活办学,提升了办学实力和效益;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发展等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持,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功能综合、技术先进、对社会开放共享的高端技术服务平台;成为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多方合作互惠共赢。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广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广西机器人焊接工艺技术发展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集团将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集团学院提升办学实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魏同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船舶职业教育,2014,2(4):13-14.
[2]金 莹,董亚兰.关于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3):245-246.
School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Jointly Innovation of the“Four in One”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ypical Case of Welding Automation Profess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U Xiao-hui,GUAN Wen-tao,LIU Ying
(Guangxi Technician College of Machinery&Electricity,Liuzhou Guangxi 545005,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lding special professional work in our college,starting from the basi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gradually explore the school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quartet linkage,the mode“four in one”of school enterprise win-win cooperation effective service enterprise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achieved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elding;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four in one
G718.5
B
1672-545X(2017)08-0194-04
2017-05-23
刘晓辉(1972-),女,湖南永州人,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机电技术类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