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强姜 华孟晔
1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64排CT在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博强1姜 华1孟晔*2
1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探讨64排CT在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门诊收治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例40例,给予其进行64排CT扫描,以临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检查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CT诊断疾病的灵敏度为95.45%(21/22),特异度为88.89%(16/18),正确率为92.50%(37/40);CT诊断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正确率和病理结果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6、2.625、0.958,p=0.084、0.068、0.085)。结论:64排CT扫描对肠壁缺血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实践研究意义。
64排CT 肠壁缺血 临床价值
肠壁缺血主要由于相应供血动脉供血减少,引起的机体新陈代谢功能紊乱,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常见临床体征表现为肠壁缺血性坏死,以及阻碍肠管运动失常,主要由于血流灌注减少以及血液回流受阻所致[1],临床上有效的诊断一般为CT、超声等,能够通过肠系膜血管对肠壁静脉中存在的栓塞形成确诊[2],但是确诊率高达不一。本研究选择本院门诊收治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进行CT扫描,汇报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间,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进行诊断的肠壁缺血性患者例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6~75岁,平均(55.52±19.53)岁,发病时间在3~72h,平均发病时间(13.7±6.5)h。共本研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同意进行本研究。
1.2 方法
给予患者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GE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整个腹部进行容积扫描检查,检查范围从耻骨联合处开始,到膈肌水平面,整体扫描时间设置在4~8s之间,扫描层厚设置在0.5mm,常规平扫后,行增强检查,造影剂选择碘海醇,配置比例为0.45%生理盐水20ml+75ml造影剂,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5ml/ s~4.0ml/s,待到CT值达到阈值后出发动态三期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mA,螺距1~1.5,范围在200~400mm。扫描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处理后的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阅片医师进行诊断,可以通过协商进行统一意见。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记录患者的CT检查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正确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正确率等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病理学检查40例患者均为肠壁缺血性坏死,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狭窄,其中肠系膜下动脉狭窄共21例(52.50%)、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下动脉狭窄共12例(30.00%)、腹主动脉狭窄共7例(17.50%)。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以及接触性出血或者溃疡等。
典型征象:肠壁发生分层强化且加厚;肠壁扩张后可见肠壁相应变薄;肠系膜的小血管出现密集、增粗影响或者城下为稀疏细小的征象;肠壁及静脉等积气;肠系膜出现水肿。CT诊断疾病的灵敏度为95.45%(21/22),特异度为88.89%(16/18),正确率为92.50%(37/40)。CT诊断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正确率和病理结果无显著差别,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6、2.625、0.958,p=0.084、0.068、0.085)。
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的缺血性肠病合并肠管、肠系膜血管改变等疾病,往往用CT诊断相对较易,但在临床中本疾病往往会合并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此时会降低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研究资料表明[4]:缺血坏死性肠病疾病发展迅速,恶化速度较快,患者往往会伴有大面积的肠道梗死,出现严重腹水等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中毒等情况,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所以及时对本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入组对象的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血便以及腹痛等,有研究表明,早期肠道出血会出现肠道黏膜层以及粘膜下层的损伤,因此临床中往往在疾病确诊呢后,选择介入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果出现治疗不及时,往往会使疾病恶化,导致肠壁坏死,情况严重者会出现穿孔甚至坏疽等表现,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急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此时患者的致死率高达61.3%以上,因此临床检查对于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病理结果显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共21例(52.50%)、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下动脉狭窄共12例(30.00%)、腹主动脉狭窄共7例(17.50%)。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接触性出血或者溃疡等。CT诊断结果,典型征象:肠壁发生分层强化且加厚;肠壁扩张后可见肠壁相应变薄;肠系膜的小血管出现密集、增粗影响或者城下为稀疏细小的征象;肠壁及静脉等积气;肠系膜出现水肿,以上均为CT的典型征象,可以为临床间接提供诊断依据。CT诊断疾病的灵敏度为95.45%(21/22),特异度为88.89%(16/18),正确率为92.50%(37/40),检查显示狭窄部一般集中在考扣除,血管主干和分支间的狭窄较为明显,分支血管末梢血液充盈一般。罗浩等[5]文献表明,CT螺旋扫描肠壁缺血性病变的患者的正确率高达95.03%,和病理结果相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和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CT诊断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正确率和病理结果无显著差别,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6、2.625、0.958,p=0.084、0.068、0.085),证实了64排螺旋CT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等同于病理的诊断结果,同时,CT还能够对病变部位进行特异性诊断,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定位性。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肠道缺血性坏死病变的诊断中,具有准确率高的优点,同时由于检查安全无创,并且诊断迅速,因此CT对本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作出正确诊断,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因此,64排螺旋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实践研究意义。
[1] 张凯, 童三龙, 雷鸣峰, 等. 64 排 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15,13(3):87-89.
[2] 马跃虎, 吴刚, 刘浩, 等. 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4,54(43):48-50.
[3] 郑丹, 王萍, 张恒, 等. 探讨两种无创方法-肠道血管 64 排 CT和结肠镜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5,23(6):376-377.
[4] 李艳飞. 多层螺旋CT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3(7):15-16.
[5] 罗浩, 邝锦锋, 林竹, 等. 多排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于结肠病变的应用[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9(4):39-41.
1006-6586(2017)06-0064-02
R574
A
孟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