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贞明《潞水客谈》水利建设思想探析

2017-01-19 11:53青海民族大学西宁810007
名作欣赏 2017年2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西北水利

⊙李 堃[青海民族大学, 西宁 810007]

院校平台·青海民族大学

徐贞明《潞水客谈》水利建设思想探析

⊙李 堃[青海民族大学, 西宁 810007]

本文以徐贞明的《潞水客谈》为中心,探讨了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的缘起、具体内容及其影响,着重论述了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具体措施。

元明清 西北 水利建设 思想 徐贞明

徐贞明生于明代,其父在水利建设方面成就卓著。徐贞明自幼聪慧,进士出身,历任给事中、处州推官、兵部主事、尚宝司丞。徐贞明最显著的成就,是其著述了《潞水客谈》这一著作,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他在西北水利建设方面的思想。

一、徐贞明水利建设思想的缘起

徐贞明出生于江西,在浙江任职多年,对于水患的危害和水利的重要作用认识非常深刻。后来,徐贞明赴京任职,赴任途中,看到西北水利条件远远不及南方,而且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当时,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农业不兴必然导致各项事业的落后。朝中虞集最先提出兴修西北水利,徐贞明表示赞同,并为虞集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深表遗憾。万历三年,徐贞明上书《请亟修水利以预储蓄疏》,对西北水利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上书里,徐贞明表达了兴修西北水利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其思想是基于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的实际,表现了其水利建设思想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历史的明鉴。受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的影响,北方农业生产明显落后于南方。明都北迁以后,京都的粮食往往不能自给,常常要依靠漕运从南方调粮进京。后来随着京畿人口的增长和边防的增加,南粮北运的任务越来越重,不仅给南方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为社会稳定埋下了很大隐患。徐贞明看到了其中的忧患,因此建议在西北地区兴修水利,解决粮食生产不足的问题。然而,徐贞明的上书并没有得到采纳。

之后,他迁任太平知府,当走到通州的潞河时,看到水利建设的情况深有感慨,仍然为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而深感遗憾,于是就写下了《潞水客谈》一书。在书中,徐贞明谈到了三个观点:一是当政者要知道,在西北地区兴修水利,有利于发展北方经济,对于兴国之大计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二是针对工程量浩大、效果一时难以显现的问题,提出由近及远的方略,先解决京都周边之要害,然后逐步延伸到西北其他地区。三是本着实证的思路,他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京东地区的气候、水流和土壤条件,认为以京东地区为开端,在西北地区开展水利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尽管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仍然希望上面听取自己的意见。他本来想再次上书,但恰好赶上自己被贬,只好作罢,于是将自己的思路与考察结果写成了书。

二、《潞水客谈》的主要内容及其水利建设思想

(一)西北水利建设的意义 徐贞明提出西北水利建设的思路,并非仅出于对农业发展的考虑,更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的建议。他说,朝廷在北方,却要从东南地区取得供给,西北地区大片良田却被荒废,一旦发生意外,将很难保障物资的供应。南方粮食要运到北方,对漕运高度依赖,在不测之时,一旦漕运渠道受到限制,立即就会引发断粮之患。因此,必须改变对漕运过度依赖的局面。而改变局面的方法,就是西北水利建设,通过发展北方农业,使京师地区就近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此外,他认为,无业之人经常轻易离开家乡,为祸作乱。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把人员安置在田地上,使人安居乐业,可以有效减少不稳定因素,让国家长治久安。

开展西北水利建设也有利于实现北方和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南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很多北方人迁到了南方,人口的增加,对南方的土地和粮食供应造成了很大压力。从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财赋供给始终仰赖于南方,给东南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因水利条件较差,致使大量土地荒芜。徐贞明指出,东南地区人口逐渐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如果在西北地区兴修水利,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并招抚南方人到北方来耕田谋生,则可以达到人口和土地的平衡。同时,东南地区有很多人逃避徭役,而西北地区的徭役负担很重。兴修水利,可以使良田得到充分利用,人口就会兴旺,从而增加赋税,也能够减轻徭役的负担。

从巩固边防的角度来看,兴修西北地区的水利也有重要意义。徐贞明了解到,当时北方军费巨大,但兵源不足。为了保证兵源的供给,要在西北地区开展水利建设,开发良田,聚集人口。徐贞明认为,西北地区兴修水利对于防御敌人也有好处,田间的沟壑,一方面可以发挥灌溉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战时还能够防止乱兵长驱直入,水利设施能发挥工事的作用,方便设伏。

(二)西北水利建设的可行性 长时间以来,西北地区都面临着干旱与水害的双重侵害。在徐贞明看来,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人力与智慧的作用。他指出,西北地区在干旱时赤地千里,在遇到洪水时则水患滔天。下不下雨人无法决定,但可以通过兴修水利进行蓄水和排涝。这一思想反映了徐贞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人虽然控制不了自然,但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水利设施进行抗旱与排涝。同时,西北地区农业不发达,并非是自然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人不作为造成的,通过兴修水利,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中心在西北地区,在汉魏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曾出现了高潮,因此当地经济富饶,人民富足。自三代以后,因为当政者重视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比较完善,耕作条件较好,因此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富裕。至明代,虽然总体上西北地区水利建设落后,但也有通过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的事例,而且还在京东地区成功种植了水稻。根据历史经验,徐贞明认为在西北地区开展水利建设完全是可行的。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西北地区开展水利建设也具有可行性。徐贞明曾对丰润、遵化、蓟州、平峪、密云等地的土地状况以及水利资源条件进行了详密的考察,发现这些地方大量荒芜的田地都可以开垦为良田。因此,他建议先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进行推广,最终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这一建议较为稳妥,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兴修水利的措施 关于西北水利建设,徐贞明提出分步实施的建议,即从京东地区到畿甸地区,再由畿甸地区推至整个西北地区。在实施的措施上,他建议通过利水之法进行疏导,并将民垦与军垦结合起来进行。

对于水患,徐贞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水是有益之物,但是人不会利用或利用不当,有益之物就会变成有害之物,关键在于运用的方法。基于此,就要改变人们苦于水害而不知其利的观念。他运用聚散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利水之法,即以泄水和疏导为主,因地制宜,从上游到下游开展治理。徐贞明非常推崇水田建设,主张只要水源条件具备,就要在田间兴修沟渠,把耕地改造为水田。在西北地区,许多沟渠被废,黄、渭、泾等诸多河流分布在河南、陕西一带,在夏秋季节,水患不断,如果保持田间的沟渠畅通,既可以蓄水排涝,又能保护田地。这一思想说明徐贞明既注重对传统经验的汲取,又善于结合实际创新思路。

关于水田建设的主体,徐贞明强调要将民垦与军垦相结合。在民垦方面,首先要招纳流民,对其赋役进行减免,并给他们以资助,鼓励其开垦荒地;对于开垦荒田有功的、成效显著的,根据其纳税数量,可以给予一定的职务待遇;对于犯下罪行的,允许其捐资赎罪,所捐资财用于开垦荒地,罪行较重的,让其垦田赎罪。其次,鼓励和引导富裕户开垦田地,并按照垦田的数量授予官爵,其俸禄在其所缴赋税中予以扣除。在军垦方面,徐贞明主张军队进行屯垦。当时边境屯兵数量较多,军费开支巨大。为此,徐贞明建议通过军垦减轻军费开支的压力。在策略上,鼓励军队将士垦田,根据垦田的成效进行奖赏,并与官职挂钩,调动其积极性。

三、徐贞明西北水利建设思想的影响

徐贞明著述《潞水客谈》后,该书迅速流传,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高度赞赏。当时朝廷诸官员也对徐贞明的思想给予认可,徐贞明还因此被赦免还朝,被委派进行垦田实践。明清时代,水利建设和研究都基于徐贞明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徐广启深受《潞水客谈》的影响,他高度评价该著作,并发展了徐贞明的思想,将水田法经改造后应用于旱田。清许承宣的《西北水利议》继承并发展了《潞水客谈》的思路与措施,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各省进行治河和垦田的方案。在实践上,明清两代在直隶地区大兴水利,多采用徐贞明的思路与措施,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深受徐贞明《潞水客谈》的影响。《潞水客谈》开启了西北水利发展的理论建设,对水利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其中减轻赋役、地区经济平衡发展、通过水利建设安民、水害的治理与农田开垦相统一等思想影响更为深远,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刘春田.徐贞明:从《潞水客谈》到治理京畿水利[J].中国三峡,2015(7).

[2] 魏静.试论中国古代的水利思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5).

[3]卢勇,洪成.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西北水利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向水而生
缠海鞭杆—西北棍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寒露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升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赞美夕阳红
狭路相逢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