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郁芬
摘 要:宜兴紫砂壶在古今茶具中是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它不仅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殊功能,更为人称羡的是其壶内所蕴含的文化修养,它古朴端庄的造型,不仅是一件茶具,更是具有文化品位的艺术品。
关键词:紫砂;艺术;品味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30-01
紫砂器物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其原料的特殊性。紫砂是陶土中的一种“稀土”,与其它陶土相比,紫砂有着无与伦比的可塑性,世界上可能再难找到一种器物,其造型丰富性可以与宜兴紫砂壶相媲美。但紫砂的“稀罕”不止于此。经过对材料分子的分析,紫砂有着良好的透气性能,能很好地保持并一定程度上美化茶汁的味道,因而被视作最理想的“茶伴侣”。此外,紫砂的又一特性让人们对它珍爱有加,那就是随着茶汁的浸润以及使用者的把玩,优质泥料制作的紫砂壶会逐渐变化,滋润异常。
装饰是紫砂壶工艺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它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进行概括加工,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最简洁、最精美、最生动的部分,使纹样造型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把纹样设计与器物造型吻合协调,相得益彰,使紫砂壶有一种特殊的美。五百年来,紫砂壶艺的发展除了都以光货为主流之外,紫砂壶的装饰发展亦有多种,归纳起来有:雕花、印花、贴花、镂雕、浮雕、剔红、描金、陶刻、纹胎、泥绘、粉彩、炉钧釉、镶铜锡等。陶刻装饰是紫砂壶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紫砂壶以其本色和特性著称,但在紫砂壶半成品泥坯上用锋利的钢刀雕刻出真、草、隶、篆、楷等各体书法的诗词歌赋,或花卉、或虫鸟、或山水、或人物,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更增加了紫砂壶的艺术感染力。
宜兴紫砂之“筋纹器”更是陶艺界的一朵艺术奇葩,淋漓尽致地运用了宜兴紫砂泥“可塑性强”的特点用线条来变异,夸张,延伸至今,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以线,块,条,面,角来聚合发挥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结合,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于一壶,如唐凤艺的“合棱壶”,陈光明的“菊蕾壶”,其线条的变化所结合和表达的自然流畅之美和功能之巨,让人震撼而无可比拟。“书、画、壶”横空出世,是有文化的壶人和喜欢紫砂壶的文化人的结合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完美载体。宜兴紫砂之陶经高温烧制后千万年不朽,在上面书画陶刻,可以流芳百世,同时在品茗养心时,一句诗一章画,可在分寸之间浏览,没有比紫砂壶这种集用,赏,把,玩于一体更好的艺术品了,于是乎历代文化人如陈曼生,瞿应绍,吴湖帆,刘海粟,韩美林等皆加入了紫砂壶艺术领域,一时间,紫玉金砂,名人书法,高工陶刻,融为一体,让宜兴紫砂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于陶刻装饰是运用写实和抽象的手法,用刻刀,用印版把紫砂的浑厚和通灵变成庙堂之鼎,而泥绘,镶金,镶银,点彩这些相关工艺的借鉴和结合,致使宜兴紫砂壶博奕亨通,以成风月宝鉴,真可谓“荆南土俗雅尚陶,名壶不题天下半”。
或素淡,或浓艳,或简洁,或缜密,各有家数,争奇斗艳,紫砂壶的装饰如何,有时能对作品起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清代的龙钮扁方合斗壶,呈栗色,壶身上下合成斗形的扁方壶,壶身虽扁,片片相接,却能方正不阿,一丝不苟,器身外表平正,挺括,神态矫健,并配以四方形的壶流与把手,与壶身十分协调,制作技艺精湛,美妙绝伦。此壶更因陈曼生所题书画铭文而显得更加珍贵,壶身一面刻山水画,另一面题写“北斗阑干南斗斜,合为一点露芽味则嘉,曼生”,简洁而又生动的山水画,古朴而又俊秀的小楷,内容既切壶又切茶,可谓相得益彰,尽善尽美。陈曼生的金石书画将紫砂壶艺术提升到空前的境界。再如清代杨彭年制作的石瓢壶,由瞿应绍刻的竹铭,壶身刻有竹子数竿,铭文为“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傲梅花盒者,仿梅道人子冶。”瞿应绍,字子冶,是继陈曼生、朱石梅后又一位与紫砂艺术密切结合的擅长金石书画的人。他所装饰的紫砂壶,印章及书画镌刻格调高雅,韵致怡人,时人称为“三绝壶”。
技术与艺术应该和谐统一,在奋力追求技艺精湛的同时,能够真心地将紫砂作为艺术去发展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挣钱的工具,人若为世俗名利所诱惑,必奔忙于世俗之迎合交往。创作贵在乎思虑,既然做了就要精辟入微,以求达到逸品。随着人们文化艺术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艺术追求更无止境。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紫砂文化在先辈的艺术熏陶以及当代紫砂艺人的创新下,必将涌现更多、更好、更美的艺术佳作,繁荣我们的紫砂艺术事业,展现紫砂工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