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风++齐鑫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内容具体。其中,核心价值观占据着关键位置。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借助多样化的途径持续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自信,可以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大学校园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17
大学校园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十八大开始,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并于诸多场合屡屡谈及。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庄严的语调、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体现出其不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导性纲领。文化自信成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后的又一种自信。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指的是集大学校园与文化两种属性于一身,是高校在办学历史中不断积累起的物质、精神及制度等各方面文化的总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既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核心精神,也是一种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出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广大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伴随人类文明传承、先进文化推广、思想文化创新性发展,逐步建立起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独特属性为一体的优质校园文化。大学里的每一个老师、学生、管理者、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的感召下,形成了对自身、对大学、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认同与自信,这种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校园文化自信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句口号,也不是空谈,而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努力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实践依赖于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认同。高校师生每天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校园里,因此,提升校园文化自信有助于高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在大学校园里相互碰撞、交融。大学的开放与包容、文化的多元使得大学校园接受着不同的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通过新媒体迅速而且广泛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削弱了主流价值观,降低了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甚至动摇着他们的理想信念。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是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将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将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文化自信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师生的校园文化自信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实践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提升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完善校园“硬环境”建设。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始终无法脱离客观生活环境,人所处的环境必然会对其生存及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培育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是最好的实践载体。要想使价值观教育更容易被高校师生接受,落到实处,必须有现实的教育载体,通过有形的、生动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②
所谓校园“硬环境”,指的是大学校园的硬件。校园里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实验室、运动场地等,都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学生在优质的学习资源及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校园环境的评价主体及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中能够产生愉悦、轻松及温馨的情绪,进而激发奋发图强的学习动机,同时对学生还存在潜移默化、长久性的教育影响。假如能够使学生亲自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必将深化学生的上进心及爱校情怀,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校园文化自信。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大学校园“软环境”包括更多内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寝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校歌、校训……这些都是校园“软环境”。优良的学风、教风、服务人员的作风共同组成了高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优良校风,首先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高校特有的传统,于无形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及荣誉感不断强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这些大学精神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校园活动是以高校校园为场所开展,并寓于高校学生精神的集体文化活动。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与学校精神相吻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中华经典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交流等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启迪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在交流与碰撞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强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在校园内引进以芭蕾舞、歌剧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形式,让学生真正处于异国文化之中,持借鉴、学习及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国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艺术观及审美观,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洞察力及想象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尊心,提升对本国文化的强烈自信;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国家、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更加信任国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自信代表着政党、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文化理念的绝对肯定,坚信自身文化拥有勃勃生机。历史上,中华民族无论兴盛还是衰落,始终保有文化自信。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一流人才、先进的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这当中必须体现出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自信。因为校园文化自信可以坚定广大师生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注释
郑丽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3月刊,第60页。
印亚军、徐惠忠:《文化自信: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月刊,第25页。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