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分布差异实证研究

2017-01-18 09:26丽,陈
当代教师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研究工作

杨 晓 丽,陈 富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分布差异实证研究

杨 晓 丽,陈 富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对山西省内989名高校教师的压力状况及分布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反映其工作压力很大的教师比例为44%,工作压力过大与教师离职呈显著正相关;(2)教师工作压力的分布在性别、所在学校层次及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而与年龄、职称关系密切;(3)31-40岁与41-50岁年龄段教师感到工作压力最大;(4)副教授和讲师群体教师感到工作压力最大。建议教师管理部门定期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应对。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群体差异

一、引言

随着高校功能的扩增和社会对大学教师要求和期望的增加,高校教师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接连不断的个案报道表明,对于今天的高校教师来说,来自“象牙塔”内外的冲击给他们带来诸多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们增加了无尽的挑战和烦恼,尽管他们之中的年轻者已经不堪重负。高校教师已然成为“一个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1]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问题在国外较早时期就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而在我国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才刚起步。《人民论坛》在2006年第12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过劳死已经逼近中国职场。这些职业主要包括新闻工作者、科研人员、企业高管和公司员工。作为从事人际工作的职业群体之一,高校教师既是最易感受工作压力的职业群体之一,也是职业倦怠症状易发高发人群。2005年1月22日-26日,清华大学两位教师相继离世,年龄分别为36岁和46岁。事后,据医生、其亲属及同事反映,这或许与其长期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在此之前,中国教育报已经密切注意到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并连续报道了高校教师压力过大及其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2014年9月23日,一篇题名为《谁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的署名文章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再一次强调了关心教师健康及关注教师工作压力问题的重要性。种种迹象表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尽管已经部分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但还应该对此展开更加充分和系统的研究。

二、数据描述

本研究的经验数据来源于山西省9所高等院校专任教师群体。这9所高等院校均为公办普通高校。其中既有综合类大学,又有理工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农业类大学;其中211工程类大学1所,其余8所为山西省省属院校。这9所高校分布于山西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基本涵盖了山西省不同地理方位的高校。数据采用专业性软件录入并分析。需要指明的是,本研究中总的有效样本数为989个,但由于个别变量值缺失,故在少数研究结果中呈现出来的样本数会少于989。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结果分析

1.明确表示其工作压力很大的教师比例达44%

调查发现,在967名应答者中,有424名教师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占被调查人数的43.8%。教师如果长时间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对教育工作失去热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甚至还会厌恶、恐惧教师职业,表现出明显的离职倾向。布莱克(Blackburn)本等人认为,“一旦感觉到工作压力,也就说明教师对满意的工作生活失去了热情。”[2]而工作负荷过大则是“职业倦怠和工作变动或离职的主要诱因。”[3-5]本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977名教师中,有44名教师明确表示自己想更换职业,占被调查人数的4.5%,还有234名教师表现出不确定的态度,占被调查人数的24.0%,有699名教师表示不愿离开教师职业。另有想通过调换学校来缓解压力的教师有62名,占被调查人数(972)的6.4%。

表2 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关系

注:**表示P<.001

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高校教师离职意向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低度的正相关,但经显著性分析,这一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分析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高校教师所表现出的离职意向与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过大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与此同时,笔者在部分高校中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因实在无法承受所在学校或学院的过大的教学工作或科研工作而离开所在院校。一位学院主要负责人反映,其所在学院一位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连续几天拒绝与人交往,将自己封闭在单身宿舍。不得已,其部门领导和同事只能透过窗户玻璃看望他、与他沟通,但最终该教师辞去工作去往他处。关于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教师离职问题等后果,将会在讨论部分做更深入的分析。

2.教师工作压力分布在不同性别教师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性别间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但由于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所在地域差异及样本自身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此二者间究竟有无关系或者属于何种关系,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本研究对此作了进一步探索与验证。

表3 不同性别教师工作压力得分均值比较

注:计分规则为,得分越低,表示教师工作压力越高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工作压力在性别这一变量上的分布并无显著差异。关于教师工作压力与性别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工作压力更大;另一种相反观点则认为女性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原因在于,传统社会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文化并不适用于高校教师,在高校的工作内容上女性教师并不比男性教师更少,任务要求上女性教师也不必男性教师要求更低。这可以从各高校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与考核、职称晋升与评审标准等方面的无差别性上得到印证。但女性教师实际用于工作的时间比男性教师更少。部分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论点。如沈红等人的一项大型的调查就表明,女性教师周工作时间比男性教师少2.5-6小时。”[6]最近的一项较为大型的调查则表明,“高校女教师日均工作时间比男教师少1.08个小时。”[7]因此,持这一派观点的论者认为,在工作要求既定的条件下,由于女性教师工作时间更少,则她们的工作压力会明显增大。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本研究中的经验证据并不支持上述两种相反的假设。其中原因尚未探知,或许是本研究中的样本女教师对工作压力的耐受力更高,甚至与高校及教师所在地区有所关联,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去探索与确证。

3.31-40岁与41-50岁年龄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最大

本研究表明,在四个年龄段的教师群体中,在30岁以下教师群体中,反映其感到工作压力很大的教师比例为27.0%;在31-40岁教师群体中,反映其感到工作压力很大的教师比例为47.6%;在41-50岁教师群体中,反映其感到工作压力很大的教师比例为49.3%;在50岁以上教师群体中,反映其感到工作压力很大的教师比例为39.1%。总体来看,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教师所感受到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比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段教师高出近10个百分点。

表4 不同年龄组教师工作压力得分均值多重比较

注:计分规则为,得分越低,表示教师工作压力越高

*表示p〈.05

为了进一步探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年龄间的这种关联性关系是否属于偶然,接下来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教师工作压力分布与教师年龄分布相关联,且二者之间的这种关联关系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也即教师工作压力在职称这一变量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组的教师,一是正处于事业发展上的黄金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事业上的主要成就基本上在这一阶段取得,且社会和组织对这两个年龄段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最高;二是来自家庭中的负担也一并在此汇集、交织。因此他们的工作压力比其他两个年龄组教师更大。

4.副教授和讲师群体教师感到工作压力最大

教师职称与工作压力分布间的关系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结果表明,在四个等级职称的教师群体中,副教授的工作压力最大,其次是讲师,助教和教授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

表5 不同职称教师工作压力得分均值多重比较

注:计分规则为,得分越低,表示教师工作压力越高

*表示p<.05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教师工作压力在教师职称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讲师和副教授群体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助教,其他职称等级间尚未存在显著差异。之所以会出现副教授和讲师比助教群体教师工作压力明显更大的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类别的教师群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和职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对于助教阶段的教师来讲,他们刚刚进入教师职业,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初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期或模糊期,对自己作为高校教师这一身份认同尚处于低级阶段,尽管多数助教在制度上对这一职业基本认同。处于教师职称系列最底端的他们对于是否要继续从事这一职业还不那么明确和坚定。因此,他们在对待工作上容易出现观望和摇摆的态度,在工作中的投入程度也不如其他职称的教师。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高校中的助教绝大多数均已取得硕士学位,有些助教是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他们晋升讲师基本没有困难和压力。

与助教不同的是,副教授和讲师对高校教师在制度认同和身份认同方面均更为强烈,因为他们已经在这一职业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在这一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获得预期的回报。如果他们要在职称这一阶层更上一层,那么就得在工作中持续付出,甚至更加努力,因为这时候的他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观望和摇摆不定,他们只能在这一阶梯步步攀升。在访谈中发现,样本校中的一位经济学副教授终因不堪忍受的工作压力而终止在攀爬职称阶梯的半途中,尽管他距离教授这一等级已经越来越近了。这种工作压力在年龄偏大的副教授身上就更为明显。故现实中有教师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自我解嘲道:“罢了,罢了,教授不要也罢,宁要长寿,不要教授。”

5.教师工作压力分布与其所在学校是否重点大学无关

个别访谈中发现,人们对于教师工作压力与学校层次(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重点大学教师担负的社会和国家责任更加重大,因此他们的工作压力也显著大于一般院校教师;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与重点大学相比,一般院校教师在学术自由、教学自主、讲课酬劳和研究经费等优质资源的分配上均明显处于劣势,但他们的工作负荷同样繁重,因此他们的工作压力显著大于重点大学教师。但究竟上述观点中的哪一种观点正确,还需要得到定量数据的支持。

表6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压力得分均值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教师工作压力分布与教师所在学校层次并无显著关联。这可能与我国高校的高度同质化有很大关系。潘懋元曾在2011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问题,以致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现象。[8]其实,早在2003年时,这一问题就已经被注意到了,只是尚未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这种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一般院校在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考核等方面模仿重点院校这种趋同化倾向经由模仿或复制得以沿袭和固化。长期下去,一般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与重点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表现出鲜明的趋同化现象。

6.教师工作压力分布与其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无关

有一种看法认为,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比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更大,原因是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比未担行政任职务的教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究竟这种观点是否成立,已有研究成果对此未有说明,为了探明此二者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本研究对此进行了验证。

表7 有无担任行政职务教师压力得分均值比较

注:计分规则为,得分越低,表示教师工作压力越高

从表7可以看出,验证结果表明,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呈现出比无行政职务教师工作压力更大的趋势,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也即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分布与其是否担任行政职务之间并未存在显著的关联。大致有两个原因对此可以解释:一是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的工作能力更强,其压力耐受性更高,即使比未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多一种角色和一份责任,他们也并未将其视作更大的压力;另一种解释是,与未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相比,虽然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多了一种角色和一份责任,但由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行政权力,他们在工作任务的分配上可以有所倾斜,因此他们实际承担的工作负荷并不比未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明显更多。然而,他们在部分稀缺资源的获得上却有更多的优先权。

四、讨论

1.教师承受过大工作压力下的不良后果

教师工作压力过大会导致程度不同的后果。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教师倦怠、生理健康和工作效率等呈显著的正相关。”[5]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我国部分实证研究的支持。如果教师长期承受过高的工作压力,而教师又不能较好地应对,则容易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怕”主要与工作压力有关。[9]正如中国教育报记者郭炳德引述的某教育行政部门一位同志所说的那样,“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他们就像一张拉得满满的弓,弓弦随时都有可能断裂”。[10]过高的工作压力不仅仅会对教师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最终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项综述性研究表明,“教师离职意向是预测教师离职行为的有效变量。”[11]从离职意向的萌发到离职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经历一个过程,一旦条件具备,离职行为将会顺理成章的发生。教师离职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离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辞去教师工作或离开教师职业转而从事其他职业,二是离开当前所在学校并进入其他学校继续从事教师职业。在与部分高校教师的座谈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离职意向分布在上述两种情形中均有分布,但大多数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离职意向属于第二种情形,即离开当前所在学校进入另一所心仪的学校。

以本研究的9所高校为例,从表8可以看出,2011-2013年间,在所有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下,部分高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不仅没有呈现出同步增长,反而出现递减的趋势。具体而言,编号为DT的学校其专任教师从2011年的2 206名减少到2012年的2 104名,减少了102名;编号为CJ的学校其专任教师从2011年的1 080名减少到2012年的1 071名;编号为NY的学校其专任教师从2011年的1 191名减少到2012年的1 181名,2013年的987名;编号为LG的学校其专任教师在2011-2012年间减少了4名;编号为XZ的学校其专任教师在2011-2013年间减少了19名;编号为ZB的学校其专任教师在2012-2013年间减少了26名。在上述列举的部分高校专任教师流失中,有部分教师的流失可能属于自然减员,如退休;但也有部分教师的流失归属于离职现象。离职现象多发生于中青年教师群体。中国青年报于2010年刊发的《“80后”大学老师挣扎在辞职边缘》中指出了大学教师因承受过大压力而欲离职的突出现象。

表8 2011-2013年间样本校师生数量变化

注:表中在校生是指本科生与专科生,未包括研究生。

数据来源:山西省教育统计提要(2011、2012、2013年)

2.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制度压力和角色压力。”[12]然而从高校教师工作的内容来看,其工作压力来源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研究这两大活动项目上。就教学而言,在教师人数的增速和增幅赶不上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负荷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要高校规模持续扩张,那么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压力的增加也会同步发生。

表9 2011-2013年间样本校生师比

注:表中在校生是指本科生与专科生,未包括研究生

数据来源:经山西省教育统计提要(2011、2012、2013年)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9可以看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从2011年的15.84个增加到2013年的16.60个。具体到本研究中的样本学校,从2011年到2013年,每所学校的每位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均有所增加。仅就本研究所涉及的890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言,2014年秋季学期,平均每周上课节数为1-4节的教师比例占27.0%,平均每周上课节数5-7节的教师比例占18.1%,平均每周上课节数为8-10节的教师比例占25.3%,平均每周上课节数为11-15节的教师比例为16.0%,平均每周上课节数在16节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3.7%。总体来看,近55%的教师平均每周上课节数在8节及以上(详见表10)。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每位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还有可能会继续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还会增大。新近又有研究指出,“教学信息化也会给高校教师工作带来压力。”[13]

如果说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立足和生存之本,那么研究就是高校教师的发展和晋升之道。对此,每一位教授或正处在晋升途中的教师均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调查中有教师反映:高校教师的工作现状是“白天求生存,晚上谋发展。”其潜台词是白天的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教学和各种公共事务,只有到了晚上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用于备课和科研。这种状况在所承担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身上尤其突出。无论是高职称教师,还是低职称教师,其实他们都面临着研究的压力,因为他们均面临着相应的考核压力。只是所面临的研究任务的紧迫性和对压力的感受性有所不同罢了。

表10 2014年秋季学期样本校教师平均每周工作量统计表

注:1节代表50分钟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有慢性与急性之分,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多属于慢性压力,而非急性压力。“慢性压力是最易被忽略而又最具破坏力的压力”。[14]高校教师不仅处于学科知识生产的源头和前端,他们还处于知识的消费和传播环节。故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由于其肩负着专门培养新生代的使命,其工作性质还兼具原发性和传染性这两种相伴而生的基本特性——也即一旦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过大,应激不良,其负面作用则会同时影响教师及其所教学生。从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大量研究发现,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感。大致有两种取向的应对方式;一是加强社会支持;二是教师个体要增强应对能力,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过,在此不再赘述。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教师个体增强工作压力应对意识和能力外,建议各高等学校人事部门定期通过访问、问卷调查或量表测验等方式收集所在校教师们的工作压力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便做出因应对策。

[1] 林丹瑚,王芳,郑日昌,等.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的日记式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692-695.

[2] BLACKBURN R T, HOROWITZS M, EDINGTON D W, et al. University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 responses to job strain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6, 25(1): 31-41.

[3] WILLIE R, STECKLEIN J E. A three-decade comparison of college faculty characteristics, satisfactions, activities, and attitud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2, 16(1): 81-93.

[4] SCHUSTER J H, BOWEN H R. The faculty at risk[J].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1985, 17(5): 13-21.

[5] BLIX A G, CRUISE R J, MITCHELL B M B, et al.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J].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36(2): 157-169.

[6] 沈红,谷志远,刘茜.大学教师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9):55-63.

[7] 朱依娜,何光喜.高校教师工作与科研时间的性别差异及其中介效应分析——基于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J].科学与社会,2014,4(3):86-99.

[8] 潘懋元.高校办学应避免同质化[N].中国教育报,2011-07-4(2).

[9] 张积家,陈俊,董昌锋.高校教师的“怕”——项关于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69-73.

[10] 郭炳德.谁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N].中国教育报,2014-09-23(1).

[11] 曹雨平.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倦怠与离职倾向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8(3):41-44.

[12] 景丽珍.大学教师工作压力模型的比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6):97-102.

[13] 李悦.教学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工作压力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21-125.

[责任编辑 向 宁]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ers’ Working Pressure and Distribution Difference:An Empirical Study

YANG Xiao-li, CHEN Fu

(SchoolofTeachersEducation,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0,Shanxi)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working pressure and distinctions distribution was conducted among 989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ers. It showed: (1) 44%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ers think they are under great working pressure, and the working pressure and giving up their jobs has not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2) Teachers’ work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h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gender, university level,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but is inseparably related with age and professional ranks ; (3) Those who feel most stressed are in the age groups of 31- 40 and 41-50; (4)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lecturers feel the most stressed; (5) Teachers of medicine, history, engineering, agriculture feel the most stressed, and teachers of management subject feel the least working pressure. The department of teachers’ management should collect information regularly and cope with the problems promptly.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ers; working pressure; group distinction

G525.1

A

1674-2087(2016)04-0077-07

2016-07-18

2016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16048)

杨晓丽,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陈富,男,山西天镇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研究工作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