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红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地图是记载和传输地理信息的特殊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地图更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手段[1]和直观教具,识图、读图、绘图和用图的能力也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先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提高专业素养。近年来随着呼伦贝尔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地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呼伦贝尔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巩固专业基础,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论的实践应用,注重能力和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测量与地图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地图制图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识图、读图、绘图、用图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图学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地学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地图学学科理论已趋于成熟和稳定[2]。根据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具体包括三个部分:导论、地图编绘、地图应用(见图 1)。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通过讲解地图的基本特性、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分类、主要成图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地图,理解地图的功能与作用,明确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地图编绘,从编制一张地图作为教学切入点,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地球球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将球面通过地图投影方式展为平面的问题,以及地图比例尺和分幅编号问题。接下来依次实现获取地图数据-进行地图概括-设计地图符号-确定地图表示法等一系列环节,最后进行地图编辑设计,完成一张地图,学生通过单项练习和绘制专题地图加深对各个环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部分是地图应用,通过分析和阅读普通地图(特别是地形图)和专题地图,帮助学生理解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特点,用途,掌握地图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各类地图。
根据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每一章设计相应的训练内容,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操作,既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训练了地图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3,具体实践项目见表1。
表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实践项目
此外,为巩固学生对测量与地图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用图、绘图能力,我们在第三学期设置了测量与地图学课程的巩固性课程——地图绘制技能。地图绘制技能课程属于技能课,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现场指导,共安排了 6个训练项目,包括:书写地图字体、绘制色环色带、设计地图符号、编制专题地图、绘制教学地图,以及计算机制图。对于师范类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的绘图方式方法依然非常重要,在未来的地理教学活动中仍然有用武之地,同时也要让学生熟悉现代化的地图制图手段。因此,在设计实践项目时,既考虑到传统制图方法的训练,也设计了计算机地图制图。六个项目由单项训练到综合制图,由浅入深,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地图的构成以及专题地图,特别是教学地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地图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中不断尝试讨论法、发现法、实验法、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营造出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力争做到教风严谨、旁征博引、精于启发、工于点拨、详略得当、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认真记录、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在研究与改进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大量展示地图、示意图、图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地图学重点难点问题。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实习实训内容多,作业任务重的特点,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至少应该从三方面进行评价,即平时表现、实训成绩和期末结课考试成绩,综合三方面成绩,才能真实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2012年开始,呼伦贝尔学院重点实施考试改革,以这次改革为契机,我们制定了科学而详细的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将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确立了各阶段的考核目标、考核方式以及具体考核内容(见表 2)。改革后,对学生的考核从上第一节课就已经开始了,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学习的作用。同时,将所有实践项目纳入考核范畴,也提高了学生对训练的重视程度,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训练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表2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各阶段考核侧重点及分值比例(以20015级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通过考试改革改变了过去学期末采取一次性闭卷笔试来完成结业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变“一次考核”为“分阶段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单一考核方式”为“多种考核方式并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进一步创新。
本轮教学改革在2012级、2014级、2015级地理科学专业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及学习情况,每轮操作都会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改革,学生对测量与地图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得更加透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大学二年级的地图绘制技能专业比赛,学生的绘图技能得到检验,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较高质量的地图作品。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测量与地图学课程“理论+实践+巩固性实践”教学模式逐渐成熟。“理论+实践”是指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边讲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可操作的实际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地图绘制技能课程,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加强作为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反复训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地图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现代地图学不断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已形成一体化的研究技术体系[4]。为了加强测量与地图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间的联系,整合课程资源,我们对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实施课程群建设,努力构建地图学课程群理论层面(测量与地图学-必修、遥感概论-必修)、操作层面(地图绘制技能-必修、地理信息系统-必修)和实践层面(地图野外实习-必修)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三结合新结构体系。通过改革强化课程的学科地位,加强了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见图 1),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方式。整合了教学资源,大大避免了课程间相关内容的重复,为各门课程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各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明晰。
图1 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测量与地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得到加强。今后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实验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学科的辅助教学手段。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等.新编地图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29.
[2]凌善金,陆林.普通高校地图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01):77-80.
[3]王冰.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引发的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12):138-139.
[4]颉耀文,史建尧,张晓东.论地图学实习环节的加强与改革[J].测绘通报,2007(0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