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冬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率的临床分析
王小冬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血压变异率(CV)的临床特征及与临床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68例老年EH病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变异率值代表血压变异性(BPV)的值。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率(24 hSBPV)的第50百分位数将老年EH分为24 h血压变异率低值组(24 hSBPV低值组,34例)和24 h血压变异率高值组(24 h SBPV高值组,34例),比较两组病人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变异率和舒张压的变异率,及两组的临床特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 老年人EH病人高24 h SBPV高值组 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24 hSBPV低值组(P<0.05);高24 hSBPV高值组总胆固醇(TC)偏高。老年EH病人血压变异率越高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越大,且其增高与病人TC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老年EH病人高BPV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且与高TC呈正相关。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率;相关性;动态血压监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报道经常出现,而老年人这样一个群体,大部分合并EH及自身的调节功能减弱的特点,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对于老年EH病人应早期去关注其影响及监测指标,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临床上常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来评估。最新研究发现,BPV是独立于平均血压之外的重要预测因素[1]。相对于以往平均血压而言,降压治疗对于脑卒中风险的影响多源于其对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提示在高血压管理中要重视BPV[2]。本研究探讨老年人EH病人血压变异率(CV)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1.1 研究对象 根据2010修订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第三版)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国际通用标准:老年人定义为年龄满60周岁及以上的人。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病人102例。所有病人均符合2010修订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第三版)的诊断标准[3],年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国际通用标准,且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排除标准:吸烟、饮酒、高血压危象、继发性高血压、急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疾病等。
1.2 研究方法 采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及合并临床事件情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指数(BMI)。所有筛选者均于清晨空腹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A)。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生产的动态血压仪器进行24 h血压测量。设置昼间血压时间(06:00~22:00),夜间血压时间(22:00~06:00),每30 min测量一次,24 h有效读数80%以上。记录各时段(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及各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STD,求出各时段血压变异率(CV),100×STD/各时段平均血压,以CV作为血压变异率的值。先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的前50百分位数将高血压病人分组,24 h血压变异率组(24 hSBPV低值组34例),CV≤11.09 mmHg;24 h高血压变异率高值组(24 hSBPV高值组,34例),CV>11.09 mmHg,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发生临床事件的概率。以同样的方法对24 h DBPV及昼间、夜间BPV进行分析。
2.1 病人特征 对102例高血压病人,筛选符合2010版高血压及老年人诊断标准,排除一些疾病,共剔除134例,最终入选68例。男52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5岁。 有临床事件组23例,无临床事件组42例,其中发生心肌梗死4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18例,其中有1例同时发生脑出血和脑梗死。
2.2 按照24 hSBPV低值组分组比较临床事件(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事件发生比较 例
根据四格表的计算公式:卡方=5.32 >3.84,P<0.05,有统计学意义。用同样的方法,得出24 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卡方均>3.84,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对于BPV,CV越高越容易发生临床事件,主要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2.3 BPV与各危险因素分析 BPV与TG、TC、LDL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TG:24SBPV、dSBPV、dDBPV(P<0.05,P<0.05,P<0.05),TC:24DBPV、dSBPV、dDBPV(P<0.05,P<0.05,P<0.05),LDL-C:dSBPV(P<0.05)。与年龄、BMI、HDL-C、FBG、HbA1c、UA、BUN、Cr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高BPV组与低BPV组各危险因素比较
2.4 各组血压与TC的相关性(见表3)
表3 各组血压与TC的相关性
根据24 hSBPV的变异率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发现高24 hSBPV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24 hSBPV组(P<0.05)。高BPV可能加重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人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舒张压降低5 mmHg,可减少35%~45%的脑卒中及20%~25%的急性心肌梗死[4],因此临床中控制血压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2]。而近来研究证实,BPV尤其是长时BPV是卒中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英国、欧洲、荷兰等卒中研究均显示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standard deviation,SBP-SD)越大,卒中风险越高,在血压数值接近的情况下仍相差12倍以上[5]。研究者认为相对于血压平均值,BPV具有更强的卒中和冠脉事件风险预测价值,尤其是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同时,单次随访的24 hBPV都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5年的随访间BPV为最强的卒中事件预测因素[6]。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夜间SBP变异性每增高5 mmHg,卒中风险就增高80%[7]。
随后分别从24 h 、昼间、夜间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的年龄、BMI、TG、TC、LDL-C、HDL-C、FBG、HbA1c、UA、BUN、Cr等影响因素。发现BPV与TG、TC、LDL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TG:24 h SBPV、dSBPV、dDBPV(P<0.05),TC:24 h DBPV、dSBPV、dDBPV(P<0.05),LDL-C:dSBPV(P<0.05)。并进一步对TG、TC、LDL进行分析,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8]。从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来看,TC、TG、HDL、LDL均起到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而本研究只得出与TC呈正相关,在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血清 TG 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也被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严重损伤的起始诱导因素[9]。而与TG、LDL、HDL无明显联系,这也许与样本含量较少有关,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临床上应该控制血脂在一定水平,及时监测BPV,预防和减少老年人EH病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EH合并血脂异常病人较EH病人BPV增大[10],故降压的同时,调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因子NO的释放,抑制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动脉膜的巨噬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内皮功能,改善血管舒张功能[11]。
结合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降压药物十分关键。高血压高危病人将血压控制在132/80 mmHg左右,并减少血压波动和血压变异性,能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
[1] Roth well PM.Limitations of the usual blood pressure hypothesis and importance of variability,instability,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938-948.
[2] Webb AJ,Fischer U,Mehta Z,et al.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drug class on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in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0,375:906-915.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
[4] 金智敏,赵晓薇,杨宏仁,等.加强降压和血压变异性对高血压高危病人心血管事件的长期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8):551-555.
[5] 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895-905.
[6] Roth 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Effects of beta blockers and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on within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stroke[J].Lancet Neurol,2010,9:469-480.
[7] Duan JL,Hao CN,Lu W,et al.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variability of 24 h blood pressure and its first application in 1526 elderly men[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9,36:1093-1098.
[8] 王艳红.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6):399-401.
[9] 吴应红,周晓芳.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J].实用医院临床 杂志,2011,8(3):162-164.
[10] 李春艳,张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589-591.
[11] 季辉.瑞舒法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1):53.
(本文编辑王雅洁)
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E-mail:wangxiaodongting@163.com
引用信息: 王小冬.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率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24-2926.
R541.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4.024
1672-1349(2016)24-2924-03
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