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募配穴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2017-01-18 02:56:15刘文健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配穴鸣音胃肠功能

刘文健, 王 浩, 梁 涛

临床与基础研究

合募配穴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刘文健, 王 浩, 梁 涛

目的 观察合募配穴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7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合募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针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恢复时间。结果 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合募配穴明显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针灸; 合募配穴; 食管癌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食管癌术后由于手术创伤、管状胃-食管重建、迷走神经离断、全身麻醉等因素使胃肠道激素分泌及动力功能受到抑制,且由于术后应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心血管功能及呼吸功能不稳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肠鸣音消失、腹胀、腹痛等。术后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对食管癌术后恢复及降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手术伤精耗血,致使气血亏虚,腑气不通,加之术后卧床,脏腑气机不畅,而至胃肠功能失调。由于术后不能口服药物,静脉应用西药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较差且副反应较多,而针刺在此方面具有明确优势。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评价合募配穴针刺治疗对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病例全部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食管癌患者。所有病例均行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麻醉方法为双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70例病例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6例; 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8±18)岁; 术后病理分期Ⅰ期5例,Ⅱ期22例,Ⅲa期 8例;鳞癌27例,腺癌8例;麻醉时间(165.25±93.30) min;手术时间(125.10±25.70)min;术中出血(91.94±48.36) ml。对照组中男24例,女11例; 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2±12)岁; 术后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期19例,Ⅲa期12例;鳞癌30例,腺癌5例;麻醉时间(170.43±88.10) min;手术时间(118. 00±30. 01) min;术中出血(52.33±51.20) m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分型、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病例无缺失。

1.2 病例纳入标准

术前经胃镜活检病理提示为食管癌且有明确手术指征;同意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告知书;年龄40~80岁;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管,肠外营养支持,镇痛及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病例排除标准

年龄<30岁或>80 岁;术前有其他严重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术前长期使用特殊药物及不能耐受手术者;常规术前检查有手术禁忌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术后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脘、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双侧)”合募配穴针刺治疗。于术后第一天开始针刺治疗。穴区用医用酒精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医用毫针以单手进针法进针1~1.5寸 (同身寸: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 ,平补平泻,至针刺得气,留针30 min,15 min醒针1次,每日1次,至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

1.4.2 对照组 采用禁食禁饮,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镇痛,抗感染等常规食管癌术后处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手术后24 h内排气或排便,腹部两个不同区域听及肠鸣音3~5次/min,无腹胀。显效:手术后48 h内排气或排便,两个不同区域听及肠鸣音1~2次/min,腹部稍胀。好转:手术后72 h内排气或排便,两个不同区域听及肠鸣音0~2次/min,腹胀。无效:超过72 h仍未排气,未听及肠鸣音,腹胀。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总有效率两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食管癌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见表2,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2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h)

3 讨论

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由于手术创伤、术后应激反应、上消化道系统解剖结构改变、迷走神经离断、全身麻醉、内平衡紊乱、创面渗出液、胸腹腔内炎症、引流导管刺激及胃肠道激素分泌障碍等因素作用而共同导致的。临床上为了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多按照食管癌术后康复治疗、锻炼流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促进功能恢复,缩短术后治愈时间。我国针灸医学对于消化道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对于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有独到的功效,同时积累了大量有效的针方,在促进食管癌术后及其他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恢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手术伤精耗血,元气外泄,以致气血虚弱,脾胃运化无力,加之术后卧床,气血瘀滞,气机不畅,致使脏腑失司[1]。胸、腹部是任、督二脉及手、足三阳经脉所行走之要处,手术切口致使经脉受损,气机不畅,血淤不通,气滞血瘀,结于腑,以致六腑不降、不通[2]。

针刺治疗的选穴、配穴方式较为灵活,不同的配穴针方将会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任脉经穴及募穴,二者结合在针灸选穴上是为合募配穴。合募配穴之合穴,选穴包括:小肠之下合穴下巨虚、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合募配穴之募穴,选穴包括:大肠募天枢、胃募中脘。合募配穴治疗腑病。《针灸甲乙经》卷八记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者,胀之要穴也”;足三里作为胃腑下合穴,主扶正培元、健运脾胃、调和气血、疏通腑气,调整术后机体的应激状态,一扶二养三调四通,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3-4]。同样,国外也有研究[5]表明,针刺“足三里”可提高迷走神经功能,而针刺天枢则提高交感神经功能。最近有研究显示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理作用,不仅可促进胃肠蠕动还可以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作用机制包括改善神经及体液调节、改善胃肠黏膜的血循环、清除炎性介质等多个方面[6-7]。《甲乙经》记载“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上、下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穴,又是大肠的下合穴,主通经络、健脾和胃,降逆通调肠腑[8]。《图注八十一难经辩真》载:“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而募穴属阴,故对腑病有特殊疗效。天枢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为腹部之要穴。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健脾和胃、温中化湿[9-10]。故合募配穴针刺治疗能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合募配穴针刺治疗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能有效地改善腹胀,促进肛门排气和排便,并能缓解腹部疼痛等。能有效促进食管癌术后恢复、早期进食,减少吻合口瘘及胸腹部并发症发生几率,且见效快,经济适用,易为临床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 赵武,赵生华,付宇,等.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86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5):22-23.

[2] 吕鹏,张居元,周振理,等.电针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1):82-83.

[3] 郑淑霞,潘晓华,许金森,等.电针足三里穴对肠鸣音影响的初步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0,3(6):435-437.

[4] 陈静,李威,王宽宇,等.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对大鼠盲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15(7):87-89.

[5] IMAI K, ARIGA H, CHEN C,et al.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gastric motil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conscious rates [J]. Auton Neurosci, 2008,138(1-2):91-98.

[6] 张彩霞,朱劲松.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运用[J].中医研究,2015,28(1):71-73.

[7] 邓晶晶,袁青.针刺对术后胃肠 Cajal 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 1162.

[8]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9] 韩燕萍,李翊,杨光,等.针刺恢复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5(7):29-31.

[10] 尹翎嘉.子午流注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the combination of he and mu point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postoperative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LIU Wenjian1, WANG Hao2,LIANG Tao1.

( 1.Department of Chest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12,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

WANGHao,E-mail:549761255@qq.com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the combination of He and Mu point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postoperative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70 case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cupunctured at Zusanli point (ST36), Shangjuxu point (ST37), Xiajuxu point (ST39), Tianshu point (S25) and Zhongwan point (CV12) for once a day(0.5 h each time). Record and compare the time of patients’ first anal exhaustion and defecation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in Control group used for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has higher than treatment group (P<0.01) . Conclusions The acupuncture at the combination of He and Mu point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esophageal cancer operation.

Acupuncture; He and Mu point; Postoperative esophageal cancer;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recovery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08085MH166); 安徽中医药大学基金(2014fy010)

230012 安徽 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胸外科(刘文健,梁 涛); 230038 安徽 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王 浩)

刘文健,男,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管癌的临床治疗,E-mail:liuwenjian85@126.com

王 浩,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调整作用的机制研究,E-mail:549761255@qq.com

10.3969/j.issn.1674-4136.2016.05.014

1674-4136(2016)05-0330-03

2016-02-29][本文编辑:钦 嫣]

猜你喜欢
配穴鸣音胃肠功能
肚子总是“咕噜噜”叫是怎么回事
家庭医药(2023年12期)2023-12-18 02:16:19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3:04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2:00
“对位配穴”的临床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