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昆明 650224)
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基于隐性教学知识的视角
李清玉 段志刚 王晓艳 熊艳娇 曾凌云
(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昆明 650224)
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还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隐性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经意、下意识使用的教学知识。实现隐性教学知识向显性教学知识的转化,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为此,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了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基于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不高但是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有强烈的需求的调查结果,从隐性教学知识的视角对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公共基础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和发展教学能力:一是通过自学、交流学习和教学反思等把隐性教学知识内化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依托教研室和课程建设,实现隐性教学知识的显性化、传递和共享;三是通过转变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隐性教学知识的传递质量;四是在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隐性教学知识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学校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各高校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对以传授一般显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传授隐性知识的教学创新,以期对传统教学有所超越。这势必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在对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隐性教学知识的角度,对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如何提升或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推动高等林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认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通过领会、把握、重组经验以达到对其理智控制的能力[1]。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的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2]”由此可见,隐性知识在人的技能提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常人们会忽略隐性知识的存在价值。
隐性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经意、下意识使用的教学知识。这种知识教师自己无法清晰、准确地描述或表述,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显性教学知识的传授和获取。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将隐性教学知识转化为显性教学知识,那么就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知识增长、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智慧提升,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隐性教学知识向显性教学知识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而且需要采取措施推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乃至相互观察、模仿、共同实践等,以揭示、挖掘、澄清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情境中隐藏的隐性教学知识。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隐性教学知识的转化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其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人智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会对教学活动的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对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其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课前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课中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课后的自我反思能力以及采纳同行和学生合理意见建议的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并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的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的能力;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的能力等。
为了了解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BB14003)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结构呈高学历趋势,但是总体上职称偏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偏少;青年教师的专业基础扎实,但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较难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师职称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申请获批教学科研项目的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不高。相关数据显示,虽然有41.5%的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主持或参与过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但是仅有5.3%的教师参与过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此外,只有6.4%的教师经常撰写教学改革文章,但是教学研究层次偏低。二是“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投入的精力减少[3],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动力不足。三是学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以及在评聘职称(职务)的条件设置方面等没有区别,也是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师职称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但是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能力不够理想,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认同教学实践、“传帮带”的带教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反思等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掌握与运用在促进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有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会、专题讲座和培训等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希望学校制定“与津贴挂钩”“与职称评定挂钩”“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与职位晋升挂钩”的措施,以激励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3]。
高等教育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教学,没有优质的教学,大学的使命难以实现。为此,国内外的教育领域都高度重视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发展的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对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隐性教学知识的视角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和发展教学能力。
(一)通过自主学习把隐性教学知识内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性格特征的变化,大学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各种未知数,这就需要广大高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注重通过自主学习把隐性教学知识内化,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1.自学
公共基础课教师接触的均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注重通过自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检验、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语言、图像和行为等将隐藏在教学观念中的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要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交流学习
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加强与校内外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观摩名师公开课和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学习和领会潜藏在显性教学方法、学习体验、思维方式中的隐性教学知识,并将其显性化;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者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科研选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挖掘和传播隐性教学知识,激发再思考和再创造,从而通过促进隐性教学知识的显性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大量书本上没有的甚至是无法用言语传递的智慧亮点,这是需要教师自己去体验、总结和反思的。课题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不少公共基础课教师会在观看网上公开课的视频之后,进行对照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取长补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还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答疑和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将结论记录在教案中,作为对教学课件进行补充和修改的依据。
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成败的分析,要在教学反思中寻找潜藏于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隐性教学知识,并将其显性化。这样,不仅有助于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显露和澄清,而且有助于教师把教学经验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重构、教学认知和教学智慧的增长、教学的改进,进而最终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依托教研室和课程建设实现隐性教学知识的显性化、传递和共享
针对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3]但教学经验欠缺的情况,高校要充分发挥教研室一级的基层组织,通过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发挥中老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以及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相关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集体备课等,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规律,并实现隐性教学知识的传递与转化,从而使老中青教师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4];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如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为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和传递信息以及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方便,从而促进隐性教学知识在教师间的共享与传递;要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按课程建立课程教学小组,将教师组织起来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和教材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隐性教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共享隐性教学知识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5]。
例如,自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以来,西南林业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完善与更新,不仅融入了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而且注重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有所提高,而且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在提升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显著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项目达30多项,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学生的课程考核及格率也有了稳步上升。同时,课程教学团队所承担的“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中的多名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此外,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为主编或副主编编著出版了教材5部,其中1部被评为2011年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
(三)通过转变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隐性教学知识的传递质量
高校的数理化公共基础课需要与各个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所以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公共基础课的隐性教学知识主要表现为基础理论知识在各个专业的应用与实践。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有利于高效率地传授理论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在师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教得多好,而在于他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并主动探索和吸收更多的知识[7]。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隐性教学知识的传递质量。例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设计出利用瓜瓤共振测试西瓜成熟度的音叉,以及利用连续性原理对宿舍喷头进行创新设计等[8],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翻转课堂、MOOC和SPOC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从而也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的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知识点多、内容跨度大、学时少等特点,翻转课堂和MOOC等教学模式为促进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开放与共享以及实现隐性教学知识的积累和转化等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契机。
(四)在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不断更新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责任。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不仅要积极开展学科研究,而且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参加相关学科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以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人类科学研究的前行无一不是在不同隐性知识的撞击下产生的,所以重视隐性知识将有利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多来源于教师思想差异性导致的碰撞。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过程中加强交流与合作,既能节约经费,又能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尤其是还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在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主持的10多项教学质量工程研究项目中,有多项分别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可见,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再如,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隐性教学知识视角”课题组成员开展的药用植物的红外光谱研究和水稻白叶枯病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9-10],就是在数理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化学、物理、植物学科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可见,教学研究与学科研究相结合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对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的获得.还要注重隐性教学知识的获取;要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隐性教学知识的传递和转化,从而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 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 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8.
[3] 李清玉,段志刚,王晓艳,等.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调查研究[J].农业与科学,2015,35(15):65-68.
[4] 李清玉,李任波,付惠,等.加强二级教学管理 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1):30-32.
[5] 陈利华.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5-76.
[6] 李先江.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7):69-71.
[7] 苏宏华.对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8):54-55.
[8] 段志刚,李清玉,王晓艳,等.探究性教学情景下的大学物理课堂评估策略[J].物理与工程,2014,24(2):31-33.
[9] 康颐璞,司民真,李清玉,等.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在纳米银膜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初探[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2):372-374.
[10]李清玉,司民真,饶高雄,等.云南不同产地灯盏细辛总黄酮含量测定与红外光谱相关分析[J].光散射学报,2009,21(1):73-76.
(责任编辑 柳小玲)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隐性教学知识视角”,项目编号BB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