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租赁”所想到的
尽管存在着某些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扩大,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地方政府在市场开始发挥巨大影响力之前,仍然有必要予以适度的政策支持。
2015年以来,“分时租赁”这一经营方式,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逐渐火了起来。北京、上海、重庆、合肥、杭州、芜湖等城市;上汽、北汽、江淮、长安等汽车企业都在推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在不同城市、不同企业,“分时租赁”的经营方式略有不同,但都是通过设立租赁点,通过移动终端,把新能源汽车租赁给消费者,消费者在租赁新能源汽车后,可以在距离最近的租赁点还车。
各地、各企业“分时租赁”的经营模式,尽管有所不同,经营效果也有一定差异,但是目前总的来说有如下好处:
首先,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租赁,实际上让许多消费者通过使用环节,体验新能源汽车,进入了新能源汽车消费领域,而不必在是否实际购买上反复斟酌。在某些对汽车实行限购的城市,消费者可以在摇号等待购买传统汽车或购买新能源汽车之外,找到汽车消费的第三条路经,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导入。
其次,新能源汽车以租赁方式进入市场,减轻了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电池更换和使用焦虑,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使新能源汽车推广更加顺畅。
再其次,新能源汽车以租赁方式得到使用,可以在今后逐步培育一些注重使用而不在乎是否拥有的汽车消费者,鼓励“分享式”汽车消费,对于今后汽车消费的潮流,是一个积极的引导。
再其次,新能源汽车以租赁方式进入市场,实际管理者、推动者是企业法人,有利于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合,共同规划、建设充电桩、租赁网点等基础设施。
最后,“分时租赁”的经营模式,实际上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汽车的实际购买,减轻了城市的道路交通压力。虽然“分时租赁”的经营模式有上述好处,但是目前还是在试点阶段,还有些共同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政府财政及扶植政策的依赖;市场偏小,与传统汽车的租赁相比,网点分布仍然不够方便,运营成本高;新能源汽车租赁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认定困难等等。
尽管存在着某些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扩大,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地方政府在市场开始发挥巨大影响力之前,仍然有必要予以适度的政策支持。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应当重视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创造,这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大幕全面拉开后的前哨战。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的商业模式探讨方面,本土企业做了不少可贵的探索。除“分时租赁”外,还有通过众筹建设、经营充电桩等新尝试。这些创新尝试,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进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如果本土企业能够在相对优势的路径继续前进,扬长避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得主场的相对竞争优势。
(作者系本刊评论员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
商业模式上有成功的创新,将有利于这些企业沿着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