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艳
雪域神探,把脉天路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啟龙
文—张艳
清水河探伤工区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被誉为“生命的禁区”,而铁路工人周啟龙却在这里每日推着50公斤重的钢轨探伤仪步行10余公里,通过对探伤仪波形图的巧妙观察,确保钢铁巨龙的安全畅通。
沱沱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可可西里山脉以南,是长江源的主源。
2007年8月,周啟龙刚刚毕业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被分配到青藏铁路公司玉峰铁路维护公司沱沱河工务车间沱沱河探伤工区工作,成为了一名探伤工。第一次把钢轨探伤仪摆上线路,探伤仪接触轨面后,屏幕上跳动着高高低低的波纹,耳边发出刺耳的提示音,他意识到挑战开始了。
沱沱河探伤工区担负着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线465公里的线路探伤任务。当时正赶上铁路运营初期,这个新成立的工区,只能靠汽车每十天补给一次日常所需饮食。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新入职的年轻人打了退堂鼓,纷纷调换岗位、调动工作,甚至找借口休病假,消极怠工。
“坚持一下,第一份工作就认输?不行!” 周啟龙选择留下。
白天线路上的工作定时定量,容不得细思慢想,于是,周啟龙就在晚上用探伤仪去推工区里的伤损试块,看波形、查位置、听声音,验证自己的探伤能力。
2009年年初,周啟龙在巡线中发现探伤仪波纹异样,这是一条一闪而过且小于1毫米的波纹。是误报吗?面对其他探伤工的质疑,他又反推一遍,核实信息,觉得可能有处核伤,并找来老职工复验,果然是一处比芝麻粒还小的钢轨内伤。
“小周,好样的。别看这处核伤微小,它可能是造成断轨的‘大老虎’。”师傅夸奖道。
2008年7月的一天,周啟龙接到母亲赵庆霞的电话,姥姥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希望他能赶回家见最后一面。时值暑运,生产任务非常繁重,如果请假,工区肯定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检测任务。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他最终决定留下,完成安全使命。
每天晚上闭上眼,周啟龙脑海里就闪现出姥姥陪他成长的幸福片段,陷入深深的自责。白天他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认真完成每一项探测标准作业。
工长知道此事后,迅速联系调休职工替换他,可一来一回就是两三天,等他赶回老家时,已经是姥姥出殡的日子。“姥姥临终前,一直喊着你的名字。你怎么能让姥姥带着遗憾走呢?”母亲痛哭着埋怨他。
周啟龙是家里独子,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工作后,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八年里,他只在家陪母亲度过个春节。
在线路上作业,周啟龙6时出门,经过两三个小时车程才能抵达巡线点,再步行10公里进行探伤作业。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热饭、热水,他只能啃冻馒头、喝雪水。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不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时作业时胃病发作,他就擦擦额头上的冷汗,吞下一颗胃药,咬着牙继续工作。有一次周啟龙休假回家,母亲发现了儿子背囊里的胃药,他却说:“沱沱河的雪晶莹透亮,我们当雪糕吃,胃有点小毛病没事的。”
日子久了,母亲也渐渐得知儿子艰苦的工作环境,但她没有挑破儿子善意的谎言。
2011年11月的一天,沱沱河地区突降大雪,线路被埋。当天21时,周啟龙和工区所有职工赶到现场,踩着没过小腿肚的积雪投入应急抢险。雪已停,可呼啸的狂风裹挟着积雪向他们袭来。他们的棉衣结了冰壳,呼吸与行动都很困难,清理工作异常艰难。凌晨1时许,线路清扫完毕。“啊!”看着第一趟安全驶过的列车,他和同伴们用力在雪地大吼,终于松了一口气。
回到工区驻地已是凌晨四点,工长说:“快休息吧,11点还得起床干活。”可到了该起床的时候,周啟龙腰间剧痛,根本坐不起来。
“一定是昨晚扫雪用力过猛,把腰扭了。”工长掀开小伙子的衣服,发现他的腰部有红肿的现象,立刻说:“你就在宿舍好好休息,别巡线了。”
这时,碰巧母亲打来电话询问近况。周啟龙佯装无事,说自己挺好的,让母亲放心。母亲说:“你喜欢这份工作,就好好干,妈懂你!”儿子强忍的泪水掉了下来。
2010年6月,青藏铁路格拉段首次换铺无缝钢轨。玉峰公司从西宁工务段请来两名经验丰富的探伤工现场传技。周啟龙如获至宝,天天围着他们,学习无缝线路的轨头探伤技术。一个月后,他已全面掌握轨头探伤的基本技艺,玉峰公司就把探伤工分批派到他所在的班组,向这位“小老师”学习技艺。
2011年11月,玉峰公司整建制并入格尔木工务段,周啟龙获得了留在机关的机会,再也不用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面对段里的“好意”,他却婉言谢绝了。伙伴们说他太傻,进机关多难啊,可他铁了心留在工区,憨笑着说:“咱们段有几位探伤工的无缝线路探伤经验丰富,我要和他们再学学,深钻业务。”
通过积累探伤作业经验,周啟龙对冻土线路和普通线路极易发生的细碎鱼鳞伤有了更清晰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并能够根据探头的摆放位置、角度变化,快速分析出钢轨伤情。
2014年,周啟龙调至清水河探伤工区任工长,成为全段最年轻的探伤工长。高海拔作业让人呼吸困难,举步维艰,而周啟龙认真调整着探伤仪的探头位置,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一个细微的探头位置偏差,耦合度不好,都会造成仪器的误判,一点儿也不容分心、马虎。”
近年来,周啟龙先后获得“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全路优秀共青团员”“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路爱岗敬业好青年”“青海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标兵”等殊荣,2015年“五四青年节”之际,来到北京,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一时间,中央、省部级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邀请周啟龙作报告的各级交流会、研讨会、宣讲团络绎不绝,他成为铁路青年的新时期榜样。鲜花和掌声,包围了这名年仅27岁的年轻人。
“这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周啟龙对媒体也很朴实:“每天不走10公里,听不见探伤仪的声音,总觉得缺点啥。”
当大家都觉得周啟龙此后可以“靠脸”吃饭时,他婉言谢绝“走穴”般的出场邀请,甚至许多新的荣誉。他选择回归工区,继续在工作岗位“靠才华”继续奋斗。他说:“荣誉是对我沉下心思工作的肯定。不忘初心,在最需要我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练好探伤技术,才是我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儿。”
截至目前,在周啟龙的带领下,清水河探伤工区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近十年间,周啟龙像道钉一样,坚持留在最艰苦的地区、留在一线班组,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和新时期铁路精神,把自己的前途、理想、事业融入到铁路改革发展中,以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优异的安全业绩,向社会各界展示出当代铁路青年的风采。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在一线沃土艰苦成长的坚韧意志,会让青春发光,书写出韶华最美的篇章。
责任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