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
一边热血华丽,一边冷色质疑
文—青山
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文化界的喧嚣华丽和严肃思考,常在同一个时代并行。
电影《爵迹》云集了众多明星,有人调侃“粉丝们手拉手都能绕地球几圈”,但是票房遇冷,向来对打击表示淡定的导演郭敬明也兵败垂泪。《湄公河行动》是一部英雄主义的主旋律电影,却拿到高分,再次证明高演技、好格局、故事完整、情感充沛等等,才是“圈钱”利器。
在出版行业,郝景芳以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表达关注现实、忧患未来的冷静探索;张悦然沉淀十年,新书《茧》从文革一桩伤人案入手,反思历史,都让人们对80后刮目相看。
看似喧嚣,却落到谷底。冷色质疑,终赢得口碑。文化市场依旧在寻路,贡献各种情感、思考和路径,而在多元化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社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有了越来越审慎的文化眼光。
《爵迹》9月底上映,题材是90后00后热衷的二次元,讲述奥汀大陆的水、风、火、地四个国家,精通魂术的王爵为了荣誉和真相而战。这部电影云集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等众多明星,场面盛大,还是中国第一部真人CG奇幻片(代表作《阿凡达》), 但最后华丽“扑街”,制作成本近2亿,票房只有3.8亿。郭敬明在映后见面会上一度情绪崩溃:是不是自己做什么都是错?
新浪娱乐称,从粉丝电影的发迹之作《孤岛惊魂》(杨幂主演,豆瓣评分仅3.2)囊括9000万票房,到斩获近20亿票房的《小时代》系列,再到票房惨淡的《爵迹》,不到五年,粉丝电影由盛转衰。
郭敬明未必就想靠偶像主演来吸金,他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聪明,甚至电影后期制作经费紧张,都是他自掏腰包,但不是呕心沥血就能结局圆满。观众吐槽台词太酸,演员面瘫,再多粉丝也拯救不了这部电影。
《大鱼海棠》同样显示了年轻的动画制片人的野心,背景同样奇幻: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条巨大的鱼,出生是从海的此岸出发,成长是横越波涛,上岸即是告别。
这部电影来自2004年导演梁旋的一个梦,随后制作成7分钟短片《大海》,拿过业内几个奖项。2013年,梁旋为《大海》发起国产动画电影众筹,预告片吸引了众多粉丝, 45天里获得逾158万元支持,创下众筹融资记录。
网友们望眼欲穿,而《大鱼海棠》终于上映,每一幅画面都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幻美,角色名字也来自古籍典故,比如三位主角椿、鲲、湫,尽显古朴之风,超脱之意。然而在这种人为拔高的梦幻境界,不少观众认为小故事撑不起大情怀,过于少年意气,让人失望。网友支离疏说:“椿鲲湫,本来属于古典的美学世界,说话做事却像恶心的爱情片。失恋的湫,喝醉了酒在悬崖边怒吼:你拒绝的是一个天神的爱情!——这等恶俗情节,和国产青春片有何不同?”梁导演对此表示委屈:“这只是我们的处女作电影啊……但我们还会继续造梦。”
年初周星驰导演电影《美人鱼》,票房虽然超过30亿,剧情同样让不少铁粉尴尬,口碑差强人意。下一部星爷的片子会如何?随着影片类型的日益丰富多样,年轻观众们只会日益挑剔。
10月上映的《湄公河行动》,很快在口碑和票房超过《爵迹》。这是一部讴歌缉毒警察的主旋律电影,热血青春,英雄铁肩担道义。在张涵予和彭于晏的搏命出演下,大家既为之流泪,也奉上一份尊敬。当下年轻人没有经历血雨腥风,反感动不动就谈“英雄主义”,谈“甘于奉献死而后己”,但他们通过电影感受缉毒警察的日常一面,他们各有家庭和爱情,上场即要浴血奋战,尤其最后一幕,“方新武”为了保护战友自撞敌船、在爆炸中牺牲时,观众真实体会到“使命”的存在,“你口中的太平,是他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拼命换来的”,一句道尽情深。
11月份大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豆瓣8.6分),来自62岁的导演李安,同样谈“英雄”,却是以此切入,反思人人歌之舞之的英雄主义。主角是19岁的年轻战士,在伊拉克冒险救护班长而不得,目睹班长死亡,“那一刻灵魂被巨大的未知击穿”,而自己竟被封为“英雄”,并回国接受荣耀,难免觉得荒诞悲哀。球场烟花激射,战场枪炮滚滚,都暗示个人命运如洪流一舟,无法主宰。大众需要战争,赞美英雄,比利们于是应时而生。谁真正关心这位“英雄”对战争的真实感受?谁看过敌人被割喉后缓缓流动的血,谁看过某位父亲被戴上头罩强行抓走时孩子的眼睛?比利跳出战壕后的孤独,在繁华俗世格格不入,而李安对个人命运的悲天悯人,大雪一样掩埋了观者双眼。
《湄公河行动》导演60后林超贤说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在修行;而李安说电影是他的信仰。他们以不同的故事为外壳,引发人们对“英雄”的思考和探讨。
同期电影《驴得水》,导演80后周申也没想到上映后口碑和票房一路青云(豆瓣8.4分)。这部电影改编自2012年的同名话剧,为了搬上大荧屏团队煞费苦心。故事讲述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的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结果教育部特派员下来调查而引发的冲突。剧情起初清浅,渐至深黑污脏。如果重情义的愤青在威胁下也抱腿求饶了,一心追求自由的纯洁者也被玷污了,朴实铜匠竟成逐利土匪了,坏人的规则都成“真理”了……如果过去就这么过去了,还敢要什么未来?
片中真诚如一、内心清白的女教师”一曼”把蒜皮撒到空中时唱的那首歌太美,以至于片尾那声枪响时,多少人泪不能止。她缝制好了五套服装,师友却已分崩离析,离散死去。在生活各种离奇暴戾的摧毁下,没有谁能是英雄,只是这逝者留下信仰,让来者活着远行。
这一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她曾在新书分享会上谈到,中外读者对这本书的关注点不同。美国读者会追问,如果未来价廉物美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工,失业的工人如何办?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科幻的折叠,会不会成为现实?
有悲观者认为,北京已经“折叠”了,不同阶层无法真正交流,各在各的空间,富人拥有比穷人大得多的空间和资源。郝景芳致力解决的是,“人类平等”如何能从科学角度最大可能地实现?这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毕业的女作家,正从事经济学研究,已经着手这个主题。她的主张是:不管如何,走下去。
另一位年少成名的80后女作家张悦然,则在10年后推出了长篇《茧》。她关注父辈的历史会如何对“我们当下的生活”造成影响,有人会被黑洞般的痛苦终生缠绕,而有人带着伤疤新生。
这两部小说都是80后在书写她们眼中的中国。这代年轻人回望历史,忧思未来,也是为了当下生活燃起更多希望。想起尼采说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