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差异与日汉翻译探析

2017-01-17 15:17金红日
东方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金红日

摘要: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述、行为方式及文化表现上又存在诸多差异。中日文化中的共性及个性势必会对日汉互译产生极大影响,翻译过程中除了考虑结构上的差异,还应注意存在文化差异。尽力在信息传递中获得最大的等值,为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清除障碍。

关键词: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日汉翻译

所谓的等值翻译,只是在吸收文化、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地处理处理结构、意义、文化、语用等问题,使源语与目的语尽可能趋于相等。由此可见,文化信息的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将这种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原作与译作尽可能保持等值。

一、中日语言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

中日之间在地理上“一衣带水”,但是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却存在很大差异。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对其影响之大。而与此相对,中国处于内陆,自古以农业为主,人们生活及经济活动多依赖土地。正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反映在语言上日语多用与海洋相关的用语,而汉语多用与土地相关的用语。例如:汉语在表达在一方面有特别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时,常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在日本,要表达这一意思常用的是“腐っても鯛”,(鲷鱼即使臭了也选择鲷鱼)。又如汉语在形容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时,常用“抛砖引玉”来形容,而日语常用“海老で鯛をつる”(虾小,鲷鱼大,比喻以小获大)。又如汉语形容说大话常用“吹牛皮”表达,而日语则为“法螺を吹く”(吹海螺),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牛在农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日本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对海产品比较熟悉。可见,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

2.风俗习惯差异

中日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但两国在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且中日习俗的差异也是多方面的。从饮食习惯来看,日本人喜欢吃海产品,菜肴以生、冷、淡为主,如生鱼片、寿司等。口味上重视原味,因此菜肴名多为食材+加工方法,如“飛魚の山椒焼き”、“刺身の大皿盛り”、“鯛の木の芽焼き”等。而中国人喜欢吃肉,主要以猪肉、牛肉及羊肉为主。菜肴以崇尚油腻厚重味,多以炒、烧、煎、炸为主,菜名多以加工方法+食材,如“凉拌黄瓜”、“红烧牛肉”、“清蒸鲈鱼”、“葱爆牛肚”等。另外,在饮食礼仪上日本人饭前会双手合掌说“いただきます”(意思是“我开吃了”,这个“我开吃了”包含有领受、拜领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饭后同样双手合十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意思是“多谢款待”,是对父母及神的感谢)。而汉语中在饭前及饭后没有这样固定的说法。习俗的差异还体现在对颜色和数字的喜好方面,如日本人喜欢奇数,而中国人喜欢偶数;日本人以紫色为高贵,一般喜欢浅色,而中国人喜欢原色,以大红大绿为上,图案上喜欢龙凤等动物。

3.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中日两国文化常用“同文同种”来形容,固然日本曾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将吸收的外来文化加以本土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表达某人的兴趣不在正做的事上而在另一件事上时,汉语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日语用“敵は本能寺あり”,该典故源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在举着攻打毛利氏旗号的行军路上,突然喊出 “真正的敌人在本能寺”随后转而突袭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又如汉语中表示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常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表示,而日语为“弘法にも筆の誤り”,弘法大师为日本历史上三笔之一,其直译为弘法大师也有笔误。可见历史文化的差异对习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翻译中若不了解这些民族特色,很难做到准确翻译。

二、在日汉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应用

1.直译法

中日两国在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又产生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习语,这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及形象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文化信息也是相同的,这种情况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如日语的“同じ穴の狢”直译为“一丘之貉”;“壁に耳あり” 直译为“隔墙有耳”;“時は金となり” 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等。

2.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解释,强调意义的实现。这是由于有些情况下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内涵,这时为了达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只能将原文的形象换成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的形象。例如汉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翻译成日语为“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文对日本人来说比较陌生,因此用文殊代替诸葛亮易于被日本人所接受。又如汉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翻译为日语为 “七福神が海を渡る、それぞれ腕前を競う”,七福神是日本人广为信奉的七个福德之神,而八仙是中国人所熟悉的八位神仙,因此译文用“七福神”代替“八仙”易于读者理解。

3.阐释法

所谓阐释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源语中的“障碍点”加以解释,其目的在于增 加译文的可读性。如汉语中的大量歇后语在翻译成日语时常使用阐释法。例如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译为日语为“諸葛孔明の知恵袋—計略は無尽蔵(諸葛孔明:明代の小説《三国演義》中の人物の一人、知恵が回っている)”。又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译为日语为“猪八戒が鏡に姿をうつす—板挟みで苦しい(猪八戒は中国《西遊記》の中の人物,“嫦娥”をからかったため、豚の姿に変えられてしまった)”。上例中的“诸葛亮”“猪八戒”基本上直译或者直接写汉字,尽管通过翻译已经实现了符号的转化,但这种中国文化浓厚的词,对日本读者来说如果不进一步说明很难明了。因此通过阐释法进一步说明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总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导致了等值翻译的相对性。作为译者除了运用直译、意译及阐释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外,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与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翻译实践中考虑源语言与目的语所附带的文化因素,降低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损耗,以达到翻译效果最大化。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