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洲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优化。体验教学法作为强调学生内在创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措施,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提升有着优秀的推动能力。本文以北师大高中数学中体验教学法为切入点,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思路与措施,期望为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氛围的提升做出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体验教学法;教学方法
伴随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推进与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成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已由过去的聆听教师讲授与做题巩固方法,向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与自主理解掌握学识的方向发生着转变。体验教学法就是基于这一改革趋势下应运出的新教学措施,它旨在让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与实践中,亲身“体验”抽象的数学思想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到课堂学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
一、记忆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有许多知识技能是需要记忆并在其基础上才能予以掌握应用的,如定义(指数的定义)、概念(角的概念)等,而学生在学习记忆时一方面会产生这个定义概念是如何确立为何这样确立的疑问,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即使将定义背诵得极为熟练却在实际操作与做题时不知如何运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记忆定义概念过程中知识理解与运用不到位的现象,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记忆型体验教学法优化学生记忆知识的掌握能力。即通过创设相应的知识技能教学情境,学生经由情境中的学习体验深化对学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提升其对定义概念的应用意识与水平,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发展。
比如某一函数例题:下列表达式中是函数的有?(1)y=sinx2,(2) =sinx,(3)y=sin (4) =sinx。为了让学生作对本题,就需要理解到函数的定义并能实际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记忆体验法帮助学生认知: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首先让组内同学依次接力、一人一笔进行绘画(如人或动物)展开小组竞赛,并加以适当的奖惩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与兴趣。然后于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基础上再进行将例题引入让各小组进行竞赛比拼(后一位同学可修改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学生为了获胜会仔细回忆与熟记定义,将学习融入于游戏带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水平。
二、理解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除了对数学概念的记忆,高中课堂教学还包括诸多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与定义概念不同的是,公式定理是满足一定条数学件才成立的推理结论,通常的结构是:“若条件,则结论”,也可以理解为条件 结论。这类定律不仅需要学生熟练记忆,还要能把握到推理过程的性质与触发条件,在对定理本身与推论过程的充分理解基础上才能有效应用在数学测试与操作中。对此教师可用理解型体验教学法即创造定理公式的理解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体验学识优化其学习掌握能力。例如在学习离心率e=c/a这一椭圆焦距比长轴长时,为深化学生对其的理解与领悟,可从其是圆锥曲线的定型量为角度出发,给学生设想人的长相风度与气质就是曲线中离心率的某一数值,当e=0.9时就说明此人的气质出现偏差同时椭圆的形状也较偏,通过情境帮助学生领会抽象化的学生定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氛围。
三、操作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当涉及立体几何、函数图象之类需要学生作图促进领悟的学习内容时,就需要操作型体验教学法帮助学生优化操作与理解能力,即以合适的情境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通过作图深化对学识的认知程度。例如函数图象中三角函数y=Asin( x+ )相关例题:三角函数y=2sin(2x+ /3)可由y=2sinx经由何种变换得出?对此的应试解答一般有:(1)把y=2sinx图像向左平移 /3单位,在将图像横坐标减缩为原有的1/2可得;(2)把函数图象的点横坐标先缩减为原有的1/2,再左移 /6单位而得出。为了让学生理解两类移动均能得出相同函数的原理,给学生设问:“把一个球形橡皮泥由A点移动到B点,且到达时泥球的高要变成其直径两倍形成一个圆柱体,应如何实施呢?”学生经过思考与作图很快就能得出两种方法:(1)在A点把橡皮泥变为所需圆柱体后再移动到B点;(2)先将泥球移动到C点再将其变为圆柱体使得正好位于B点。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通过这一设问了解到三角函数的变换原理。
结束语:
将体验教学法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与理解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数学情境体验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氛围。教师在使用体验教学法的进程里,要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与自主学习意识两手抓两手硬,让其在数学教育不但获得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学识水平,同时在认知探索中深化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亮.高中数学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和反思[J].才智,2014,27:139.
[2]赵瑞平.“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