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柯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舞蹈艺术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而芭蕾舞剧名作的引进,则是从1954年我国建立了北京舞蹈学校,聘请了苏联芭蕾舞蹈专家执教舞剧编导才开始的。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创作中国自己的芭蕾舞剧目的任务就刻不容缓了。之后,周恩来总理又指示“要搞革命题材的剧目”,因此选择了《红色娘子军》作为他们创作的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梁信的同名电影剧本改编,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创作演出,于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舞剧《红色娘子军》成功地运用了芭蕾舞剧的形式,塑造了琼花和洪常青这两个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其特点就是较好的运用了舞蹈语言,在舞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其思想感情的发展和性格的成长,充分揭示出人物的个性,用芭蕾舞的形式来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舞剧编导已经熟悉和掌握了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并在芭蕾舞剧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论文要探讨的是红色经典为何40年来不衰、军事动作与芭蕾舞的巧妙结合以及它是对西方古典芭蕾的挑战和反叛。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革命题材《红色娘子军》舞蹈语言
一、绪论
《红色娘子军》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也是很多中国人对芭蕾舞最早的认识。而且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排练和演出,更请到了舞剧的原创编导之一蒋祖慧老师为我们亲临指导。
芭蕾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比西方几乎晚了三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芭蕾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属于西方的文化艺术符号,而中国芭蕾舞剧的历史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芭蕾在中国的一次革命,它参照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它不仅开辟了西方芭蕾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同时也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的完美融合的奇迹。虽然芭蕾舞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但是,芭蕾舞艺术的民族化问题,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被提上日程。由林默涵当场拍板,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这次会议对我国芭蕾舞艺术民族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芭蕾舞艺术在积累了数十年的正反历史经验,一批芭蕾舞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也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又受到作为外因的“三化会”的推动,我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终于破土而出。从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到现在,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舞剧《红色娘子军》做过探讨和研究。有人研究后认为《红色娘子军》的特点就是较好地运用了舞蹈语言,也有人以当年的历史背景来进行探讨,认为《红色娘子军》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还有从创作的角度出发,认为《红色娘子军》是伴随着1963年音乐舞蹈座谈会上发出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号召应运而生的。此论文题目是中国红色经典与西方舞蹈艺术的结合,依据以上学者和专家对舞剧《红色娘子军》做过的分析研究,本文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是:
1.《红色娘子军》问世40年来,荣辱兴衰、大起大落,但是一直深受中国观众的爱戴,并成为了伴随几代人共同成长的历史记忆,还创造2000多场久演不衰的艺术神话,那是什么让它40年来经久不衰。
2.不论是电影,京剧还是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始终是一个历史“军事”题材,剧中出现了演员手拿长枪,在足尖上完成刺杀等一些“军事”动作,还有“五寸刀舞”、“大刀舞”等等。是不是革命军事题材和芭蕾舞的结合才创造出了民族化的芭蕾舞剧。
二、红色经典与西方古典艺术的结合
第一部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于1964年,是集体创作的产物。于9月2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国家领导人在观看演出结束后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毛主席在观看后表示《红色娘子军》方向是正确的,艺术是成功的。继电影《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后,改编成芭蕾舞剧的《红》一样大获成功,自此长演不衰,并多次演出招待外国领导人。芭蕾舞剧《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和谢晋的导演艺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但是芭蕾舞与电影终究是二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节奏和规律,所以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点,展示芭蕾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因为舞剧《红色娘子军》讲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生活写照,传达了我们中国人民抵制暴力,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所以会和观众产生共鸣。
作品的编排上采用了很多中国戏曲的元素,如编导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如戏剧结构分场不分幕,情节事件的发展紧紧相扣,一环接一环,适应了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还有在第三场和第五场的战斗对打时采用了不少传统戏曲中翻滚扑跌的舞蹈技巧,所以在结合了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基础上,又融容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因此对于观众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
而舞剧中演员的服装也是舞剧的一大特点,所有的服装都是根据那个时期人们的着装演变而来的。一想到战士的服装,我们想到的肯定是那灰色的、有红五星的帽子和灰色的军装,而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出现的是短裤和军装相结合的女装,这部表现女性革命精神的舞剧,将军装的禁锢与短裤的裸露组合在一起,可谓中国特色十足。还有平民和地主的服装,对比很鲜明,平民的衣服显的单调、朴素和破旧,而地主的衣服则是亮丽很多,看上去衣服的质感也很好,充分说明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情况。
舞剧的音乐,“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每当娘子军连歌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种莫名的激动,因为熟悉的旋律配上激励人心的歌词,再加上女战士练操的身姿,这仿佛就是生活的写照,所以观众看到这些会感觉亲切,这也可能是和观众心里沟通最好的方式。
三、总结
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的一部民族化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问世40余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爱戴。这部红色经典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部民族芭蕾舞的世纪精品。它通过芭蕾舞的手段和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发生在30年代的一个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巧妙地与芭蕾舞的形式相结合来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斗争。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和手拿大刀的革命形象,中国风格十足。本篇论文以我对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认识和了解,加上以往专家学者对舞剧做过的研究为依据,分析了红色娘子军经久不衰之原因、军事题材与芭蕾的巧妙结合、红剧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三个论点,可能很多地方我还分析的不够细致,但是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论文写到最好,也是对我大学四年的一个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克芬 隆荫培 《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09月出版
[2]作者:于平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作者:史留阳 《芭蕾》 广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办 广州芭蕾舞团编辑出版2007.0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