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义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应当“相信学生能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相信学生;点拨导学;自主学习;数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为文。他阐释说:所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智。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能够引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应不厌其详地讲授,而应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巧点拨,豁然开朗
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有时由于一种思维的定势,学生思考问题会陷入一种僵局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巧妙的点拨,使学生产生豁然的感觉,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的数与原数的差是10.8,这个小数是多少?”看了这道题以后,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道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小数向右移动一位后与原数的关系,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想解决这道题不是很困难。但是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移动小数点以后的数与与原来的数的关系。而是出现了一组数在黑板上:1.3向右移动一位13
2.6向右移动一位26
0.5向右移动一位5
1.24向右移动一位12.4
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这两组数的关系。经过观察分析,学生明白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现在的数是原来的10倍。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经过这番比较,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那现在这题会做吗?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好多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的方法,设原来的数为X,那么现在的数就为10X,所以方程为10X-X=10.8,解得X=1.2。有的同学想到了倍数的差,原来的数向右移动一位,现在的数是原来的数的10倍,也就是比原来的数多9倍,所以原来的数就是10.8÷9=1.2。还有的同学想到了分数的方法,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是现数的1/10,也就是说原来的数比现在的数少9/10,得出10.8÷9/10=12,所以原来的数为1.2。
所谓不愤不启,学生的思考受到限制的时候,经过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刺激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呈现了多样性。
二、巧联系,动手解决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教学“把一个底面直径为6分米,高是5分米的圆柱体底面切成许多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多少?”中,学生经过计算,分别有两种答案:18.84和9.42,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把它弄清楚。首先,要求每个同学拿出圆柱体的学具,观察底面周长高等,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观察,思考,比较他们的联系和变化。经过反复的观察,思考,比较,直观的操作。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原来长方体的长仅仅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并不是等于底面周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感悟,终于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为什么会认为底面周长就是长方体的长呢?”也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原因,并提醒学生我们在学习什么的时候把圆柱体转换成了长方体?通过比较,查找,同学们明白了。在圆柱体体积的探究中,我们用了这种方法。即把圆柱体切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学生把底面积相等与长和底面周长相混淆了,这样通过比较学生个个恍然大悟。
动手实践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法宝,也是新课程对我们的对学生的要求,我想,通过亲自动手,亲历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这些数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应该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诲人不倦”的传授。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之中,相信学生通行,巧妙点拨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