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摘要:伴随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资助目标不断提升、资助内容不断丰富、资助形式不断更新等新特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生认定材料造假、诚信意识淡薄、心理自卑等新问题。新形势下,不断完善资助工作机制,实现资助育人模式由“他助”向“他助-自助-助人”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主题教育,引领资助育人工作;加强对贫困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宣传,传播正能量。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下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现状,包括他们在思想认知、目标规划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新特点,掌握其内在需求和这一群体的特殊发展规律,从而塑造这一群体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不断适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丰富资助工作内容,转变资助方式。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支持和帮扶力度,建立了全方位的新型资助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经济帮扶”方面,虽然“精神支持”育人方面有了一定探索,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明确,主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传统资助工作目标主要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读期间的经济困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忽略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和塑造这一重要工作目标。新形势下,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格塑造这一目标被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起到了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以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容主要停留在对贫困生进行困难资格认定审核,办理助学金、贷款以及勤工助学等事务性方面,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求我们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物质方面关照和支持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价值观的塑造。在帮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经济“难关”的同时,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技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丰富资助工作内容,提升资助工作层次,将每一个贫困生都塑造成为合格大学生,合格的社会公民。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式不断转变。传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下形成的“奖、贷、助、补、减”主要在于通过物质帮扶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到,若学生只接受物质资助,对于其后续的价值观教育不跟上,则其走上社会后将很难形成良好的反哺他人的良性互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必须改变以往过于简单化的以经济帮扶为主的工作方式,要深入挖掘贫困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探索贫困学生成长发展中的规律和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引导,特别是对于贫困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问题、价值观层面的困惑等,都需要我们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使困难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构建
(一)建立多维的励志方式
一是加强受资助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励志引导。学生资助工作应和学生日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将资助措施落实到位,避免出现为了资助而资助的现象,而是要通过资助达到“化解困难,传送温暖,提振信心,增长才干”的目的。因此,资助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变以“贫困”为依据的评为以“能力提升”为依据的奖。只有将励志教育、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具体事务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无形”化为“有形”,让学生在日常事务中坚定信念、锤炼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流于形式,并且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是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为了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目前高校多采用公示制度,但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在贫困生建档工作中有意隐瞒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困难情况,甚至在某些时候“打肿脸充胖子”,不愿意主动申请资助。因此,高校一定要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资助问题,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日常生活消费和学业表现情况,并通过奖励方式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在学业上激励他们,在心理上疏导他们。
三是树立励志自强的学习榜样。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贫困所吓倒。有些贫困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并不比普通同学差,但他们往往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徘徊中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因此,高校应注意挖掘贫困学生中的励志自强案例,树立学习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逐步增强自信心。
(二)建立以强能为核心的培训锻炼机制
一是开展能力建设帮扶活动。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能力不足比经济困难更可怕,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能力问题比经济问题更突出。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贫困生的造血功能比增加经济扶持的效果要明显很多。因此,高校要设立一定的贫困学生培训基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学习培训活动,以实践活动来锻炼提升就业能力。同时,要大力开展就业层面的情况分析咨询会、心理素质培训会、面试技巧辅导会、职业生涯规划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合理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发挥吃苦耐劳精神,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首先,高校要广泛联系或设置知识型、能力型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可通过勤工助学来缓解经济困难,又可提升工作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其次,高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接受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水准。最后,高校要紧密结合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校内外创业场所,并提供一定的扶持启动资金,安排人员指导他们开展创业活动,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创业就业经验,提高创业意识和自信心。
三是发挥学生团体作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能力锻炼机会。高校应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学生团体组织,让他们参与相应的管理、服务与组织工作,锻炼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达到强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权.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
[2]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