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婷 魏小娣
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效果观察
樊 婷 魏小娣
目的探讨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微生物制剂,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患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率(13.33%)低于对照组患儿(35.56%),且观察组患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潴留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好于对照组,且其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疗效显著,能够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的早期恢复和生长发育,缩短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微生物制剂;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上升[1]。但由于围生期窒息、感染、胃动力差、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极低的早产儿多出现胃排空时间长、胃潴留增加、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的问题[2]。早产儿产生喂养不耐受时,不能有效的摄取营养物质及热能,引起早产儿早期出现营养不良,增加了早产儿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早产儿的体重回升以及存活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3]。为了观察微生物制剂在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效果,本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的45例早产儿给予口服微生物制剂来防治喂养不耐受,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现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和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患儿中男26例、女19例;胎龄28~30周9例,31~34周24例,35~36周12例,平均胎龄为(33.19±2.61)周;出生体重1 500~2 000 g 37例,2 001~2 500 g 8例,平均出生体重为(1889.73±39.35)g;对照组患儿中男26例、女19例;胎龄28~30周10例,胎龄31~34周22例,35~36周13例,平均胎龄为(33.78±2.41)周;出生体重1 500~2 000 g 35例,2 001~2 500 g 10例,平均出生体重为(1891.25± 38.54)g。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胎龄、出生体重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4]:①胃肠道先天畸形的患儿;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③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④严重呼吸道疾病和重度窒息的患儿;⑤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本研究已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且所有研究对象的家属对整个研究均已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本次入选的研究对象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为[5]:①)患儿每天出现呕吐的次数大于3次;②奶量未出现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体重未增加;③患儿胃内的残留量比喂入量高30%及以上;④患儿胃内发现有咖啡样物;⑤第二周的每次的喂入量少于8mL/kg;出现以上情况中的任何一项则可判定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二、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包括给予培养箱进行保暖,每天每隔3 h喂养一次稀释奶,奶量为2m L/kg,并随日龄增大逐渐增加奶量同时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酌情给予胃肠外营养剂补液治疗。
观察组除给予上述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外,同时给予微生物制剂治疗,具体选用的微生物制剂为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生产厂家: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规格:500mg/袋;生产批号:20160225),每次口服或者与配方乳结合给药0.5 g,2次/d,用药至患儿出生28 d后停止。患儿住院天数不足28 d时,出院继续服用该微生态制剂至28 d,同时进行随访观察记录。
三、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喂养耐受与不耐受情况,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不良情况发生率。同时随机从两组患儿中选取喂养不耐受的患儿6例,比较两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
四、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两组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喂养耐受率为86.67%(39/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0160,P=0.0142)。
二、两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比较
观察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比较
组别n全胃肠道喂养恢复出生体重胎粪排尽观察组45 10.21±2.04 7.35±2.13 5.60±1.28对照组45 12.38±5.16 10.82±2.94 6.89±2.11 t值-2.6235 6.4116 3.5065 P值-0.0119<0.0001 0.0010
三、两组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呕吐、腹胀、胃潴留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组别n腹胀消失呕吐消失胃潴留消失观察组6 5.31±1.26 4.27±1.06 6.67±1.32对照组6 7.82±1.45 6.34±1.57 9.74±1.63 t值-3.2006 2.6766 3.5853 P值-0.0240 0.0440 0.0158
四、两组头围、身长、体重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头围增长、身长及体重增长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患儿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45 0.67±0.12 0.81±0.16 22.35±2.46 20.46±5.02对照组45 0.60±0.09 0.73±0.11 16.27±1.34 25.78±5.64 t值-3.1305 2.7639 14.5597 4.7265 P值-0.0031 0.0083<0.0001<0.0001组别n头围增长(cm/周)身长增长(cm/周)体重增长(g/d)
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皮疹、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受损及心率失常等不良反应。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儿,其中胎龄不足28周者称为极早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6]。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在对早产儿进行喂养的过程中,早产儿尤其是小于1 8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排空时间长、胃潴留增加等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7]。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患儿早期营养物质及热能的摄入产生直接影响,且对患儿远期的成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8]。虽可通过静脉营养来进行摄入,但长时间使用静脉营养可能引起患儿发生肠功能障碍、肠道细菌易位黏膜萎缩及通透性增加等,影响早产儿的肠道恢复,且易并发出血、胆汁淤积、黄染、肠源性败血症等并发症及感染[9]。目前,如何防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问题是儿科医生在进行早产儿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之一[10]。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与其自身胃肠道功能发育未成熟有关[11]。有研究表明[12],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和优势化时间均有所延迟,一般经母乳喂养的婴儿的大便微生物菌群在出生5 d即可达到稳定,且条带模式多变,个体间相似度小,其中主要菌种为双歧杆菌,而早产儿则需要10 d,其肠道菌群的定制模式与足月儿不同,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尤其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缺乏。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早产儿早期摄入奶量少,且消化道发育不完善,没有适合双歧杆菌定植和繁殖的环境,同时早产儿出生之后多长期静脉补液,抗生素的应用打破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13]。而微生物制剂含有多种酶,能够对碳水化合物起到分解作用,溶化脂肪及纤维素,帮助食物消化消化和吸收;微生物制剂在代谢期间会产生数量众多的有机酸,对肠壁蠕动起到刺激作用,促进胃排空;且能够减少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4]。在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及排泄的过程中,主要含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微生物制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5]。早产儿在刚出生时的胃肠道是无菌状态,应用微生物制剂可直接有效的补充早产儿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促进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的优势化和定植,从而有效的防治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
为了观察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疗效,本研究对我院的早产儿给予了微生物制剂治疗,由结果显示可知,采用了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采用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可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与未采用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相比,采用了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患儿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更短,采用了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均优于未采用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且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可见微生物制剂具有促进早产儿的早期恢复和生长发育,改善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的作用;采用常规治疗的早产儿与采用微生物制剂的早产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应用微生物制剂,能够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的早期恢复和生长发育,缩短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孙琦,李冬娥,潘家华,等.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6)∶671-673,676.
[2]王华,乔林霞,朱文英,等.早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17(2)∶335-337,345.
[3]唐瑾,彭林强.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3)∶335-337.
[4]杜国辉,曹冬梅,尹树旺,等.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587-589.
[5]余明杰,杨丽虹,余洽超,等.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39-41.
[6]黄绮文,熊佳华,陈少藩,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4,29(12)∶31-34,55.
[7]Van Niekerk E1,Kirsten GF2,Nel DG,etal.Probiotics,feeding tolerance,and grow th∶a comparison between HIV-exposed and unexposed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Nutrition,2014,30(6)∶645-653.
[8]华玲玲.微生态制剂联合母乳喂养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8)∶2921-2922.
[9]裴群,王华峰.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J].北方药学,2015,12(10)∶178-179.
[10]ManuyakornW,Benjaponpitak S,SiripoolK.Cow m ilk protein allergy presenting as feeding intolerance and eosinophilia∶case reportsof threepreterm neonates.Paediatr Int Child Health,2015,35 (4)∶337-341.
[11]蔡江云.母乳联合微生态制剂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3)∶96-98.
[12]穆艳顺,刘花玲,宋冬梅,等.微生态制剂在新生儿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应用及其对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37-39.
[13]王玉,姬静璐,孙东明,等.微生态制剂联合间歇泵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4)∶94-94,95.
[14]Li Y,Neu J,Parker L.Reply--Gastric residuals,feeding intolerance,and nect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infants.Pediatr Neonatol,2015,56(2)∶138-139.
[15]乔木,张丽静,邱锐琴,等.早产早期微生态干预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532-535.
2016-06-28)
(本文编辑:徐智民)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5.025
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魏小娣,E-mail:2504854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