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林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探究
沈 林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意义。方法选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26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6例为对照组。采取对照组儿童空腹时的静脉血2 mL,观察组入院24 h内采血,同对照组。血样分离血清置于-20 ℃的冰箱待检。比较两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他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含量、门冬氨酸转氨酶指标、碱性磷酸酶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指标、丙氨酸转氨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的浓度呈正相关,与门冬氨酸转氨酶浓度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总胆红素等指标浓度呈正相关。对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在治疗同时,定期监测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及早发现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变化,采取措施,减轻患儿危害。
小儿巨细胞病毒;血清半胱氨酸;肝炎
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即为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许多种疾病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它与冠心病、脑血管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等均密切相关[1]。国内有关小儿巨细胞病毒和血清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报道较少[2]。本研究组以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26例和同期在同院体检健康的儿童2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了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26例为观察组,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制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标准。排除标准[3]: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儿;有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无关或其他病毒感染的肾脏、肝脏疾病。随机选取同期在同院体检健康的儿童2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16个月,平均(7.13±0.65)个月;对照组儿童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1~17个月,平均(7.52±0.81)个月。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975>0.05),可比。
1.2 方法:采取对照组儿童空腹时的静脉血2 mL,观察组患儿入院24 h内采血,同对照组。血样分离血清后置于-20 ℃的冰箱待检。检测所需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所用仪器为美国西门子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半胱氨酸和总胆汁酸用循环酶法,检测总胆红素用化学氧化法,检测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用速率法。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及各项其他指标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对两组儿童经过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得到的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当P<0.05是,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血清半胱氨酸含量(13.24±1.52)μmol/L,总胆汁酸含量(69.46±33.52)μmol/L,总胆红素含量(125.31± 65.48)μmol/L,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分别对应的指标数据(7.82± 1.03)μmol/L、(3.25±1.38)μmol/L、(8.75±3.47)μmol/L,组间统计值分别为13.20、8.83、7.95,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患儿门冬氨酸转氨酶(98.15±54.26)U/L,碱性磷酸酶(435.62±246.47)U/L,γ-谷氨酰转移酶(268.42±132.15)U/L,丙氨酸转氨酶为(106.52±55.42)U/L,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分别对应的指标(18.93 ±7.14)、(10.78±3.83)、(11.25±3.74)、(22.37±8.25)U/L;组间统计值分别为6.47、7.07、8.70、6.72,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的浓度呈正相关,与门冬氨酸转氨酶浓度无明显相关。
小儿巨细胞病毒在发展中国家人群中感染率普遍较高,是目前国内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首要病原。我国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是在患儿中常见的肝脏疾病,能造成感染细胞的直接、免疫损伤,累及肝脏内的各种细胞,进而导致患儿出现肝内胆汁淤积、肝或脾肿大、黄疸等临床表现。通过近年来研究认为,肝实质细胞的损伤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障碍,肝脏是B族维生素和叶酸的储存部位,也是代谢同型半胱氨酸的器官,近85%的同型半胱氨酸在肝脏完成转硫作用,故肝脏受损时,同型半胱氨酸分解代谢中关键酶合成无效,转甲基途径和转硫途径失常,阻碍同型半胱氨酸分解代谢,导致同型半胱氨酸蓄积,引起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检测肝病患者病情和判断疗效的指标,研究发现,肝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常人。
此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含量、门冬氨酸转氨酶指标、碱性磷酸酶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指标、丙氨酸转氨酶指标等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的浓度呈正比,与门冬氨酸转氨酶浓度无明显相关。可见,相较于体检健康的儿童,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浓度呈正相关。
对小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定期监测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及早发现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变化采取措施,减轻患儿危害。
[1] 阴斌霞,王香玲,赵丽华,等.重症肝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0(7):774-777.
[2] 班副植,农世泽,黄承乐,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4,18(4):767-768.
[3] 杨剑波,崔长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4,17(9):1837-1838.
R446.1;R722
B
1671-8194(2017)08-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