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7-01-17 05:46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室速卡兰室颤

指南与共识

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1 背景

心脏性猝死(SCD)是院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60%以上[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率约为40/10万至90/10万,美国每年约有30~45万人死于SCD[1]。基于国内一项对四个地区的SCD的流行病学统计报道,我国SCD的发病率约为41.6/10万,据此估算,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SCD[2]。

大多数SCD是由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所致[1],临床上有效终止室速、室颤是预防SCD的基本策略。目前临床仅有胺碘酮注射剂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缺乏更多的药物选择。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999年在日本上市,批准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2014年该药在我国获得批准上市,适应证与日本相同。为使临床医师更充分了解和合理使用尼非卡兰,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该领域专家经反复讨论,并参考国外指南制定了本共识。

2 药理特点

2.1 电生理特点

尼非卡兰是一种单纯的钾离子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断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其低浓度(3 μM)时仅阻滞IKr,较高浓度(10 μM)时可阻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i)。尼非卡兰延长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的延长,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对各种折返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3,4]。

尼非卡兰不阻断钠离子通道,对心肌细胞除极和传导速度几乎没有影响;也不阻断钙离子通道和β肾上腺素受体,不存在负性变力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但由于心室壁各心肌细胞IKr的不均一性,尼非卡兰可能会导致各心室壁细胞复极程度不一致,在QT间期延长的基础上造成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这是尼非卡兰最主要的不良反应[3,4]。

2.2 药代动力学特点

尼非卡兰单次负荷剂量静脉注射后,血浆中原型药物浓度即刻达到最大值,血浆中药物浓度与给药量呈正比;维持静脉注射后2~4 h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维持静脉注射无蓄积作用[5,6]。

尼非卡兰起效迅速,单次负荷剂量静脉注射,QT间期延长作用在给药结束后2.5 min内达到最大值;停药后15~30 min,对QT间期的延长作用基本消失[5]。

尼非卡兰消除半衰期约为1.15~1.53 h,药物清除率为0.78~0.85 L/(h·kg),分布容积(Vc)为0.14 L/kg,血清蛋白结合率为86.4%~94.6%[5]。

尼非卡兰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主要的代谢酶为CYP3A4、2D6、1A1,目前,尚未有代谢酶多态性对该药物代谢影响的报道,主要代谢产物为葡糖醛酸结合体,无药理活性;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M2活性与原药相当,但其浓度仅约为原药的1/15,因此认为尼非卡兰主要以原型药物发挥药理作用[5]。

尼非卡兰及其代谢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24 h的原形药物及代谢物在尿中排泄率合计为给药量的46.9%~55.5%[5]。

3 临床证据

尼非卡兰在日本完成了两项上市后多中心临床研究,分别纳入了191例(上市后特别调查研究)、1399例(应用调查研究)室速/室颤患者,绝大多数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功能低下[7,9]。

3.1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1)无论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器质性心脏病的类型(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等),尼非卡兰均可有效终止室速发作,日本两项上市后研究转复率分别为64.8%(94/145)、52.8%(27/53)[7,8]。(2)国内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尼非卡兰均可有效终止室速,并在给药期间防止复发,有效率68.0%(17/25),尤其对于特发性室速,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5例全部转复)。研究结果提示,用药中需要注意避免低血钾,监控QT间期,对于在短时间内使用过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者,需要注意酌情降低尼非卡兰的用量,防止发生TdP[9-11]。

3.2 多形性室速、室颤、无脉性室速

电复律无效的情况下用于终止发作:(1)尼非卡兰可有效改善室速、室颤的电复律效果,日本两项上市后研究转复率分别为59.8%(107/179)、61.5%(24/39)[7,8]。(2)Meta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转复率41%~72%)和尼非卡兰(转复率29%~79%)用于电复律无效的室速/室颤,疗效(复律率)相似[12]。(3)用于电复律无效的室颤的对比研究表明,尼非卡兰与胺碘酮改善电复律治疗的效果相当,尼非卡兰有效率35.7%~47.0%,胺碘酮有效率29.4%~67.0%;但尼非卡兰可更快复律:自开始给药至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尼非卡兰6.0~10.0 min,静脉胺碘酮19.9~33.0 min[13-15]。(4)尼非卡兰与利多卡因的对比研究表明,对电复律无效的室颤、严重室速,尼非卡兰的转复率、院外发作室颤患者入院存活率、24 h存活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16,17]。

用于预防室速、室颤复发:尼非卡兰可有效防止室速、室颤复发,日本两项上市后研究有效率分别为83.3%(803/964)、60.6%(60/99)[7,8]。

室速/室颤电风暴:Meta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有效率33%~71%)和尼非卡兰(有效率60%~70%)对室速/室颤电风暴防止复发的效果相似[12]。

3.3 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房扑):两项国外研究显示,尼非卡兰单次负荷剂量可有效转复房扑,转复率分别为77.4%(24/31)、89.4%(34/38),尼非卡兰对持续72 h以下的房扑的转复率显著高于持续72 h以上者[18,19]。

心房颤动(房颤):研究结果显示,尼非卡兰单次负荷剂量给药,可有效改善除颤效果,除颤转复率分别为75.0%(18/24)、92.9%(39/42),并可降低除颤阈值[20,21]。

3.4 安全性

不良反应:日本“应用调查研究”(1 399例)中,尼非卡兰出现不良反应310例(22.2%)721次[7]。其中与心脏相关不良反应:TdP 3.86%(54/1 399),室速3.43%(48/1 399),室颤2.57%(36/1 399),心电图QT间期明显延长(未出现致心律失常作用)2.43%(34/1 399)。

TdP: TdP的发生与尼非卡兰的药理特点相关,是尼非卡兰用药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不良反应。日本应用调查研结果显示,所有使用尼非卡兰的患者,TdP的发生率3.86%(54/1 399),其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22]:给药方式:单次负荷剂量注射TdP发生率0.78%(8/1 080);维持输注TdP发生率4.10%(46/1 121);给药剂量:无论是单次注射或维持输注,高剂量的尼非卡兰与高概率TdP发生相关;维持输注期间,降低维持给药剂量,可减少TdP的发生;QT/ QTc与TdP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TdP风险的最重要的标志,应在用药期间对QT/QTc进行监测,尤其当QT间期超过0.6 s时,出现TdP的风险显著增加。

心功能:已有研究未见尼非卡兰影响心脏传导和负性变力性作用的报道,日本上市后特别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伴随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室颤患者,维持应用尼非卡兰未见血液动力学恶化[10]。

4 临床应用建议

4.1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对于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应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若直流电复律无效,或单形性室速复发,可快速静脉注射尼非卡兰(负荷剂量,建议1 min内快速注射),之后再进行电复律。

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可在心电图监测下静脉给予单次负荷剂量尼非卡兰,并随即进行维持剂量输注,直到室速停止;室速终止后可继续给予维持剂量输注,防止短时间内复发。在给药过程中,一旦血液动力学恶化,应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患者有基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下降(包括心功能不明的情况)时,应注意同时治疗基础心脏病、纠正导致QT间期延长的诱发因素,并在心电监护下使用尼非卡兰。

4.2 多形性室速、无脉性室速、室颤

多形性室速、无脉性室速、室颤是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大多数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疾病,通常会造成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治疗时,应尽快终止心律失常,并防止其反复发作,同时,应强调纠正诱因、加强病因治疗。

电复律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用于终止发作: 当心肺复苏、电复律和肾上腺素治疗无效时,可快速静脉注射尼非卡兰后(负荷剂量,建议1 min内快速注射),再次尝试电复律。

预防室速、室颤复发:当心电图QT间期正常时,主要注意是否为心肌缺血所致,并及时纠正,同时可以静脉注射尼非卡兰(负荷剂量+维持剂量)。如果与缺血无关,在改善心功能治疗的同时可以静脉注射尼非卡兰。

室速/室颤电风暴:室速/室颤电风暴,尤其是装有埋藏式心律复律除颤器的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电风暴需要紧急处理时,治疗较为困难。对于发生室速/室颤电风暴,可静脉注射尼非卡兰(负荷剂量+维持剂量)进行治疗。

4.3 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对于尼非卡兰在非持续性室速、房扑、房颤等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国外有部分临床研究及应用证据,在日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中有相关推荐[23]。国内目前尚无相应的临床应用数据和经验,对于房扑、房颤,可在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尝试使用尼非卡兰。

4.4 选择应用尼非卡兰的时机

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批准适应证为“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能使用的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下情况可考虑应用尼非卡兰:

胺碘酮无效或不能使用的情况:(1)当临床需要对室速、室颤进行紧急药物处理时,可考虑选用尼非卡兰;(2)既往室速、室颤发作静脉注射胺碘酮无效者,可考虑选用尼非卡兰;(3)正在口服有效剂量胺碘酮的患者,室速、室颤发作,可考虑选用尼非卡兰(建议尼非卡兰减量使用);(4)当患者应用胺碘酮有较大风险,不利于患者转归,或因胺碘酮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时,可考虑选用尼非卡兰。

利多卡因等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能使用的情况:利多卡因一般用于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或需要药物治疗的室颤、无脉室速,但不作为首选。鉴于国外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尼非卡兰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可优先选择尼非卡兰。

4.5 围手术期应用

对于心血管外科术中、术后发作的室速、室颤,由于患者的状态相对稳定,监护也相对更为严密,因此,尼非卡兰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术中、术后的室速/室颤,疗效和安全性相对更易控制,可选择应用。

4.6 禁忌证

禁用:(1)QT间期显著延长;(2)不可与胺碘酮注射剂同时使用;(3)原则上禁用于孕妇或可能怀孕的妇女,但在必需情况下,可谨慎使用。

慎用:(1)有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2)有传导功能障碍的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3)低血钾患者慎用,应当纠正低血钾;(4)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5)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6)老年患者。

4.7 剂量、用法与合并用药4

4.7.1 剂量和用法

将本品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推荐尼非卡兰浓度为1 mg/ml,最高浓度不超过2 mg/ml。(1)负荷量单次静脉注射:成人常规用量每次0.3 mg/kg,在连续心电监护下,5 min内注射完毕。可适当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得超过0.5 mg/kg(国内临床试验最大剂量)。 重复单次静脉注射应间隔2 h以上。(2)维持量静脉输注:成人常规用量0.4 mg/(kg·h),在持续心电监护下等速静脉输注。可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适当增减剂量,最大用量不得超过0.8 mg/(kg·h),连续输注时间最长不超过14天。

4.7.2 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并用药

合并用药的注意事项:(1)不应与胺碘酮注射剂同时输注;(2)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联合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联合使用时必须仔细观察;(3)如果患者短时间内(药物半衰期以内)应用过其他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Ⅰ类或Ⅲ类)无效,换用尼非卡兰时,负荷量和维持剂量酌减。

尼非卡兰与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衔接治疗:应用尼非卡兰渡过急性期后,在需要继续抗心律失常治疗时,一旦有可能口服给药,应及时替换为口服药物治疗。对于前期未使用口服药物,需要尼非卡兰维持用药的患者,在尼非卡兰维持剂量给药过程中即可开始给予口服药物。如果选择同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开始给予口服药物后,应逐渐降低尼非卡兰剂量,并密切监控,注意防止TdP的发生[24]。

4.8 TdP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应用尼非卡兰时,通过以下措施,预防及治疗TdP[24,25]:(1) 给药过程中,必须进行心电图的连续监测,并注意观察临床症状,尤其当QT间期过度延长(超过0.6 s)时,应立即减量或终止给药。(2)如果患者短时间内(药物半衰期以内)应用过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Ⅰ类或Ⅲ类),换用尼非卡兰时,负荷量和维持剂量酌减;(3)用药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低血钾;(4)TdP发生的先兆有严重的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T波形态的变化和增宽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注意及时停药;(5)发生TdP时应立即停用尼非卡兰,虽然尼非卡兰消除半衰期较短,为1.5 h,但是,停药后仍需要连续心电监测不短于3 h或至QT间期恢复。积极的处理方法包括静脉注射硫酸镁、临时人工起搏等。

5 结语

尼非卡兰是一种单纯的钾离子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断Ikr。对于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速、室颤,尼非卡兰可有效改善电复律效果,复律的成功率与胺碘酮相当,高于利多卡因,复律时间快于胺碘酮;尼非卡兰能有效预防室速、室颤复发,预防室速、室颤复发的效果与胺碘酮相当;对于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单形性室速,尼非卡兰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尼非卡兰(对于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外)对房扑也较高的转复率,可降低心房颤动的除颤阈值,提高除颤效果。尼非卡兰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延长QT间期,引起TdP发作,在用药时,需要监测心电图QT间期变化,预防TdP发生,一旦出现TdP,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置。尼非卡兰在中国人群中使用的临床资料尚少,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总结。本共识也会随着国内临床应用资料的积累,进行更新和完善。

专家组成员(按拼音字母排序):

白 融 丁燕生 董吁钢 方 全 胡大一 李春盛

李毅刚 廖德宁 刘文玲 浦介麟 孙英贤 王 靖

王玉堂 杨新春 张海涛

执笔:刘文玲

[1] Adabag AS, Luepker RV, Roger VL, 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Nat Rev Cardiol, 2010, 7: 216-225.

[2] Hua W, Zhang LF, Wu YF, 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1110-1118.

[3] Haruaki N, Hiroko U. Electropharmacology of nifekalant, a new class III antiarrhythmic drug. Cardiovasc Ther, 1998, 16: 133-144.

[4] Joji K, Masaaki I, Kanji Y, et al. MS-551: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a novel class III antiarrhythmic agent. Drug Develop Res, 1993, 30: 37-44.

[5] 加藤貴雄, 角尾道夫, 三橋武司, 他. MS-551注射剤の第I相試験(第1報)‐単回投与試験. 臨床医薬, 1997, 13: 1659-1674.

[6] 加藤貴雄, 角尾道夫, 新博次, 他. MS-551注射剤の第I相試験(第2報)‐持続静脉注射試験. 臨床医薬, 1997, 13: 1675-1687.

[7] 加藤貴雄. 日本におけるリドカインと静注Ⅲ群薬の臨床試験成績(Overview of intravenous lidocaine, nifekalant and amiodarone in Japan). 心電図(JPN. J. Electrocardiology), 2009, 29: 3-9.

[8] Katoh T, Mitamura H, Matsuda N, et al. Emergency treatment with nifekalant, a novel classⅢanti-arrhythmic agent, for life-threatening refractory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post-marketing special investigation. Circ J, 2005, 69: 1237-1243.

[9] 华伟, 王靖, 王方正, 等. 盐酸尼非卡兰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初步经验.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 1: 8-11.

[10] 王靖, 华伟, 朱俊, 等. 长时间应用盐酸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 1: 34-38.

[11] Wang J, Hua W, Zhu J, et al. Nifekalant hydrochloride terminating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ccompanied with QT dispersion prolongation. Chin Med J, 2010, 123: 2028-2033.

[12] Mari A, Koichiro Y, Shigetaka K,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use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and nifekalant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Japan. J Arrhythm, 2014, 30: 180-185.

[13] Harayama N, Nihei S, Isa Y, et al. Comparison of nifekalant and amiodarone for resuscita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arrest due to 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rit Care, 2011, 15(Suppl 1): P291.

[14] Harayama N, Nihei S, Nagata K, et al. Comparison of nifekalant and amiodarone for resuscit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 resulting from 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J Anesth, 2014, 8: 587-592.

[15] Amino M, Yoshioka K, Opthof T,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nifekalant versus amiodarone for 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 patients.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10, 55: 391-398.

[16] Tsuyoshi S, Keiji T, Rinya K, et al. Nifekalant versus lidocaine for in-hospital 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or tachycardia. Resuscitation, 2010, 81: 47-52.

[17] Tahara Y, Kimura K, Kosuge M, et al. Comparison of nifekalant and lidoca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hock-refractor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irc J, 2006, 70: 442-446.

[18] Morita N, Tanaka K, Yodogawa K, et al. Effect of nifekalant for acute conversion of atrial flutter: the possible termination mechanism of typical atrial flutter.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7, 30: 1242-1253.

[19] Norishige M, Yoshinori K, Kenji Y, et al. Use of nifekalant in cardioversion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lutter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class I antiarrhythmic agents. Heart Rhythm, 2005, 2: S269-S270.

[20] Okishige K, Uehara H, Miyagi N,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the acut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nifekalant on the defibrillation threshold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n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 J, 2008, 72: 76-80.

[21] Hayashi M, Tanaka K, Kato T, et al. Enhancing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and preventing immediate reinitiation of hemodynamically deleterious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classⅢdrug pretreatment.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5, 16: 740-747.

[22] QT prolongation and torsades de pointes during emergency treatment with nifekalant for refractory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Posthoc analysis from a large-scale multicenter post-marketing survey in Japan. J Arrhythm, 2013, 29: 249-254.

[23] 日本循環器学会, 日本小児循環器学会, 日本心臓病学会, 他. 不整脈薬物治療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2009年改訂版)(Guidelines for Drug Treatment of Arrhythmias(JCS 2009). http://www.j-circ. or.jp/guideline/pdf/JCS2009_kodama_h.pdf.

[24] ニフェカラント静注薬の利点と欠点(The efficacy and the adverse effect of intravenous nifekalant). 心電図(JPN. J. Electrocardiology), 2009, 29: 10-17.

[25] 栗田隆志, 赵广东, 柯若仪. 如何使用Ⅲ类静脉药物——尼非卡兰盐酸盐. 日本医学介绍, 2005, 26: 303-305.

2016-10-26)

(本文编辑:宁田海)

胡大一 Email:dayihu@medmail.com.cn

R54

C

1000-3614(2017)01-0008-04

10.3969/j.issn.1000-3614.2017.01.003

猜你喜欢
室速卡兰室颤
探讨室速积分法与其他流程鉴别预激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
微伏级T波电交替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再灌注时间中的临床意义
北方南方
不能舍弃的86390秒
急性心梗并发室颤的急救与护理
1例重度低钾血症致反复室颤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室颤抢救成功1例
一例室速患者床边除颤的护理进展
不能舍弃的86390秒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基于异常电位的基质标测及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