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芹李泽庚△范春雷童佳兵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31)
喘证常用药对举要
王保芹1李泽庚1△范春雷1童佳兵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31)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韩明向教授在杏林耕耘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现总结其治疗喘证常用药对经验,探讨麻黄与杏仁、细辛与五味子、桑白皮与地骨皮、葶苈子与苏子、补骨脂与蛤蚧、巴戟天与淫羊藿6组药对的临床应用。
喘证 对药 临床应用 韩明向
韩明向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2、4、5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在中医领域辛勤耕耘近50载,韩教授治疗喘证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现总结其常用对药治疗喘证经验,以飧同道。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1]。韩教授认为喘证多属于肺肾两虚,或兼痰浊,常伴瘀血[2]。其病机总由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喘证有虚实之分,如《景岳全书·喘促》篇言“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责之于肺,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使邪壅于肺,宣降不利,均可致喘;虚喘责之于肺肾二脏,凡阳气不足,阴精亏耗,以致肺肾之气失于摄纳而上逆,则可致喘[3]。《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的“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韩明向教授认为,喘证迁延难愈的根源多责之于痰饮内伏,临证善用温阳化饮之法治疗肺系疾病[4]。对药又称药对,是中药的一种特殊配伍形式,其组成以两味药配对居多,对药使用得当,可使药物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协同,又各司其职,并可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功效,降低毒副反应,适应复杂病情,收到桴鼓之效[5]。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珍珠囊》言麻黄“苦、甘。阴中之阳。入手太阴”。《神农本草经》言“麻黄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该药长于升散,宣通肺气,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或杏的成熟种子,味苦,性微温,《本经》言“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杏仁以肃降肺气见长,徐大椿曰“杏仁入肺而疏肺降气,解邪化痰,为咳逆胸满之耑药”。韩师认为麻黄与杏仁配伍使用,麻黄功善宣肺平喘,杏仁功善降气止咳,二药一宣一降,相得益彰,可复肺之宣降功能,增强止咳平喘之效。诚如《药鉴》所言:杏仁“入麻黄,利胸中气逆而喘促”。二药相合,“一可外应皮毛而有助于发汗驱邪,二可宣肺气,通鼻窍,三可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6]。方如麻黄汤、三拗汤以及麻杏甘石汤等均采用二药配伍应用。韩师常用二药配伍治疗风寒咳喘、胸闷气逆等证。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及根茎,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细辛善于发散寒邪,且能温肺化饮、通鼻窍,徐大椿曰“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味酸性温,归肺、心、肾经,《药性切用》曰“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喘证多因外感诱发,如张锡纯所言“五味子酸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同用,方能服后不至于留邪”[7]。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临证常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化裁[8]。方中细辛之辛散可制约五味子之酸敛,五味子之酸敛又可制约细辛之辛散,二药相合,一散一敛,开合相济,相互制约,可增强止咳平喘之效。《金匮要略》之苓甘五味姜辛汤[9]、射干麻黄汤[9],《伤寒论》之小青龙汤[10]均为细辛与五味子配伍。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味辛、甘,性寒,归脾肺经,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药性论》曰“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滇南本草》言“止肺热咳嗽”。该药性寒降泄,善泻肺中火热而平喘咳。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味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虚热、退骨蒸、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作用。张景岳言地骨皮“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王好古曰“(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由此可见地骨皮入血分,可清血分之邪热,而桑白皮入肺中气分,功善泻肺热平喘咳。韩教授认为二药配伍使用,气血双清,可增泻肺平喘之效,肺热得清,肺之宣降功能恢复,咳喘自平。《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11]则用桑白皮、地骨皮配伍应用,韩教授常用二药相伍为用,用于治疗肺热喘逆之证。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葶苈、琴叶葶苈和播娘蒿的种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膀胱、大肠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开宝本草》曰“(葶苈子)疗肺痈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心印绀珠经》曰“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该药泻肺平喘之力胜,常用于治疗痰气壅塞、肺失宣降所致的上气喘息、咳嗽痰多以及水道失调所致的全身面目浮肿。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本草衍义》曰“(紫苏子)治肺气喘急”。《本草经疏》曰“定喘,消痰,降气”。贾所学曰“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韩教授认为二药配伍使用,可增泻饮降逆之功,可用于治疗饮邪停于上焦,肺气不利所致的喘满不得卧,面身水肿,小便不利等,此外二药相合治疗喘证多用于实喘,肺虚喘咳当慎用。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味辛苦、性温,归脾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之效。《医林纂要·药性》曰“治虚寒喘嗽,能纳气归肾”。该药功善温肾阳而纳气定喘。蛤蚧为脊椎动物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该药始载于《雷公炮制论》[12],其味咸,性平。归肺、肾经。有益肾补肺,定喘止咳之功。《本草衍义》曰“补肺虚劳嗽”。《本草再新》言其“温中益肾,固精助阳”,李时珍曰“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咳,功同人参”。缪希雍曰“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由此可见该药既能补肺,又能益肾,为肺肾双补之药,且能定喘止咳。韩教授治疗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喘嗽,临床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多吸少、喘息气短、动则尤甚等,常用补骨脂、蛤蚧二药配伍使用,以增强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之效。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味辛甘,性微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作用。岭南本草专著《本草求原》曰“巴戟天,即不凋草。经冬不凋,故达阳更能生阴……凡元阳衰,阴精亦亏,不受刚燥者宜之……(此外尚可用于治疗)嗽喘,溲血,腰痛痹痿,眩晕,泄泻,食少,目疾,耳聋,尿不禁,皆上达下归,元气周流之效”[13]。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或柔毛淫羊藿等的全草,味辛、甘,性温,归肾肝经,亦可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玉楸药解》曰“(淫羊藿)荣筋强骨,起痿壮阳。滋益精血,温补肝肾,治阳痿不举,阴绝不生”。淫羊藿、巴戟天二药配伍使用,甘润不燥,温肾益精,即可补养先天之精,又可贻养后天之精,《景岳全书》赞育丹、《丹溪心法》填精补髓丹等均采用巴戟天与淫羊藿配伍温补肾阳。韩教授认为久喘多虚,虚喘久则及肾,病人多表现为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肺气有关[14]。临证常用二药配伍治疗肾气不足、肾阳虚衰以至于肾不纳气所引起的喘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冷,畏寒,小便清长,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国家二类新药喘可治主要是由淫羊藿、巴戟天组成,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并取得满意临床疗效[15]。
患某,男性,60岁,2015年4月6日初诊,患者反复咳、痰、喘10余年,每于季节变换或受凉感冒后加重,近两年活动后胸闷气喘明显,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平素患者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略白,脉沉细,尺弱;2014年10月10日胸部CT示两肺呈慢支、肺气肿改变。中医诊断:喘证。处方:麻黄6 g,杏仁10 g,厚朴10 g,射干10 g,干姜6 g,细辛3 g,五味子15 g,紫苏子10 g,葶苈子10 g,盐补骨脂15 g,芦根20 g,桑白皮15 g,淫羊藿15 g,巴戟天15 g,蛤蚧打粉冲服;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按:喘证病位在肺肾,病机多为气机升降失常所致。肺为五脏之华盖,又为娇脏,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发为咳喘之证,治疗上当注重调畅气机,复其宣发肃降功能。多种慢性肺系疾病长期迁延不愈,可致肺气虚耗,气失所主,不能下荫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发喘促;此外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气凌心,亦可致喘。肺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作用,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可致水液运行输布失常,可使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治疗上当调畅气机、温阳补肾、温肺利水。方中麻黄杏仁一宣一降、调畅气机、宣肺平喘,厚朴、紫苏子降气化痰除满,射干清肺利咽,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葶苈子、桑白皮利水消肿,芦根生津,巴戟天、淫羊藿温补肾阳,盐补骨脂、蛤蚧纳气平喘,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平喘、温肾纳气、利水消肿之功。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8.
[2] 张念志,朱慧志.韩明向内科临证精华[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1.
[3] 田代华.实用中医对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8.
[4] 陈炜,张念志,韩辉.韩明向运用温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3):42-43.
[5] 武峰,魏品康.魏品康教授运用对药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06-708.
[6]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1-141.
[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8.
[8] 陈炜,韩明向.韩明向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经验[J].新中医,2014,46(6):19-20.
[9] 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8,177.
[10]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
[1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3.
[12]王禄.浅议虫类药在咳喘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6,36(7):1284-1286.
[13]王倩,李耿,倪晨,等.巴戟天性能与功效的本草考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7):31-32.
[14]刘丹丽,张念志.韩明向治疗喘证的临证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5,46(388):10-11.
[15]谢云爱.喘可治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现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2):1578-1579.
R256.12
A
1004-745X(2017)02-037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62
2016-07-19)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li66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