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思想特点和方法

2017-01-16 16:54王甡王喆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道教形体生命

王甡+王喆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对社会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道教的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道家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不停地无中生有、有又还无地周而复始运转变化”。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以《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有着各种积极的意义: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通过度化了自己,提升了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灵魂能量,再进一步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运。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事实上,道教养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2、道家养生思想的特点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3、道教主要的养生方法

道教自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养生之道,通过历代道教养生家的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方法。

3.1注重精神修养 所谓精神修养,主要是指人的情志、性格和意识等方面的调养和护理,亦可理解为精神、心理卫生的修养和锻炼。

道教教主老子就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出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老子认为,这样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恬静闲适、洒然超脱的心境。为此,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以摒弃一切欲念,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要求。老子所提倡的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不仅对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祖国医学也有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的记载,这表明,祖国医学也十分重视精神修养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道教在精神修养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道德修养。老子曾经说过:“重积德则无不克”。葛洪指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而孙思邈则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反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道教在养生方面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且还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作为道教徒们行为的规范。

3.2重视形体锻炼 形体锻炼是道教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要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姿态、动作,创编各种形式的健身体操、保健按摩等,通过这些形体锻炼,使身体得到适度活动,促进人体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运用仿生体操作为形体锻炼的手段,在我国古已有之。例如,在先秦时期庄周在 《庄子·刻意》中就有“吹昀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记载。西汉的刘安在《淮南子》中也有“熊经鸟伸、凫游猿擢、鸱视虎顾”的“六禽戏”等记载。然而,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事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因此,道教养生家就在这些导引术和仿生体操的基础上,创编了形体锻炼的体操,作为健身锻炼的手段。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别旨》中就有“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蹶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的记载。他在该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仿生导引术,如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等,极大地丰富了道教形体锻炼的内容和方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专门列了形体锻炼篇——《导引按摩》,在该篇中收录了许多导引按摩的术式和方法,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司马承祯在《修真精义杂论》中,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对导引术的健身功效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营卫,在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是知五劳之损,,动静听久;五禽之导,摇动其关。然人之形体,上下相承;气之源流,升降有序。”同时,司马承祯还通过自身形体锻炼实践,创编了一套坐式导引十六势,指导人们从事形体锻炼。

3.3讲究呼吸修炼 呼吸修炼主要是通过练吸、练呼、呼吸皆练,或者配合形体和意念的锻炼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道教养生家把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于元气的变化,认为全元全神为道教内练长生之要道。道教养生家历来就十分重视呼吸修炼,认为人们如果能经常从事呼吸锻炼,则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为了方便人们从事呼吸锻炼,道教养生家创编了许多呼吸修炼的方法,如吐纳法、服气法、淘气法、调气法、咽气法、行气法、炼气法、闭气法、胎息法等等。《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抠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道教形体生命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道家道教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