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2017-01-16 10:36荆潇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大学生

荆潇

摘要: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正处于起步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需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必要性着手,就当前身心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炼合理有效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必要性

身心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其中,身体素质包含形态、机能、健康维持能力和健康知识与意识,心理素质包含个体发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具体又可分为独立素质、自我调适素质、个体开拓素质等。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状况,反之,身体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和振兴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重要的人才储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初级社会”[1],从本质上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多样性和专业性的技能,在社会群体中能凸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显得更为复杂,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多样性。有资料显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人际交往、体质和心理)被作为用人单位录取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身心素质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内涵,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就当前形势来看,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敏感群体而言,科学引导身心健康培养,系统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当前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心理、就业等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多数大学生身体处于一个医学上的临界状态,即亚健康,虽未出现机体上明显的疾病,但仍对人的精神活动出现干扰,并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承担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大学仍较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培育而忽视了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容易放松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2]。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学者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调查,并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因素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江苏省教育厅自2006年开始对大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将结果按生源地反馈给13个省辖市,结果显示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连年呈下滑趋势,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变化趋势上,大学生甚至不及中小学生。另一结果出自王胜超副教授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我国部分高校的528名本科生 进行调研,样本覆盖13 个省市的15 所大学。数据表明被大学生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排在1~3位的是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生活无规律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达到54.8%~67.9%。“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则是增进健康的三大主要途径,其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85.6%的认知程度列于首位[3]。

近几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和2007年《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高校每年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和调查,包括体能测试、心理普查和体检等多项内容。从体能测试结果来看,纵向方面普遍显示,大一和大四年级学生的体测成绩对比大二、大三年级的体测成绩显示良好率较低;而从横向分析,新生入学初期,体能测试的合格率相对较低,约60%-70%,这一时期,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百分比相较其他时期呈高水平,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调查显示,有的学生经常出现因心理原因而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各项压力均有过此类现象,而部分学生会由于积攒过多的负面情绪,不及时疏导,从而因心理压抑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出现厌学、厌世的现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健康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甚至有些认为自身的健康知识并不能达到维持自身健康的作用。大学生大都处在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格重塑完善的关键期。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性强,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都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对大部分初次离家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压力。而对于老生来说,学习压力、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还应注意到90代学生的特征日益凸显,在物质基础不缺乏的条件下,“90后”的身心问题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譬如喜欢独处、不善人际、独立性差、缺乏安全感等等。

总体来说,由于年龄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种种表现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对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新生和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自身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导致常常因为主观或者客观认知、个人情绪、人格等因素走入心理误区,出现诸如自卑、孤独、嫉妒、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机体的功能,体现出身体疾病。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在智力上占据优势的社会群体来说,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便会成为身心问题的高发群体。如今各大高校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正在积极地推进高校健康教育体质的建设和发展,但在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不涉及到成绩结果,所以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合理也往往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各部门的衔接上都存在着问题,也使得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三、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目前,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4]。深入研究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内涵和提升途径,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提高整体素质,为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及成功就业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从大学生的内部因素来看,培养自身调节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从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的加剧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要的压力源,因此就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途径而言,应从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家庭等多层级地构建身心健康教育模式,多角度设计提升途径,加强身心素质培养成效。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

学校应首先建立起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避免“闭门造车”现象,加强体育系、校医院、心理咨询发展中心、学院、辅导员等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的衔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同时,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细化体检和体能测试的相关标准,定期通过问卷、测试等方式抽样跟踪学生四年的身体状况,收集有效信息,在必要时能提供详细数据。

(二)深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制度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校史、校情、校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积极努力深化新生入学教育能帮助新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新生入校这一时期对打实学生身心素质基础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座谈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维持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为新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顺利度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以授课的形式使身心健康知识更直接地传授给学生。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校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极具教育战略意义。在开设专业文化课的基础上,整合身心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三级身心健康教育网络,配合优秀师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以先进的模式、丰富的内容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填鸭式”教育,多结合实践,综合考量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

(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中的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应理论结合实际,要有实践的要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达成培养目标。从学校层面看,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借助“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校体育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锻炼身体机能,强化抗压抗挫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学院层面看,可依托学院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月”、“爱国卫生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深化身心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科研交流活动

在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对学生日常的教育与管理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还应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身心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身心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关起门来潜心搞研究,还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丰富自身素养的同时汲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学术培训的机会,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层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六)建立身心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应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副书记为领导,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以及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依托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平台动员全院各部门明确身心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关心支持和参与身心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保证身心健康教育在学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加身心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七)针对困难学生进行困难帮扶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而进入大学后迅速的环境变化和角色的转变都易给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对于在身心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依托学校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借助“心理健康协会”、“朋辈辅导员”等组织,结合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协同专业指导教师,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对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个的困难帮扶,正确引导和疏导负面情绪,宣泄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八)开拓身心健康宣传教育阵地

能否科学认识身体和心理现象,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身体保健和心理调适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大学教育模式中,网络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切实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日常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快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努力做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反馈学生日常所碰到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九)加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在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身心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如遇学生出现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家庭的帮助。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身体或心理动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及配合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教育工作,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秀兰:谈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2]侯勇,颜素珍: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

[3]王胜超:从体育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张新炼,华明清: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23(2)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