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华
摘 要:多媒体课件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艺术化等特点。在充分研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情况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巧妙的设计而赋予多媒体课件以独特的“话语”,将全面而深刻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课堂互动完成了对“译码”的解读,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这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有助于构建一种师生之间的新型结构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师生合力状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话语 译码 艺术设计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既反映着对某个阶段或某节课的基本知识的把握,又体现出教师的主观精神和个性风格。因此,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一种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效应。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语言及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涉及到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各种要素。在这个意义上,话语不仅具有言语者的主观效力,又产生了整体环境效应。多媒体课件设计也需要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以突出“话语”的意识和方式。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个体感知、经验积累和人生观照,转化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往往成为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独特的“话语”融入到课件的文字、内容、界面、版式中,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在融洽的环境中获得知识。高校课堂面对的是一群心智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知识能力、但又需加以引导的学生,在教学中的课件设计需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尤其是在艺术设计这样一个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专业中,侧重视觉艺术的课件设计对于他们具有更好的辅助作用,这也需要对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全盘的考虑。
一、话语:教师的主导性方式
“话语”(Discourse)源于一个语言学概念,表现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又可以理解为说写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目的的言语手段。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的“话语”体现为教师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课件以一种个性化和独特化的形式来服务教学。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既要将自己的认知合理的融入到课件内容中,同时也要在课件的版面设计上要体现特色,使多媒体课件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话语”的主导性表现为教师以主观和个性的方式来实现对艺术设计知识的理解和传授。相对而言,高校人文学科的各种知识,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一种由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学术标准。艺术设计专业既带有工科特征,又具有艺术学科特色,在行业中大多数人看来,这个专业带有较大的学科弹性,因为对艺术和设计作品的评价往往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有的只是建立的主体观念和客体事物相对应的辩证体系中的一种自我阐释效力。教师的主导性表现为教师对课件内容、方式上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选择合适合理的内容;同时在面对课堂突发情况和学生特殊差异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一个课件往往会根据每年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的改善,也可以根据当年的学生情况进行改动。比如在《标志设计》中,笔者在介绍设计方法时总会保留一些经典案例,同时每年替换一些当年的新作品,特别是一些与时代联系紧密的作品,来介绍标志设计的新特色,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另外,在课程的几个阶段,笔者还选择一些学生作业放到课件中,采用课堂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评价欲望。当然,课件内容选择,最终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来全面考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强化了人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特点。因此每个课件都是独特的。
其次,教师的“话语”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一种人文关怀而形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在把握了教学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隐含在普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是指导学生进入研究情境的重要渠道。因为课件制作往往与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高校所讲授的设计知识更多是依赖于教师平时的职业积累,直接诉诸教师平时个体直观体验基础上的视觉和触觉,以形成全面的知识布局,一些重要问题往往是打开设计之门的重要契机。比如,在《设计史》课件中,笔者专门用了一段内容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几个重要的设计风格进行对比,然而描述这些风格的文字语言是抽象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将代表着不同风格的典型作品列举展示出来,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向学生展示几件设计作品的特点。选择作品的原则是既体现作品的风格倾向,又能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分辨出设计作品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另外,课件中的“话语”还表现为教师的个性语言和个体风格所形成的课件的艺术风格倾向。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一个与视觉美打交道的学科,所以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要美观、得体,程序设计要符合课程内容的特色,操作方式也繁简得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位艺术而艺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课件设计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或华而不实,因为好的设计既要有好的形式,又要有好的内容。
二、译码:学生的主体性感知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译码”(code)是基于他们的认知结构而形成的对设计现象和问题的解读方式。大学阶段是世界观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学生有着多种渠道来拓展自己的视野,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同时对教师“话语”的“译码”也显得更为丰富甚至多义。
首先,多媒体课件设计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感知,形成解码的能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可以有效的改善高校课堂沉闷、枯燥的气氛,将声光电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从生理、心理角度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潜移默化的将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隐含其中,传授给学生。所以完美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笔者曾发现,大一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往往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人文学科而言,这样的做法常常使学生成为背诵和记忆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质疑精神的培养。在大一课程的课件设计中,多注重课件的界面和版面设计,多增加设计案例而少用文字,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加上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归纳最终形成一定的看法。而相比而言,大三、大四的多媒体课件则可以采用相对较多的文字来介绍设计事件和现象,通过抽象思辨和逻辑推理来形成见解。不论是大一还是大四,学习方法是逐渐形成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都是课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要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将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都落实到具体的课件中。经过一些实践尝试,可以发现,课件设计无需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借助于合理的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获取译码。相对而言,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也有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他们毕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缺少对社会更为全面、客观的理解和感受,在专业训练和设计思维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些由年龄、经历所导致的弱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借助学校和教师的指引。而环境的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目前国内很多艺术院系的学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设计作品过于商业化,“工具理性”的成分给过度夸大了,而缺失了艺术研究和批判精神。脱离了思想,设计行为便显得单薄和无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大多从事的是设计行业,而当下很多设计师在工作中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致使很多光鲜的设计作品常常经不起推敲,所以有必要使他们在大学读书期间的培养良好的专业思维和艺术感悟能力。因为从学生就业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很快就能在技术上适应要求,甚至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但是很多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往往会觉得因缺少艺术灵感而在工作上力不从心。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生除了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融于技术之中的艺术判断和设计思维。笔者曾在课件中将一个著名建筑方案和一个2016里约奥运标志进行对比分析,将两个方案的不同创作阶段以相对应的顺序进行平行比较,分析其中修改的思路,最终学生找到了不同设计案例中相同的文化内涵。多媒体中设计案例展示的各个时间节点也在教师的掌控中,课件展示顺序的设计与课堂讨论的不同阶段相切合,学生踊跃参与的场面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正是由于教师的合理控制,将学生的劣势转化为课堂效率的一种尝试。
三、设计:课堂的互动性呈现
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延续数周或一学期时间,师生之间会逐渐适应彼此的特点。正是在这种熟悉和磨合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才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默契和共鸣,使知识传授和接受都更加的愉悦和方便。在哈贝马斯看来,言语行为只能被有能力的听众接受,而且有能力的听众可以转换自己的角色和立场。“人们必须说同样的语言,处身于一个由语言共同体所确立并且具有主体间性结构的生活世界当中,以便真正从对自然语言的反思当中获得好处,并把对言语行为的描述建立在理解这种言语行为内在自我解释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新型位置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结构”的反映。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辩证的意义上看,这两种角色也是对称的、可互换的,而不同角色之间的互换可以有无数的可能性,这也形成了课堂教学中更为融洽和热烈的气氛。学生在某一课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不可避免要受到任课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将这种影响控制在良性范围内。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要考虑到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性,使学生能在课件的版式、操作方式、字体、色彩等各方面感受到亲切感和认同感,而不能在每次课件中追求迥异的风格而导致学生的不适应。当然,随着新内容的讲授,课件设计的变与不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调整。
归根到底,课件是无生命的,但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共同作用下,多媒体课件才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社会中,只有掌握和洞悉媒介运作过程,才能更好地批判媒介和利用媒介,因此,利用媒介‘在做中学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不是单纯的播放画面或影像,而是服从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其主要因素则是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多媒体课件制作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选题论证工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要选择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要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动画效果的、不宜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对那些课堂上较易讲解的内容就完全没必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有些教师通过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得别人的课件,不加修改甚至毫无改变的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优秀的课件,学习他们的设计方法,有助于高校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更有益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原本就应该为全体教师所掌握,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随着“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多个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发展,高校教师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更多资源,为设计更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创造了条件。在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强化的同时,学生的主动性自然也被激发。良好的交互设计,也使多媒体课件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师生互动带来了便利。通过软件开发,在课件中植入更多的技术因素,可以形成生动的界面和效果,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多方面交流。课堂互动最终是依靠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形成一种合力状态。
结语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需要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设计出内容合理、版式美观的多媒体课件。“艺术教育系统的运行是以媒介为中心(手段),不断调整艺术教育运作的过程。施教者、受教者、教育媒介三个因素或缓解作为双向回环的行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差异。”合理巧妙的课件设计作为一种媒介,可以适度的化解课堂教学中的矛盾,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顺利进行。在充分研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情况下,教者通过巧妙的课件“话语”形成独特的“译码”,并将之与合理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构建一种师生之间主动、互动的新型结构关系。“话语”的“译码”能够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师生合力状态,顺利完成知识传播和接受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王军,孙爱国.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美学特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德】哈贝马斯,曹卫东,付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陈贵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李芒,金林,郭俊杰.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