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数学教育在幼儿园的核心内容。理解数量关系能激发幼儿思维的活跃性和自主性,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可以从幼儿生活的环境、语言、投放的直观材料以及游戏中充分让幼儿理解数量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思维能力;理解数量关系;任务;途径
理解数量关系的数学活动,是幼儿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核心。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数量之间关系,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学前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主要有以下十二种:1和许多、对应、大小和多少、等量、守恒、可逆、等差、互补、互换、传递、包含以及函数关系。对此,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些探讨。
一、幼儿理解数量关系与思维能力培养
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理解数量关系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幼儿理解数量关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大脑需要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看看自然数:从l起,任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这就是说,自然数存在等差关系,这也是自然数的本质特征及规律,在幼儿在认识数10以内的数后,教师要充分让幼儿了解自然数中的这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幼儿自己按照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去认识10以上的数的能力,这样,幼儿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通过理解数量关系进行了思维活动。
可以这样讲,幼儿通过数学活动掌握了相关的数量关系,就为其获取新知识积累了一种思维上的能力,这也就说明了理解数量关系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
二、幼儿理解数量关系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
通过数学中数量关系的教育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向幼儿进行数量关系的教育,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是硬任务,而培养思维能力是软任务,或者是可有可无的事,很明显,培养思维能力与学习数学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数学教育任务。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而得到的思维能力培养,却能惠及幼儿一生,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理解数量关系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任务需具体化,才易于把握和执行。我们课题组通过实际研究表明,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从思维活动的态度、思维类型以及思维的智力品质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通过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培养思维的积极性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通常所指幼儿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态度和主观愿望,这一态度是非智力因素,也是保证幼儿智力发展的前提。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初步培养幼的儿思维能力”,这是从思维类型方面提出的要求,对此要求也做了两点具体的界定:一是“初步的”,因为幼儿对现实物体作简单的概括和推理只能限定在直观的基础上,还不具有成人的思维能力。二是对“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这些是从思维类型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这样,我们为教育实验工作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可操作的指标,以此指导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三、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环境途径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佐尔坦·迪恩尼斯认为:应该设置一个数学学习的环境。一般来说,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分为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大环境,二是为实现教学任务而设置的专门理解和体验数学的环境。
调查发现,幼儿园基本上都创设了数学区或操作区,但多数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潜能。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缺乏应有的指导,操作材料一经投放,很久都不变,目标不明确,少有计划,很多未能数学活动进行联系与配合。
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这一途径,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数学的简单知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帮助幼儿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加强思维的训练。在安排活动内容时,注意增加或替换材料,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同时,创设适当的数量关系的小环境,引导幼儿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建构数量关系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二)语言途径
语言是思维的发起者,也是思维的工具,还是思维过程的参照物和外在表现,语言与思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幼儿在数量关系中依靠语言进行尝试和探索,经历了初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过程,这就为幼儿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活动中,通过语言培养思维能力提供了机会。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解答、整理、归纳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时,有幼儿常常说:“这个多,这个也多。”或者说:“两个都多。”而不说“一样多”或“同样多”,这说明,幼儿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时,还缺乏表达数学概念的相应语言,这些语言需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述要有启发性,并且必须准确,提出问题的前后顺序要恰当,引导思路也应由浅入深。
然后,教师还要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因为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设置不同的提问对幼儿探索思路和方向具有引导作用,从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为此,启发性提问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有助于打开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选择性的回答;二是帮助幼儿梳理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启发幼儿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观察、操作、思考,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直观材料
材料是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媒介,它本身的独特性常常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培养什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慎重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材料载体,并启发幼儿使其与投放的材料发生互动作用,从而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发现和建构数量关系的知识。这种互动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幼儿领会和学习数量关系的过程。同时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离不开提供操作的材料载体,对材料的摆弄,能使幼儿深刻地理解、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这一点,恰恰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其符号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适合数量关系活动要求的直观物质材料,千万不能将其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四)游戏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独特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游戏活动本身也反映了幼儿思维的活动。从思维活动的智力品质来看,数量关系方面的游戏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等,幼儿教育则注重于前三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制定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才能促进幼儿思维积极地发展,在不盲目地接受别人提示的情况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受游戏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思维活动是放得很开的,值得一提的是智力活动可以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独创性。例如,小小统计员玩法: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通过这些数量关系的游戏,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品质。
结语
通过将现有幼儿数学活动内容中蕴藏的一些关于理解数量关系的部分揭示出来,启发幼儿去观察、找寻,发现其中的现象,然后进行初步的概括,以此达到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目的。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现实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互动,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合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政奎.幼儿感知数量关系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6,20(15)
[2]李林梅.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J].江西教育,2002,12(20)
[3]冯俊敏.方案教学的“互动关系”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05(17-18)
[4]谢嵘瑛.教学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4,05(34)
[5]骆欣.浅谈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网络科技时代,2007,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