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龙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现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略谈一些肤浅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试压力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现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略谈一些肤浅体会。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吸收信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自由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魏晋风骨到唐诗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现代杂文无一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这些散现在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样式里的宝库连缀打通,必然会收获颇丰。
传统语文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缺少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观点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多方面学习,多角度探究感知。这就要求学生阅读的形式必须丰富多彩。
表演式阅读,在讲授故事类课文题材时,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去理解,去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学习课文,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自编、自导、自演,比较竞赛活动。在学生的自读自演中,课文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探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体味式阅读,适用于情感丰富,对话感人的课文题材。教学时完全可以运用体味式阅读来学习。学生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指名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看谁读得像,看谁读得有感情。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有的学生在读到动人之处时,神情激动,语气哽咽,令人伤感。
提问式阅读,例如,让学生提出问题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明确中心,在讨论中体会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假设提问,学生轻而易举地领悟了课文蕴含的深刻含义。
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强调广阅博览多感知,只有多接触语言材料,让各式各样的言语形式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对语言器官进行反复言语刺激,才能在大脑皮层逐渐形成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语言干能力。这是获得语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否认教师引导、点拨的重要作用,只是说明让学生广阅、博览、多感知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以寻找教育契机为主。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阅览室,面对一望无际的图书,学生惊叹知识的无穷无尽,通过自由活动、自由阅读,亲自查阅了解了图书的分类办法。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教师更加应该布置学生走进图书室,走进网络,寻找自己并不熟悉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融进生活中,让学生将观察、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走出文本,走进大自然应该是语文学习的空间开放的关键所在。学生走进了社会才能更好地使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要灵敏的感知语言,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语文阅读就是要使学生“入境”,就要凭借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还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要求我们必须拓展语文阅读的领域,将教材的文本阅读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质量,从根本上转变语文教学传统模式。
教材是蓝本、是载体。用教材教,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