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浙闽建筑木雕之美

2017-01-16 02:01张爱红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木雕传统文化

张爱红

摘要:木雕是浙闽建筑的标识,巧妙地装点着建筑的梁枋、斗拱、檐柱、门窗等各个角落,体现了浙闽地区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风俗习惯。其中,浙江木雕以东阳、宁波最具代表性,前者以雕饰精致为特点。后者则以色调华美的朱金木雕见长。福建木雕受多山、多水、临海、内陆等不同地形地貌的条件的影响,木雕风格更加多样,但同样注重雕饰细节,反映各地人文传统。

关键词:浙闽建筑;木雕;传统文化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78-03

我国浙闽地区的建筑里里外外都散发着一种朴实的美,这种美源于建筑无华的色调,源于建筑平和的气质,更源于檐下梁上精致的木雕。浙闽建筑的木雕依附建筑实体,结合各装饰构件的造型量材加工,巧妙地装点着建筑的梁枋、斗拱、檐柱、门窗等各个角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一、浙江建筑木雕

浙江的传统建筑保存较好且木雕装饰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阳、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就建筑木雕来讲,以东阳地区最为出色,浙江各地区、安徽及江西的传统建筑,甚至北京故宫建筑木雕的雕刻手法及布局特点皆受到过东阳木雕的影响。宁波最有特点的建筑木雕当属朱金木雕。温州木雕以黄杨木雕最具代表性,黄杨木雕主要以器物和家具装饰木雕为主,其建筑木雕受东阳木雕的影响比较明显,在这里不作重点讲述。

(一)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源于浙江省东阳市,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雕饰精致而著称。东阳木雕发源于汉代,最迟在唐代已经开始用于建筑装饰,在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并开始影响本省其他地区建筑木雕的发展,至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其影响蔓延到全省各地及苏、皖、赣等地,甚至成为紫禁城建筑木雕的主要组成部分,据《东阳市志》载“清嘉庆、道光年间,400余名东阳木匠、雕花匠应召参加北京故宫修缮。”

东阳木雕的兴盛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首先,东阳地处浙江中部,气候温润,盛产木材,为木雕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自然资源。其次,东阳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民风质朴,当地—直保持着门第、宗族、民风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成为东阳木雕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资源,如懋东地区为嫁娶、祝寿、迎神、祭祖等民俗活动而建造的大量“祠堂”“花厅”等,正是建筑木雕最集中的展示场所。再次,东阳人多田少,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宋代开始就有“东阳帮”木雕工匠群体脱离农业,专事匠作且手艺世代相传,形成了多层次精雕细刻的特风格,促进了东阳木雕技艺的提高与传播。

目前,东阳传统建筑中属明代者不40余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也有百处之多。在这些建筑中,宗族的荣耀名声、伦理教化皆物化在了美轮美奂的木雕装饰中。

东阳建筑的外檐雕刻有十多种雕刻手法,包括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透空双面雕、阴雕等,尤其以综合数种雕刻技法的平面多层次雕刻见长。这些技法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根据实用性、艺术性应用于建筑的不同部位,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之美,又有木雕的刀工之湛。雕刻刀具也成熟完善,有平凿、圆凿、三角凿、雕刀以及蝴蝶凿、翅头凿等。

东阳建筑木雕讲究“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话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其表现题材多是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祥禽瑞兽等,特别是戏曲、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是东阳建筑木雕的特色,人物造型多采用夸张的戏曲亮相姿态,头部比例被夸大,头像多做脸谱化处理,正面人物一般是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反面人物则猥琐闪烁,面目可憎。这些构图完整、刻工精致的人物场景木雕,不拘泥于空间或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空间中表现多个画面和场景,注重相互间的呼应和联系,把不同人物的衣着、体态、神情刻画得生动传神,再衬以亭台楼榭与山水林木,人景相融,烘托出一派和谐完美的生活场景。此外,东阳木雕的抽象几何图案也十分精彩,按照民间工匠“以方为基,剖方为圆,方圆成角,分格成边”的创作规律,形成了回纹、冰裂纹、菱形、方胜、盘长、百结等多种常见图形。各种图案雕刻精细处缕缕须发、片片瓦砾、花之脉络、兽之鳞甲,都清晰可见,令人赞叹。另外,东阳建筑木雕很少大面积设色贴金,多是保持本色,经过历史的磨砺,既保持了原木材的质感,又显得古色古香。

就建筑木雕的具体布局,东阳建筑雕饰讲究“明精暗简”,形成了“粉墙黛瓦的‘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山水人物雕满堂”的特点,外檐梁、柱、檩、工、牛腿、檩头、门窗、隔扇雕刻极为精致,复杂的百工“牛腿”、百工窗尤其常见。相对外檐木雕,东阳建筑的室内木雕则相对简朴,室内隔扇、挂落、藻井等雕饰简单大方为美,较少过分的雕琢。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其雕刻手法和雕刻题材也会有所区别。如位置较高的桁梁雕刻,不会碰触损坏,采用高浮雕、镂雕等立体效果更强的雕刻手法,图案一般为龙凤、狮子或吉祥花卉等。牛腿是檐柱上方托住横梁的“替木”,正所谓百工牛腿,这是东阳木雕最精彩的地方,一般采用圆雕和镂雕相结合的技法,雕刻层次较多,难度较高。其主要表现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或狮、鹿等吉兽。隔扇和门窗雕刻集中在绦环板、裙板和隔心上,绦环板及裙板雕刻面积较大,以情节性较强的人物故事为主,雕刻手法多为浅浮雕。隔心结构一般是在棂条搭建或木板镂雕花纹,也有做工精细者在镂雕花纹中心镶实木雕刻。

(二)宁波朱金木雕

朱金木雕是木雕和刷漆相互融合,同时还要嵌螺钿或贴金银箔的木雕工艺,以器物和佛教造像为主,应用于建筑装饰者较少,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漆金木雕。据考古资料推测,宁波的朱金木雕应当始于唐宋时期,应用于建筑装饰大约也始于此时,主要用于官府、宫殿以及敕建的寺庙和亭阁。至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家庙、戏台的门窗梁柱也开始漆朱贴金。如宁波的庆安会馆、秦氏支祠的漆金木雕,遍施于梁柱、牛腿、梁枋等建筑的整个木构架,内容多是喜庆吉事、民间传说等,具有宁波独特的地方风格,艺术效果十分华丽。

朱金木雕既讲究雕工又讲究漆工,雕工认为:“七分雕刻三分漆”,漆工则认为:“三分雕刻七分漆”。雕刻以樟木、椴木、银杏木等优质木材作原料,综合运用深雕、半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讲究依物象形,精雕细琢,不留凿痕:亭台楼阁、树木山石轮廓清晰,层次丰富;人物雕刻多取自京剧人物的姿态和服饰,讲究立体传神,文要雅,武要威,衣褶线条流畅,动作静中有动。漆工工序也极为复杂,打磨光滑后上生漆,生漆磨光后涂饰朱漆,然后描金纹,最后贴金,丝毫不能大意。

二、福建建筑木雕

受多山、多水、临海、内陆等不同地形地貌的条件,交通便利或堵塞带来的贫富差异,不同民族的方言或习俗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福建各地建筑可谓千姿百态。闽西、闽北与闽东、闽南的建筑风格及建筑结构有很大差异,闽西、闽北地处山区,强调建筑的群体景观,稚拙自然,闽东、闽南沿海地区及闽中,地处平原,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其建筑风格精致纤细,人工雕琢味更浓。其中闽南、闽中地区是福建建筑木雕发展和保存最好的地区,尤以泉州、漳州及福州、莆田等地最具代表性。

闽南及闽中传统建筑以亭、台、楼、阁和住房组合在一起,宅院外观重楼飞檐,屋角高翘,轮廓线优美而丰富,屋顶以青瓦覆盖,雕饰华丽,正所谓重楼飞檐,青瓦翘脊,美不胜收。建筑装饰木雕一般集中在梁柱、斗拱、垂花及门、窗、隔扇等构件上,保留原色的较少,通常是雕彩结合,在木雕表面再施彩或髹漆贴金。其中贴金装饰的木雕又称为金漆木雕,多运用于垂花、瓜柱、门窗等当眼处。其工艺复杂,雕刻成形后要经过填料、髹漆、贴金几道工序才能完工。填料,是用生漆调和石膏粉,抹平木雕表面的裂纹或洞眼,再打磨平滑。髹漆,是在填料抹平后的木雕表面髹红色漆,使木雕表面更加光滑以及防虫、防潮。贴金,是在木雕表面红漆未干时,利用红漆的粘性,将人工捶打而成的薄金箔层贴饰在木雕表面。

闽南及闽中建筑木雕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祥禽瑞兽、八宝博古及几何纹饰等。纹样的选择一般根据装饰构件的部位而定,在建筑构件中相互连接的部位或狭窄的位置,以程式化的几何纹样为主,如云纹、雷纹、冰纹、拐子纹、套方等。面积较为开阔的梁枋以及隔扇等部位,题材和纹样则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山水花乌、祥瑞宝器、福禄寿喜等一应俱全。无论选择哪种纹样,皆构图饱满,极具装饰感,在画面布局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用平铺式构图,较少重叠,借鉴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做法,尽量将不同空间、时间的人物和场景同时铺陈在一个画面中,营造热闹的气氛,各种人物、亭台、树木、楼阁虽有远近高低之别,但无近大远小之意;二是梁枋、花罩等建筑构件的木雕多采用对称式结构,主体物象居中,按照“之”或“S”形展开,引导观者视线轻松了解画面主要物象或情节。次要物象以主体物象为参照上下或左右对称,人物对人物、吉兽对吉兽,花鸟对花鸟,使所列物象多而不乱。

就建筑部位来讲,闽南及闽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木雕,当属梁架木雕最为出色,各种人物故事、祥瑞乌兽、车马宫阙等,复杂而生动的雕饰在梁架的各个部位:直接承受重量的梁、柱、檩等大木构件,一般雕刻简单的装饰线脚或不施雕刻。次要承重构件如斗拱、瓜筒、狮座等作浮雕装饰,如明代永乐年间重建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其前殿斗拱上浮雕了24尊“嫔伽”,或持砚挥毫,或持笙吹奏,或怀抱琵琶,面容姣好,体态丰腴,展现了闽南木雕技艺的精湛。非承重的装饰构件如垂花、雀替、束随、门簪等多为透雕装饰。如梁柱相交处的雀替,一般透雕刻成鳌鱼形状,头似龙首,身似鲤鱼批鳍,四周衬水生动植物,十分精美。在上述梁架构建中,较醒目的部位,如浮雕的“狮座”或透雕的托木、垂花等,常使用金漆木雕,观之富丽堂皇。

建筑厅堂的门、窗及隔扇木雕因处于观者的视线中心处,雕饰也十分精细。门扇绦环板及裙板以浮雕或半圆雕雕刻人物、花卉或历史故事并施本色青油加以保护,或用更为华丽的木雕金漆装饰。窗心或隔心多取质细而坚韧的硬木透空雕凿,在穿币、菱形、冰裂等各式图案中穿插人物、鸟兽、花卉、亭台等具象图案。另外,在闽南或闽中的庙宇、祠堂建筑大门左右次间的外墙上,常设一种“螭虎窗”,也称“子午窗”,这是一种在方形、圆形或八角形的窗框内雕螭虎(也称夔龙)图案的窗子,以木、石、砖透雕而成,图案组成是将云朵、花卉、草叶等作抽象化处理组合成龙头、龙身、龙足等,夔龙身体弯曲修长,寓意长兽(长寿)正中刻香炉、寿字等图案,寓意吉祥平安,如以数只对称螭龙,团围着香炉,四角配以蝙蝠图,寓意五福临门,香火延绵。

虽然因地理或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浙闽各地区传统建筑的形式差异较大,但重视装饰细节确是不约而同的,建筑木雕的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整体布局与细节处理都进行了巧妙地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浙闽地区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风俗习惯。

猜你喜欢
木雕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木雕鱼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木雕创作随想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