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心理特征视角的童话文体教学分析

2017-01-16 01:22陈梅芳
东方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童话教学

陈梅芳

摘要:童年不能没有童话。国内学者较多文献在对童话文体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童话文体本身的特点及开展针对性的分析,但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发育特点,在对童话故事的理解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阶段性异质性,本文试图从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对童话文体教学如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进行理论及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童话;心理特征;教学

一、前言

人教版教材一直关注和引领着孩子的童话阅读。一、二、三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童话体裁的教材,但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被编制在各个不同的单元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者首次以童话文体为集合进行编制。五年级教材没有童话作品,六年级下册只有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但这篇童话是属于外国名篇名著专题。

崔峦(2012)在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上说:“要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童话文体的特点。文皆有体,因体而教。在对童话这种文体的课文教学时,特别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从整体出发,学会系统思考,对小学十二册的教材做一次全面的梳理,然后根据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课标的年段要求以及课文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确立教学目标,实施阅读教学。

二、童话文体的特点

1.1奇特的幻想与夸张的故事情节

1幻想是想象的一种。它是与个人愿望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在童话世界里,牛羊会说话,木偶能旅行,人死能复生,咒话会现出金银珠宝,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孩子们也感到有趣、自然。但是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它们之间往往是通过象征法结合起来的。

2幻想离不开夸张。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自以为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意义。

1.2 完整的故事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互相搭配

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神笔马良》的故事,说的是穷孩子马良,凭着顽强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笔。他拿着这支笔,帮助贫苦大众,智斗财主、皇帝,使人读后无不称快。这篇童话的情节生动,马良的形象鲜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3 简洁活泼的语言及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拟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捕金鱼的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有趣。

可见,童话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文体特点,它充满着自由、神奇的想象与浓烈的真善美情感。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想象、情感和语言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1.1思维形式处于重要转化过程中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形式“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童话作品中神奇、鲜活的文学形象及其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深刻哲理与智慧,自然容易引起儿童强烈的兴趣,进而对其思维与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2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童话色彩

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并善于幻想。他们向往美好而又不平凡的事物,往往靠幻想去填补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空白。童话作品所具有的幻想、夸张等特征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方面的需求。

1.3想象的有意性、深刻性、创造性正日益增强

想象力的发展与成熟又直接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利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如童话,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1.4情感内容正处于不断丰富、发展时期

儿童发展过程中又不断表现出对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急切渴求与需要。而作为文学的童话,它所蕴含的丰富、真挚而饱满的情感,正是儿童所渴求的。

1.5语言的习得与积累不断提高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此举所产生的意向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和逻辑思维的养成。

四、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童话文体教学策略分析

综上所述,在童话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应当关注童话课文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文体特点,同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教学。

4.1运用朗读

朗读是童话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因为童话的语言简洁活泼,节奏感强。通过朗读,能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朗读包括老师恰当的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

4.2利用补白

生动离奇的情节是童话课文的骨架。因此,老师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现,让学生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提高。

4.3借用表演

一篇童话就是一部童话剧。表演童话,符合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的想象空间。演童话,能促使儿童更主动深刻去理解童话,把握形象,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学会欣赏,感受成功。

4.4巧用媒体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的阅读理解,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手脑并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童话阅读中,提高课堂效率。

4.5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童话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能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基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专题分析

为何编者要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首次以童话文体为集合进行编制?教材在导读中给出了回答“走进童话的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童话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体的初步认识。除了以上提到关于童话文体的特点,本单元的四篇童话课文也有不同的特点。

对话编者的意图,四年级孩子除了具有前文提到的儿童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首次以童话文体为集合进行编制,是因为四年级孩子的认识水平和童话阅读已达到一定量的积累,老师可以让孩子学得关于童话阅读的知识和方法,让孩子能以更智慧和理性的视野体验童话的真善美。

“阅读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心理过程。”——《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一般来说,阅读心理过程的总趋势,是从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品味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和结构艺术。”儿童对童话的接受心理过程也同样要经历感知、品味、领悟的三个阶段。要遵循童话文体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就要遵循儿童接受童话的过程与途径进行。

5.1 感知

感知,即直觉,是儿童接受某一童话作品后的第一感觉。在实际童话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直觉,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具体而言,要指导学生搞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或者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这些:六要素综合法、中心句提炼法、段意合并法等。针对本单元的两篇精读童话,笔者打算教会学生另外两种概括童话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巨人的花园》,采用找读、练说的方法。设计如下: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冬天景色的词,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分别出示两列词语。

阳光明媚 北风呼啸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草翠花开 树叶飘落

绽出绿芽 狂风大作

开出鲜花 雪花飞舞

鸟语花香 冰雪覆盖

春意盎然 寒冷荒凉

通过朗读这两组词语,学生意识到左边一组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右边一组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左边的词让人很温暖,右边的词让人觉得寒冷……又模糊地意识到“这座花园变化多端”。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两组词,简单说说巨人的花园怎么变的。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

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时,花园又( )。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

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又( )。”这样,在富有情趣的找读、练说“花园的变化”过程中,对比显而易见,学生也就知道这个童话的大意了。

再如,《去年的树》采用曲线归纳法。童话读起来很有味道,首先往往是因为它有曲折的童话情节。设计如下:老师先提出读书要求:读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说童话的主要内容。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曲线,表示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在每个转折点留下了一个方格,每一个方格都表示童话的一个主要情节。

比如第一个方格代表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大树听。你可以用哪个词语归纳这部分的童话内容呢?(预设归纳为相聚)。其他几个方格都表示童话的情节,你能学着像老师一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归纳童话的关键情节吗?小组讨论讨论。提醒大家注意:先得把童话内容分成五部分,然后想一想每一部分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最后交流。

童话往往会有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读懂童话的第一步是要读出童话的的情节。读着这些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我们的一颗心也跟着起起落落。这是童话阅读的享受,是童话的美丽。

既然单元以童话文体为集体,我们就有责任让孩子了童话文体的一般特点。不但要从整体上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还得引领学生能根据童话内容整理童话发展的曲折情节,感受童话文体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采用以范例引路,由扶到放的策略,目的是教会孩子了解童话内容的方法,整理童话思路的文体阅读能力。

5.2 品味

品味就是让儿童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通过联想、想像,调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在想象中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童话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写。因此,读者最重要的活动就在于排除或填补不定点、空白,理解童话中蕴含的弦外之音。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可采用朗读、表演的形式体会语言的特色;第二,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用白描的手法写出鸟儿对树的真挚情感,略去了鸟儿的心理描写,又可用补白的方式展开想象。比如,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想象:鸟儿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在想象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它们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5.3 领悟

领悟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它把感知和品味的结果重新联系起来,深层理解文本内涵。实际上,儿童的领悟不同于教师,他们的领悟只是一种意会,难以用语言表达。童话教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学接受,我们要避免把童话整体内容和词语全部讲懂、讲透。古罗马教育家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尽管领悟是一种意会,但是在童话教学中,老师还是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领悟文章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说感受。本单元的两篇精读童话《巨人的花园》和《去年的树》,道理都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和感悟;而两篇略读童话《幸福是什么》和《小木偶的故事》的道理都在文章的后面揭示出来。围绕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这样,领悟的根本存在是多元化的。对于某些学生,如果实在说不出感受,老师也不必过于强求。

例如:《幸福是什么》一课的自读要求提出: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课文后面揭示了童话的道理“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学生可能会说:“我考试得了100分,妈妈表扬我,我感到幸福。”这是学生对幸福的理解,然而结合课文的道理。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到这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我能够考100分,是因为我付出了劳动;妈妈表扬我,是因为妈妈为了我的成绩而高兴,也让我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意。

结论

本文分析发现,基于童话文体的特殊性以及儿童心理特征的异质性,在童话文体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理解能力,又要结合学生的三大逐渐深入的心理特点:感知,品味,领悟,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亚青,童话的文体特点及教学策略探寻,《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3)。

[2]吴建荔,遵循文体特征,关注儿童心理,优化儿童策略——小学童话阅读教学浅议,《新课程研究》,2011(12)。

[3]易艳丹,洋溢童话情趣,感受童话语言——《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1(9)。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童话教学
童话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午夜童话镇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