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玲玲++曾宇鹍
摘要: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说过:真正的快乐就是知足,知足就能到处满足。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对待学生要心中有爱,业余时间与书为伴,知足常乐,才能更好地快乐教学,快乐生活,才能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快乐;知足常乐;爱心;读书;孩子
笑一笑,十年少!从教十余载,与孩子作伴,做孩子王,奔跑在操场上,嬉戏于花丛间。朗朗书声在课堂,眉飞色舞在课堂。孩子的欢声笑语感染着我的身心,每天都累并快乐着。我教的是感情丰富细腻的语文,它芳香四溢、香气扑鼻,让人神清气爽,让人如痴如醉,让人心旷神怡。与孩子徜徉在语文的美妙世界里,我是快乐的,是悠闲的,是迷醉的……
一、知足常乐,快乐常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了我们工作不快乐的深层原因——没有从工作中和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感和快乐感,仅仅只是把工作作为谋生的工具,并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抱怨不休。我们虽然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每天可以和几十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待在一起,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我已经十分满足。课堂上共同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课后与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时而教育他们,时而与他们谈天说地,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时而看他们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晚上,坐在窗前,欣赏着皎洁明亮的月光,回想白天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内心无比快乐。偶尔心血来潮,拾起笔,信笔涂鸦,把孩子的一颦一笑刻在字里行间,没事时又翻开自己的记录本,回忆趣事,心里一阵满足。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教室里讲得激情四射,却瞥见一个孩子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极为专注地用一根红线搁在牙齿缝里来回拉动,像在表演拉大锯,我看了他几眼想用眼神示意他停下,可是小家伙总不买单,终于忍不住问他:“你是想证明你的牙硬还是你的线硬呢?”结果小家伙没明白我的话,激动地站起来,指着嘴里几个缺了牙的地方,自豪地说:“老师,我掉了2颗牙”!顿时全班沸腾,孩子们纷纷向老师报告自己掉了几颗牙。真是答非所问,跑题也太远了吧……看着这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让我觉得又可气又好笑,忍不住跟他们一块乐了……现在回忆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正如王西彦所说: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二、心中有爱,快乐常存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作为教师,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学生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他们也需要温暖和关爱。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就是一张白纸,你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你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我们班有个孩子,小时候由于生病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造成一只耳朵失聪,上课听讲特别吃力。为了让她听讲不那么费力,我要么时常站在她身旁讲课,要么提高声音,一天下来,嗓子又干又疼,但看到孩子开心的微笑时,看到孩子成绩平稳时,我虽然累却觉得快乐。看到孩子摔跤了,我赶紧上前看看,破皮了给他贴个创口贴;若是摔青了跌肿了就拿我们家的特效药——木油,涂一涂,消肿止痛。孩子们特别信任我,下了课总是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着。看到我生病咳嗽了,有些学生还从家里给我带润喉茶来,有心的家长放学接孩子时还特地在校门口等我,看到我出校门对我嘘寒问暖,我的心被他们的热情融化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更想说: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因为爱是相互的。
三、与书为伴,快乐永恒
要做一个快乐的语文教师,还要让书本成为自己的亲密伙伴。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为什么读书说到: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时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所以,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要看她(他)的课是不是一堂好课,而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但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是很难把课备好的。因此,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朋友,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以书为友,在读书中寻找快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快乐之源。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又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真是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与书为伴,快乐永恒。
快乐其实很简单:摆正心态,心中有爱,不断学习,苦中作乐。就让我们做一个阳光而快乐的教学工作者吧!
参考文献:
[1]《吉安教育》2016第一期
[2]《中外名家心理教育格言与故事》辽海出版社
[3]《教师为什么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