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天津 300451)
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80例疗效观察
张 燕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天津 300451)
目的: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方法:选择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对症治疗,必要时予吸氧、 抗感染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2次/d,疗程7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1岁,10 μg/支,1次/d;>l岁,20 μg/支,1次/d。两组雾化均采用氯化钠注射液2 ml稀释,置雾化装置内,每次雾化吸入时间15~20 min。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消失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2.5%和6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肯定,可用于临床。
干扰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小儿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是我国儿童常见病之一,患儿症状重,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其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肺泡、支气管黏膜及其间质性改变的疾病,是常见肺炎的一种。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发热、畏寒、呼吸困难、气促和胸痛等[1]。干扰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起到抗病毒作用。本研究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本院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80例,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哮喘、先天性喉喘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年龄3个月~6岁;病程在4 d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 两组一般资料、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对症治疗,必要时予吸氧、 抗感染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2次/d,疗程7 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1岁,10 μg/支,1次/d;>l岁,20 μg/支,1次/d,疗程7 d。两组雾化均采用氯化钠注射液2 ml稀释,置雾化装置内,每次雾化吸入时间15~20 min。
1.4 疗效判定 ①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痰气促情况显著缓解,肺部啰音消失;②有效:体温基本正常,咳嗽气促 情况好转,肺部啰音减少;无效:发热、咳嗽气促情况无好转,肺部啰音没有减少甚至增多。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 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经过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d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整个雾化过程中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干扰素雾化吸入患儿中未见局部刺激、皮疹、发热、呕吐等症状。
支气管肺炎属于小儿常见多发病之一。该病发展快病势重,对小儿危害极大,病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小儿支气管肺炎病原中,病毒病原是年幼儿肺炎的常见病原。因此在儿童支气管肺炎治疗中,多采用抗病毒和抗细菌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而干扰素作为一种低分子糖蛋白,在不损害正常细胞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抑制病毒细胞的增长繁殖,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功能[2],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干扰素以往的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但肌肉注射药物起效慢,肺部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易并发发热等副作用,患儿不易接受。干扰素雾化吸入较肌肉注射肺组织药物浓度更高,早期血清药物浓度明显较肌注给药低,因而避免了药物浓度峰值所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干扰素可显著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量,雾化吸入干扰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3]。
本观察通过雾化吸入干扰素方法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干扰素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区,明显增加病灶区的药物浓度,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缩短了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患儿依从性好,操作简单,易于患儿配合,可在临床使用。
1 张莹,赵顺英.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9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8):720-723
2 田曼,赵德育,陈荣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哮喘[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5-428
3 孙薇,杨林,贾艳艳,等.病毒性肺炎患儿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 a-1b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1,22(14):1277-1280
2016-05-03
R974
A
1006-5687(2016)04-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