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飞雪
社区康复项目实施对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借鉴和思考
郑飞雪
目的本文通过总结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模式和全人发展的社区康复合作项目的做法和经验,为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双轨制、优势视角及全人发展观等理念指导下的残疾人工作思路;开发和整合社区资源,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以具体任务为切入,将残疾人事务纳入各部门职责中;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结果项目实施三年来,项目县残疾人在健康、教育、谋生、赋能等各个方面均有所改善,实现受益残疾人不同程度回归社会。结论该项目把国际社区康复理念与各项目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通过“全人发展”的培训和项目实践,促进社会化方式的有效运作,残疾认识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双轨模式”的发展,全面提升基层康复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促进当地残联能力建设。
社区康复;残疾人;小康;双轨制;全人发展
[本文著录格式]郑飞雪.社区康复项目实施对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借鉴和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8): 984-988.
CITED AS:Zheng FX.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n promoting well-off proces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 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7,23(8):984-988.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民生改善,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残疾人就业还不够充分,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康复、教育、托养等基本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专业服务人才相当匮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残疾人群体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1]。
我国《“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十三五”时期,必须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短板,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尽快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社区康复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残疾人康复的三种途径之一,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社会包容的一种战略。目的是倡导整合本地资源,正确对待残疾问题,改善环境,使得社区所有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享有均等机会,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社会和谐进步,将促进社区发展与残疾人工作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共建共享[2]。
然而,社区康复工作在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缺少专门的社区康复管理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针对这一情况,嘉道理慈善基金会从2001年开始与中国残联合作,先后在32个贫困县开展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努力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残疾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模式。这些项目对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广泛意义上的社区康复服务,如何使县级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运行模式,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也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尤其是第三期合作项目,推广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模式和全人发展的社区康复方法,推广全面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促进中国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能够融入和参与社区发展与决策过程,实践证明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1.1 理念先行:双轨制、优势视角及全人发展观下的残疾人工作思路
为使残疾人能够自己创造机会、分享发展成果、参与决策,可能需要一种双轨的方法[3]。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即便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转变的能力”[4]。在优势理论视域下,残疾人具有与生俱来、尚未发掘的潜力,残疾人和所在的社区具有可以再生、发展和扩展的资源[4]。全人发展观是在社区康复矩阵图的指导下,从“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残疾人的需求及发掘社区相关的资源,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项目的设计基于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基础的社区康复理念,同时参考和依据《世界残疾报告》(2010)及《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启发残疾人工作者从优势视角和全人发展观重新评估和思考残疾人工作,建立“以残疾人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残疾人人权为目标,以‘双轨制’为抓手”的工作模式。
从项目开始执行,就不断通过集中培训、实地督导、相关人员座谈、案例分析等灌输有关社区康复新理念,引导相关人员从优势视角和全人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做好残疾人工作:从以往看残疾人的“不能”到看他们的“能力”,从关注改变残疾人本身到更多关注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从对残疾人提供“救助”到尊重和保护残疾人的权利,因地制宜,撬动和整合当地资源,围绕残疾人健康、教育、谋生、社会、赋能等各个方面设计服务计划,提供“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以促进残疾人回归社会为核心目的,以转变社会各界残疾观、营造全社会主动接纳残疾人氛围为宗旨,实现残疾人康复从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的转变,使受益残疾人在健康、教育、谋生、社会、赋能等各个方面均有所改善,实现不同程度地回归社会。1.2根据新的残疾模式分析残疾人的需求,开发和整合社区有效资源,为残疾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项目县的残疾人情况和需求状况,项目启动之初开展了基线调查。基线调查表格设计以ICF和社区康复矩阵图为依据,结合项目活动内容制定,涵盖残疾人需求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状况调查表和社区康复需求调查表。其中,在基本状况中运用ICF模式中的“个人活动与参与”反映残疾人的功能状况,有助于进行服务前后对比。ICF所界定的能力与功能均跳出个体的生理或身体的局限,而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和环境中,这为康复服务走出仅针对残障损伤而进行的医疗康复,走向涵盖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康复、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等综合性的全面康复搭建了桥梁[5]。相较于以前的需求调查表,这次调查更加全面地引导残疾人工作者从个人及环境来考虑制定可行的服务计划,因此,这项工作还起到了转变残联工作人员和残疾人观念的作用,从而带来不同的工作思路。
此外,在提供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时,项目县推行全人发展的服务理念,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综合性的服务,促进残疾人的自理和自立,涌现出许多成功、感人的案例。如针对各县的一些重度肢体残疾,通过康复与生计相结合,开展康复训练指导和辅具适配,结合环境改造,开发一些体力要求不高的家庭经济,如养殖、种植和淘宝店等,残疾人虽然不能改变身体残疾,但是通过“扬长补短”,残疾人也能自食其力,价值得到体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残疾儿童实现康复、教育相结合,不仅指导康复训练,配发合适的辅具,同时安排老师、志愿者因材施教,开展送教上门及残健融合活动,残疾儿童因此变得开朗、乐观、自信,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1.3 以项目具体任务为切入,使残疾人进入主流体系并获得服务
以社区康复矩阵图为框架的项目内容,包括健康与康复服务、全纳教育、生计支持、社会宣传与倡导、研究和数据收集、能力建设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按照工作重点分成不同内容要求。同时为了有序推动项目的开展,将项目的执行时间三年划分成六个周期工作,每个周期安排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周期开始前做计划和经费申请,每个周期结束时总结并进行经费结算。
《世界残疾报告》提出九条行动建议,其中包括:“使残疾人进入所有的主流体系并获得服务[6]”及“为残疾人投资具体的项目和服务[6]”。以往,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基本上都是县残联唱独角戏,即便是找一些相关部门配合,也是阻力重重,效果甚微。为了实施好项目,各地建立政府主导、上级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保证各个子项目的有效落实。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有力协调,使县内各相关部门能在同一个项目上、同一个时间内,按统一的要求担当起不同的职责,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巨大的合力作用于项目建设。现在项目县都已经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当地社会、经济总体规划,各相关部门也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其工作计划,带动出台一系列政策。如新疆察布查尔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出台的脑瘫儿童免费训练政策;辽宁义县协调卫生部门落实部分与残疾人预防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依托康复站为项目村所有残疾人提供两大类,23小项“一对一,面对面”的健康随访,健康检测、健康指导服务,建立了残疾人健康检测报告;山东沂水县在开展残疾少年儿童全纳教育过程中,会同县教育局制定出台《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全纳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起全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实现了“零拒绝”。
1.4 多种形式提升人力资源能力
技术和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社区康复发展的两大瓶颈。因此,应该加大对社区康复人才的培养[7]。项目实施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力资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是定期组织项目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先后组织810名县级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参加项目管理、康复技能、残疾儿童全纳教育、初级技能、职业技能知识和参与式自助小组活动方法等培训,安排技术骨干到小型社区康复资源机构考察和业务学习。二是督促和指导项目县做好二级培训。运用参与式的方式将先进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乡镇、村残疾人工作者及残疾人和家属等。三年共培训村康复人员22,470人、村康复协调员2612人;生计支持初级培训12,890人;职业技能培训10,463;自助小组长培训109次。三是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三年来,项目资助方、管理方共协同相关专家深入到项目县开展督导86次,特别是通过入户现场指导,很大程度地帮助县、乡、村三级项目服务人员树立新的残疾观,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在过去三年中,县、乡镇、村三级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项目管理和服务人员,如同上了三年有关社区康复服务知识的大学。多层次的专业培训、多方面的督查指导、多渠道的实际锻炼,多次的外出学习交流等,最终打造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服务专、肯奉献的残疾人工作队伍。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残疾人的工作热情,一个个残疾人及其家庭因他们的工作而发生的改变也激励着每个人,让他们在社区康复中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满足感。
1.5 工作内容丰富,工作方法多样,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项目内容中围绕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工作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开展的四个子项目,健康康复服务涉及健康促进、残疾预防、家庭康复指导及康复小组;全纳教育方面有残健融合、学校无障碍试点、鼓励残疾儿童入学及送教上门(非正规教育);生计支持包括基本能力培养、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自助互助生计小组;社会宣传与倡导则通过改变社会态度宣传、温馨家庭和残疾人自强模范评选、残疾人才艺展示及培育残疾人自助团体等来落实。
各地根据项目任务目标,运用新理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服务开展的有效方式。如四川蓬安县创立“4+1”工作模式,即一名县康复中心人员、一名乡镇残联干部、一名教育或康复或生计专家、一名义工一起为一名残疾人提供所需的服务,切实解决残疾人在教育、康复、生计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山西平陆县的参与式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大众参与度高;福建上杭县、浙江庆元县等通过手机短信每月发送健康知识短信。此外,项目县还利用残疾人康复的成功案例,带动、鼓励、引导其他残疾人。小组的发展也由单一的康复小组向多元化、综合性的小组发展,如山东沂水县的偏瘫康复小组,在前期以健康康复为主的基础上,后期一起考察开发了生计项目,残疾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望。同时社区康复工作借助小组的发展带动残疾人的自立和参与融合。
1.6 重视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多管齐下转变社会态度和社会氛围,增强残疾人自主权利意识
“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以具体任务指标为要求的工作安排,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均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最大限度解决残疾人诉求需求,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也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实施,全县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残疾人及支持残疾人事业的社会氛围明显优化。
此外,通过宣传倡导,项目理念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并渗透到具体残疾人服务中,改变以往宣传单一、粗放的做法,宣传形式更加多样,更加注重效果,涌现了许多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模范。通过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温馨家庭的表彰活动,也极大地宣传和展示了残疾人的精神面貌,弘扬了正能量。如上杭县拍摄关爱残疾人的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持续播放;陕西洛南县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印成挂历,具有实用性,保留时间长;黑龙江富裕县通过评选康复效果较好的残疾人作为“康复之星”,激励残疾人的参与性、自发性、主动性和乐观态度。这些项目县自发的行为,都反映了随着项目的推进,项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还希望不断扩大和推广。
项目实施三年来,项目县残疾人在健康、教育、谋生、赋能等各个方面均有所改善,实现受益残疾人不同程度回归社会。如贵州纳雍县截瘫残疾人黄某,35岁,三年前矿区工作事故不幸造成下肢瘫痪,项目介入前,整天躺在床上,靠妻子打点零工维持生活。项目介入后,残联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导、鼓励他,为他配备轮椅,改造厕所,并且教会他转移和驱动轮椅。残联工作人员又参考项目管理方提供的资料,利用木条和布做了简易的绑带,这样他可以拄着拐杖下地和四处移动。黄某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并且还在残联的资助下买了电动三轮车,每天到镇上去卖自家园里种的菜。现在,黄某不但可以自食其力,还和残联工作人员一起探望附近的残疾人,用亲身经历来鼓励他们。
江苏灌南县脑瘫儿童王某,11岁,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父母都在外地打工。项目介入前,王某从来没有站立过,有一侧上肢勉强可以握持,吃喝拉撒几乎都要靠爷爷帮忙,说话也不清楚,怕见生人。项目介入后,残联工作人员配发了矫姿椅,并在院子里安装了站立架和双杠,教会他自己处理大小便。同时乡镇安排附近学校的老师上门送教。因为无意中发现孩子非常喜欢画画,又安排志愿者上门。现在孩子的脸上总是露出开心的笑容,甚至还一起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大型助残宣传活动,展示他的作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残疾状况,但是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支持和机会,让他们在现有状态下更好地享受生活。
在保障残疾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健康促进与康复服务活动为5344户残疾人和1484名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146所试点小学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开展876场次残健儿童融合活动,1670多名残疾孩子上了普通小学,为909名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全纳教育的理念已扎根于项目县;通过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10,463名残疾人有了一技之长或者谋生手段,尤其是以214个残疾人自助小组为基础的生计支持活动,小组成员定期聚会,互相帮助或交流生计相关问题,体现出一种变输血为造血的扶助方向。540户“温馨残疾人家庭”的评选表彰活动,促进残疾人享有正常、和谐、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众多残疾人积极参加当地1100多场次的文体、宣传、普法和信息网络平台等活动,反映了残疾人社会参与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动性,以及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
根据对18个项目县542名被服务对象进行的抽样康复服务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96.9%的残疾人对服务感到满意,79.6%的人认为生活自理能力改善,84.7%的人认为个人或家庭收入变化改善,80.6%的认为社会交往改善。对515名普通大众进行的有关残疾态度、知识和行为的随机调查结果统计显示,96.7%认为所在村、社区的残疾人精神面貌改变,89.1%认为增加了了解残疾和残疾人的机会。支持、帮助残疾人的行为增加,政府或社区对残疾人关爱氛围更加浓郁。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8]提出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帮助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用通俗的话讲,让残疾人能够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孩子上得起学、老人看得起病,自己有机会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有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叫小康。”并提出实现残疾人“小康”目标的四大举措:扎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着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9]。这些与社区康复的理念和工作方法相一致,并且通过项目实践落地生根。
该项目把国际社区康复理念与各项目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ICF和《社区康复指南》(2010年)以来,在中国大面积实践的一次本土化尝试,尤其是社区康复指南的六大领域全部涉及,包括残疾人的全人康复、全纳教育、生计支持、社会倡导和参与、能力建设和信息系统及研究。通过“全人发展”的培训和项目实践,促进社会化方式的有效运作,残疾认识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双轨模式”的发展,全面提升基层康复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促进当地残联能力建设。
《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10]中提出: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普遍满足城乡残疾人的基本康复服务需求。中国社区康复的发展潜力很大[11]。要促进中国社区康复的发展,还需要从残疾人社会保障、政府意识、公民社会等很多方面入手,甚至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11]。社区康复不是短时期的项目,是一种长期的社区发展战略[12]。今后围绕《纲要》目标,借鉴项目经验运用到实现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工作中,进一步倡导政府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其政策、规划和工作职责,促进残疾人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融合发展;继续加强三级网络的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社区康复工作质量,扩大受益面和影响力,继续动员社会资源,强化社会化的工作模式,实现社区康复在资金、技术、人员、服务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6-08-17)[2017-02-20].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2.htm.
[2]付克礼.社区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康复指南: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中文版)[S].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11.
[4]周沛,曲绍旭.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J].残疾人研究,2011(1):61-66.
[5]张立松,何侃.ICF理念下残疾人康复服务队伍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6):101-106.
[6]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世界残疾报告(国际中文版)[R].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11.
[7]康复治疗师30万人才缺口待填补[N].新京报,2010-11-15 (D11).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EB/ OL].(2015-02-05)[2017-02-20].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2/05/content_9461.htm.
[9]新华网.一文读懂《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荐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EB/OL].(2015-02-05)[2017-02-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5/c_1114271013.htm
[10]中国残联.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EB/OL]. (2016-10-25)[2017-02-20].http://www.cdpf.org.cn/zcwj/zxwj/ 201610/t20161025_571268.shtml.
[11]郭悠悠,刘林.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54-161.
[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port of the 4th Meeting on Development of CBR Guidelines[R].Geneva,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n Promoting Well-off Proces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ZHENG Fei-xue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68,China
ZHENG Fei-xue.E-mail:zhengfeixue@126.com
Objectiv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ell-off proces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Methods They work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double track,strength perspective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developed and integrated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provided personalized accurate service;brought the affair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to various departments;adjusted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innovated working methods;and created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Results Three years after project implementation,it improved in health,education,making a living and other aspects.The benefite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turned to society in various degrees.Conclusion The project combined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area effectively.Through"whole-person development"training and practice,it promoted the social way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changed the way of 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dual-track model", fully promoted the service level of rehabilitation worke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as well as the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local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people with disabilities;well-off;the double track;whole-person development
R49
C
1006-9771(2017)08-0984-05
2017-02-13
2017-04-11)
10.3969/j.issn.1006-9771.2017.08.024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68。作者简介:郑飞雪(1976-),女,汉族,河北阜城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残疾人社区康复。E-mail:zhengfeixu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