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 仂,吴人杰,许逊哲,陆恩昊,应海峰,沈小珩△
(1.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203;(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25)
【理论探讨】
“宣透郁热”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蒯 仂1,吴人杰1,许逊哲1,陆恩昊2,应海峰3,沈小珩3△
(1.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203;(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25)
从卫气营血4个方面探讨“宣透郁热”法在温病辨证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仍需宣畅气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的各个病理阶段皆然,需疏散郁结以达到气机的调畅,用药上重视风药的应用。郁热需治以宣达,风药不独解表,更因其辛温行散之力宣阳疏透、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能发郁热。清热养阴是温病的治疗大法,但针对温病“阳热怫郁”的特点,宣透郁热、透邪外出的应用亦值得重视。
温病;宣透郁热;风药
温病为阳邪,以热为主,易伤人之阴液。热者寒之,应选用寒凉药物,但寒涩而不流,单用或过用寒凉药物易郁遏邪气,使得气机不畅反致病不能除。不细经中医辨证,滥用清热解毒、苦寒燥湿类或药理学研究表明有抗感染抗炎、抗病毒作用的中药致使脾胃阳气受损、病情反复迁延是临床较为突出的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热怫郁”[1]的论述,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使得气机怫郁不畅,而气机结滞壅塞亦可使热势更盛。郁热二者互为因果,始终与气机相关,宣透郁热、畅达气机是贯穿整个卫气营血辨证各个阶段的主要治则。
1.1 “在卫汗之可也”
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头疼、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咽干[2]等,治以疏通卫分、清透郁热为主。
“汗”并非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发汗解表。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之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3]”温病与伤寒不同,发汗伤阴往往令病情加重。“汗”不指汗法而是治疗目的,即通过轻清宣透卫分使得微汗出而痊愈。用辛凉清透的药物,寒凉辛温并用,凉能泄热,辛可开郁宣畅气机、透邪外达,避免一派寒凉致涩而不行,代表方如银翘散。选用凉而能透的药物银花、连翘为主药,稍佐辛温之品如荆芥穗、淡豆豉开皮毛、透邪达表。
1.2 “到气才可清气”
邪至气分,分为气分无形热盛(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与胃肠道腑热(承气类)两端。
气分无形热盛,症见不恶寒反恶热、烦渴汗出、苔黄、脉洪大[2]等,治宜白虎汤。吴鞠通认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由此可见,白虎汤证本质上仍然是郁热,需以火郁发之,将邪热向外透散,切不可一味寒凉以致冰伏阻遏气机。在清气的同时也可佐以疏通卫分(选用少量荆芥、苏叶、桑叶等,达到宣阳的目的即可,并不取其发汗意)。胃肠道腑热,患者多见便秘、腹满、舌质干、苔老黄垢厚、蒸蒸发热等症状,治则亦需宣通气机,选用承气类方剂使热邪外达。
“到气才可清气”则说明不到气分绝不能滥用清气之法,临床上一见炎症,卫分气分不辨辄滥投大青叶、鱼腥草等苦寒药凉遏气机,以致患者脾阳受损,病程反复甚至邪毒内陷,不可不慎。
1.3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病入营分可分为热伤营阴(清营汤证)、热入心包(清宫汤合三宝)两端。
热伤营阴症见口干不欲饮、身热夜甚、斑点隐隐、时或谵语、舌红绛、脉细数[2]等。治宜清营汤,而清营汤中除养阴药外还佐以犀角、元参、羚羊角、银花、竹叶、连翘等具有透散功效的药物。倘若是单纯的营分证(阴液损伤,无病理产物形成),在养阴的同时选用透散的药物保障气机畅通,防止滋腻;如果存有病理产物,如痰瘀食积等壅滞气机(由气及营血,热邪都易炼液产生如痰瘀等病理产物,尤以营血为甚),需要针对性的治疗(化痰去瘀消食等),以调畅气机,打开通路,使营分滞留邪热能顺利外达。上述二者均属于透热转气范畴。
热陷心包多为热邪重伤,灼伤阴液,烁津为痰,蒙蔽心包,或平素痰湿较盛,阻碍气机,感受外邪,逆传心包,而心包为手厥阴,厥阴之为病易与肝(足厥阴肝经)有关,因此除热伤营阴的表现外,还能见到动风的症状(头晕耳鸣,视物旋转甚辄神昏谵语、高热肢厥等)。舌质一般为绛红鲜泽(王孟英认为色泽为痰)无苔或黄苔,脉象大都是沉细滑。治宜清营养阴、化痰开窍,用清宫汤合三宝,治以祛除痰湿痰热、通腑等也属于透热转气范畴。
1.4 入血仍需宣畅气机
病及血分,以出血、舌质深绛或有瘀斑、舌下筋脉紫暗、曲张充盈等为辨证要点。入血须凉血、散血,因病机仍为郁热,在凉血活血的基础上施以梳理气机,有驱散血中郁热之意,以避冰伏之虞,代表方为犀角地黄汤。方中的犀角、丹皮、赤芍能散血中伏火,使得瘀热外达,透热出营分,转气至表,给邪以去路。如《本草纲目》曰:“丹皮治血中伏火,除烦热。[4]”
郁热需治以宣达。风药不独解表,更因其辛温行散之力宣阳疏透、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能发郁热。
邪热滞留卫分,选用风药如荆防、苏叶、前胡等轻舒肺卫,透热出表。若挟有热邪则加桑叶、菊花、连翘、白茅根、芦根等;夹暑湿邪辄配伍藿香、佩兰、滑石、香薷等,针对所兼之邪而相应用药。邪热至气分(或者卫分气分同病),清气的同时选用风药宣散气机,使得寒而不凝,如在白虎汤的基础上辨证合栀子豉汤或者牛蒡子、薄荷、蝉蜕、羌活等(用量一般小于清热药),既不喧宾夺主又起到开路透邪的功效。邪犯营阴,营热内炽,不能外达,务需透热转气,一般亦配伍风药散热疏邪达表,且风药能消散宿食、湿浊、痰瘀等,去除气营闭郁,使邪热顺利外出气分而解。邪郁血分病势最深(更需透热转营,由营转气达表),多见血瘀气滞、血热互结、气机不畅之症,活血凉血的同时可配伍风药使血分邪热外透而解。温病用清热养阴佐以理气化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而部分风药除畅达气机外,本身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既能疏理气机又能防止血瘀的形成。如《神农本草经》曰:“荆芥……下瘀血。[5]” 王好古曰:“柴胡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6],指出柴胡具有宣畅血气、活血化瘀的功效。《本草汇言》云川芎为“血中气药”[7],而白芷、葛根等风药,药理学研究[8]认为均具有减轻血液凝滞、抗凝抗血栓的功效。
综上,邪不得透、郁而为热是温病发病的重要机制。热者寒之,苦寒清热解毒固然是治疗温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其运用必须注意分辨病程所处的阶段(如到气方可清气)和适当的配伍(护胃等)。而气机郁结不畅存在于卫气营血的各个病理阶段,因此宣畅透邪法(如风药的运用)在温病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皆有应用之机。姜春华教授认为“医之贵在于能截断发展规律”[9]。通过宣畅气机、透邪外达截断其发展,防止邪毒内陷或进一步发展,亦是“宣透郁热”法的妙用所在。
[1] 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12,12:20.
[2] 马健.温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线装书局,2012.
[4]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70.
[5] 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1.
[6] 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6.
[7] 倪朱谟.本草汇言[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50.
[8] 罗再琼,黄淑芬,王明杰.论风药的活血作用及其特点[J].中医杂志,2000,41(8):454.
[9] 杜松,曹洪欣.“截断扭转”疗法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40-3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03242)
蒯 仂(1994-),男,医学本科,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沈小珩(1956-),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及血液病、老年病的临床与研究,Tel:18018663707, E-mail:mjbubu@qq.com。
R254
A
1006-3250(2017)06-0769-02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