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科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从肝论治咳嗽浅析
殷 科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肺主宣发肃降,咳嗽既可以由肺病引起,又可因外邪犯肺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气上逆而致。肝肺相关理论在咳嗽的论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咳嗽;从肝论治;肝肺;验案
在中医学里,咳嗽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咳嗽既可以由肺脏本身疾病引起,又可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气上逆而致。正如《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肝脏在咳嗽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病理作用。
1.1 五行生克制化 《医宗金鉴》云:“医通阴阳五行理,始晓天时民病情。”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肺属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肺金克肝木。换言之,肝木需要肺金的克制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病理上,任一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如肺金太过、肝木不足易致金乘木;而肝木太过,肺金不足易致木侮金。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1.2 将相和谋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相”、“傅”,均为辅佐、辅助之意[1]。因此,放之一国,相傅即宰相、丞相之意。而肝则为将军、将领,将相和则国泰民安。放之人之一身,亦即气机调达、阴平阳秘。另从个性特点看,肺为相傅之官,不耐寒热,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肺为娇脏,肝为刚脏,二者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刚柔相济,才能保证五脏和谐。
1.3 经络相贯 《内经》云:“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是沟通人体五脏六腑、阴阳表里、气血津液的通道,也是邪气传递的重要通路。《灵枢》:“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其支者,复从肝别。”而十二经脉[2]的气血流注顺序是起于肺经,止于肝经,肝经与肺经首尾相连,使十二经脉气血生生不息。
1.4 升降协调 肝居左,喜条达,主气之升发,其经上注于肺,故可舒启肺气。肺居右,主气之宣肃,以降为主,以宣为辅。周慎斋言:“五行不克则不生,故肺金虽克肝木,实则可调节肝木之升发之气,避免太过或不及;而肝气调达又可使肺气得以宣肃”。故叶天士曾言:“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类证治裁》[3]指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由此可见,人一身之气的调达全在于肺肝两脏。”
1.5 阴液代谢 水液代谢方面[4],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而肝主疏泄,通利三焦,能够促进水液代谢。血液代谢方面,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而肝主藏血,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两者在人体阴液代谢上相互协调。
咳嗽的病因,常以外感与内伤为主。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内伤常为外感致病的基础。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常为咳嗽之外因,更可夹杂寒、热、燥等邪气,致肺气上逆。咳嗽为内因所致者,多源自于内风。明·龚廷贤[5]《万病回春·咳嗽》指出:“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肝为风木,常与“风气”息息相关,木郁易生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木郁愈久,脾肺愈虚;脾虚则多痰湿,痰湿蕴久更可化热;肺气愈虚,又易引外邪杂至而为病。同气相求,内风更可引动外风,使得本病虚实夹杂、病程缠绵。且风气易耗伤津液,后期可出现口干、咽干等“阴伤”之症。久病必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病久可致血液运行不畅。风、痰、瘀互相胶着,使得本病更加难以治愈。而木郁之由,常因木虚、木实所致。肝木升发之气是人体生长之气,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合德,肝木才能直而不曲,故木实,实则木虚。
3.1 从肝论治外感咳嗽 曹安来等[6]多使用疏肝散风为法,常以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等。董艳等[7]常以疏肝祛风利咽法,多用败毒散加减,辛散凉润、散中兼收。李耀辉等[8]认为外感咳嗽多与风邪有关,可联合过敏煎[9],方由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组成,具有柔肝、疏肝、祛风之效。连建伟[10]常方选桑菊饮加贝母、黄芩等以清散肺肝二经风热以治疗外感咳嗽。
3.2 从肝论治内伤咳嗽 曹安来等[6]常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多使用宣疏肝木、平冲降逆、制木安金等方法。邵长荣[11]认为,久咳之病,病初总因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病初失治,肝郁气滞,化痰化热,且木伐刑金,当治以平肝顺气为主;病程日久,则肝肾阴虚,肝阳浮越,治疗当以柔肝敛气为主。吴元栋[12]认为肝气不舒,郁而化火刑金,可出现顽咳、顿咳,在润肺止咳时可佐以清泄肝火。董艳等[7]、连建伟[10]在辨治内伤咳嗽时,所用方法类似,有疏肝理气化痰法、平肝清肺降火法、疏肝健脾化痰法及镇肝滋阴熄风法。李耀辉等[8]则强调解痉法及乌梅丸法:解痉法,尤以咳声频作,短时间不易缓解为著,可配伍芍药、甘草、全蝎、地龙等;乌梅丸法,所治咳嗽以夜间23点至3点为主者,因半夜子时、丑时正是胆经、肝经气血旺盛之时,可以乌梅丸化裁施治。而路志正[13]则更为详细,除清肝泻火、疏肝解郁等外,更是提出:暖肝温肺法,治以温补肝阳佐以宣肺化痰止咳,方用暖肝煎加减或温肝利肺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清肝活血法,治以清肝活血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三七粉、青蒿鳖甲汤加减;清利湿热法,治以清利肝胆湿热止咳,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通络法,治宜疏肝通络法治疗,实证取旋覆花汤加桃仁、桂枝、牡蛎、泽兰、郁金等;虚证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或以逍遥散加枳壳、青皮、丹皮、元胡等治疗;泄肝和胃法,肝气犯肺、胃,导致咳而呕逆者,治以疏肝肃肺和胃,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史锁芳[14]参考清代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的“治肝三十法”,将其总结为“缓肝”,即缓肝之所急,更在于“平肝”,即使肝之阴阳、气血平和。仿《金匮要略》中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意,临症时常运用柴前连梅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患者李某,2014年02月26日初诊。患者咳嗽3月,遇冷则咳甚,阵发性呛咳为主,过劳后也可咳嗽,咳少量白痰,鼻塞,流涕,咽痒,无其他不适,胃纳可,二便调,苔薄质暗,脉细,拟祛风缓肝、温肺止咳法,方药如下:麻黄4g,附子6g,细辛3g,射干10g,杏仁10g,熟地20g,当归10g,柴胡10g,前胡10g,川连3g,乌梅10g,党参15g,苏叶10g,苏子10g,僵蚕10g,全蝎4g,蜈蚣3g,远志6g,诃子6g,葶苈子15g,大枣10g,陈皮6g。7剂。
2014年03月07日患者复诊,诉咳嗽较前好转,原方改熟地40g,加山药40g。14剂。
按语:本案病机为风寒犯肺,肝风内动,肺失宣肃。治疗则以祛风缓肝,温肺止咳为主,兼以补肾纳气。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散寒;佐以射干、苏叶、杏仁、苏子、前胡等增强疏风降气之效;更以僵蚕、全蝎、蜈蚣搜风搜肝,通治一切外风、内风;以柴胡、乌梅疏肝缓肝,一散一收,以平肝风;参实则泻其子之意,少佐川连,以达泄心火制肝气之功;以当归补益肝体,养肝柔肝,也可降逆止咳;更加熟地补肾纳气,使肺气得以封藏。诸药相伍,共奏祛风缓肝、温肺止咳、补肾纳气之功。
以五行理论、经络理论、气机升降理论等为指导,从肝治咳有着充分的辨证依据。并有具体方法及用药。但在治疗时仍需做到四诊合参,辨明证型,虽然着眼于两脏,又要以整体观念为根本辨证论治。
[1]刘兰军, 孙爱云. 论中医肝与肺的关系[J]. 中医学报, 2015, 30(12):1767-1768.
[2]裘黎明. 肝咳证治病理机制浅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 18(4):313-313.
[3]孙磊, 王兴华. 略论“肝左肺右”[J]. 吉林中医药, 2010, 30(6):461-462.
[4]赵艳华, 徐坤福. 从肝肺相关论治肺系疾病[J]. 光明中医, 2011, 26(7):1486-1487.
[5]龚廷贤.龚廷贤医学全书—万病回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7.
[6]曹安来, 化永康. 咳证从肝论治[J]. 中医药研究, 1989(2):8.
[7]董艳, 李松波, 郝花. 肝肺相关与久咳的辨治[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2):23-24.
[8]李耀辉, 马战平. 慢性咳嗽从肝论治[J]. 吉林中医药, 2012, 32(4):327-328.
[9]董振华,季元.朱谌予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
[10]毛军民, 李如辉. 连建伟论治肝咳经验采菁[J]. 江西中医药, 2005, 36(1):8-9.
[11]张惠勇, 陈凤鸣. 邵长荣教授治肝止咳经验摭拾[J]. 中医药学刊, 2002, 20(4): 417-419.
[12]吴元栋. 顿咳痉咳期重在治肝临床观察[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2(1):6.
[13]苏凤哲, 杨丹. 路志正从肝论治咳嗽学术思想探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0(1):1-3.
[14]殷科. 祛风缓肝法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R249
A
1007-8517(2017)20-0082-02
殷科(1989-),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肺脏病研究。E-mail:525664006@qq.com
2017-09-04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