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古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医月事机制探微
刘小古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现代医学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种细胞-两种促性腺激素等学说,已基本阐述清楚月经的产生条件、月经周期节律的调节机理等问题。但在中医历代典籍中,只能见到对月经调控理论的散在记载,至今未有系统论述。尤其宋朝以后,中医妇科存在重方药轻理论的弊病,故笔者结合历代观点,就月经的产生、月经周期节律的调节从物质、结构、调控等方面进行论述,初步探讨月经的完整生理过程。
月经生理;月经调控机制;天癸;阴阳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因其犹如月亮之盈亏,海水之涨落,有规律和有信征地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其为“月事”、“月水”、“月信”等[1]。李时珍云[2]:“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月经的产生、月经周期节律的调节机理一直受到历代医家所关注,但缺少系统的论述。就月经的产生机理而言,大多中医古籍都是分别论述脏腑与月经的关系、天癸与月经的关系、气血与月经的关系、经络与月经的关系,而缺乏整体的纵向联系。这种论述在表达上看起来是清晰的,但会遗漏很多关键的连接点,使各个点孤立存在,从而缺乏整体的网络构架,不能形成一个立体直观的产生机制框架。对月经周期节律调控机制的论述主要是从天人相应说、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心(脑)-肾-子宫轴说[2]等进行阐述,但各学说的这种不确定性容易让后世学者产生误解,且诸医家在论述月经周期节律调控机制时,未能将其与月经的产生机理相结合。月经的产生受到周期调控机制的影响,反之,周期调控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血海按时满溢,这涉及到产生机制的诸多内容,故不能将两者分开论述。笔者就月经产生及月经周期节律调控的机制做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月经的实质包含血、气、津液和天癸等[3],以上实质物质是由五脏六腑所产生,经过一定的通道(经络)下注胞宫,胞宫按时满溢,在一定机制的调控下月经按时来潮。故月经产生的条件,包括物质基础和形体基础两个方面。
1.1 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天癸皆来源于脏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五脏六腑相互协调是物质的来源,其中又以肾、肝、脾的作用最为突出。肾藏精,精化气,肾为气、血、津液、天癸之源头。肝藏血,脏腑所化生之气血,除营养周身外,皆储藏于肝。肝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决定了血海的盈亏。“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津液、天癸长养的基础。“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是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心主血脉,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也参与到气、血、津液、天癸的产生过程之中。
1.2 形体基础 脏腑所产生的气血津液需要通过经络输布到达胞宫[4],即月经产生的形体基础。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脏腑经络之间的纵横联系是月经产生的形体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胞宫通过胞络与肾直接联系,《素问·奇病论》曰:“胞络者系于肾”;胞宫通过胞脉与心直接相连,《素问·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冲任督脉一源三岐,起于胞中;胃之经脉与任脉交于承浆,胃经“入气街”,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经,故“冲脉隶于阳明”;肝之经脉与任脉交于曲骨,与督脉交于巅顶;脾之经脉与任脉交于中极。正是经络间的纵横联系构成了气血津液下注胞宫的通路。
2.1 胞宫是月经节律调控的最下游器官 《景岳全书·妇人规》有言:“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胞宫是月经节律调控的最下游器官,主要作用是行月经和孕育胎儿。胞宫属阴,主藏蓄阴精,孕育胎儿,胞宫妊娠期及月经间歇期应看作是“脏”,近似脏“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又主排出月经,娩出胎儿,排出胞衣、余血和浊液,分泌排泄生理性带下,月经来潮期及分娩期应看利是“腑”,似腑“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其功能可概括为“非脏非腑,亦脏亦腑”。胞宫是生殖轴的最下游器官,其藏泻功能决定了月经的来潮与否,受其上游轴心的调控[5]。
2.2 气血按时充盈 月经周期节律的重要先决条件月事以时下,不是简单的一次或数次月经按时来潮,需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阴血、津液充入血海作保障[6],故全身脏腑功能协调,气血津液可按时充盈是维持月经周期节律的重要先决条件。
2.3 天癸是调节月经节律的重要物质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话对于月经产生及调控机理有着纲领性的阐述,同时提出了天癸这一重要物质的概念。天癸者,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2]。天癸是维持正常月经的重要物质,天癸未至,虽肾气盛,初潮未现,天癸泌至而后血应之,月事乃下;天癸竭,月事不来,地道不通。天癸来源于先天,与生俱来,受后天之滋养,肾气是天癸盛衰的决定性因素。天癸作为一种物质具有时限性、节律性及状态性的特征[7],正是天癸的时限性和状态性才有了女性有未潮、既潮、绝经的变化。天癸其内蕴含阴阳,在气血津液盈亏变化的前提下,天癸所蕴阴阳消长变化运动决定了月经周期月节律的变化,月经周期的节律性实际上是天癸阴阳变化节律的外在表现。经后期天癸以阴长为主,至经间排卵期天癸阴长至重,重阴转阳,经前期以天癸阳长为主,阳长至重,进入行经期重阳转阴。天癸阴阳节律变化受全身阴阳变化的调节,最主要受心-肾阴阳轴调控,也受任督阴阳循环圈的调控[3]。
2.4 心-肾阴阳轴的主调作用 心肾两脏是调节全身阴阳的主轴,这来源于心肾相交的理论。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3]。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如此,则心肾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和平,水火既济的协调关系。
心属火,其性本热,肾属水,其性本寒。心虽为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为水脏而水中有火,此火中之水称为真水,水中之火称为真火,真水真火即为真阴真阳。真阳潜于肾水之中,则能激发蒸腾使肾水上升以济心,真阴含于心火之中,则能沉静牵制使心火下潜以交肾。同时心肾相交也是阴阳交感的体现。心阳受肾阴的交感而下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赖心阳的交感而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慎斋遗书》中第1次提出“心肾相交”之名,并提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由于心气之降”。故心肾本身真阴真阳的在阴阳交感作用下的升降推动是心肾相交的原动力。
脾胃升降相因,为一身气机之枢纽,且中焦为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经之处,所以说脾胃升降和调,是维持心肾相交得以正常进行的辅助因素。脾气的升清作用促进了肾阴的蒸腾以济心阳,胃气的和降作用促进了心阳的下达以交肾阴,脾胃气机升降亦为和济心肾之机。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主持人身之左右气机,且肝主疏泄,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总司,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的升降也属于机体气机的一部分。因此,心肾得以正常相交也有赖于肝肺气机的调达。肝气升发,则能升肾水上交于心,肺气肃降,则能降心火下交于肾。故傅山曾言:“盖心肾虚则其气两分;心肾足则其气两合,心与肾不离,而胞胎之气听命於二经之摄,又安有妄动之形哉!然则心肾不交,补心肾可也,又何兼补夫肝木耶?不知肝乃肾之子心之母也,补肝则肝气往来於心肾之间,自然上引心而下入於肾,下引肾而上入於心,不啻介绍之助也。此便心肾相交之一大法门,不特调经而然也,学者其深思诸”[8]。
2.5 任督阴阳循环圈的辅助调控 李时珍考证:“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9]。 当口闭目瞑时,任督交合,形成任督循环,在心肾交合下,任督贯通,阴阳交会,目的在于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推动阴阳消长转化。
胞宫是月经来潮的最基础器官。脏腑经络之间的纵横联系是月经产生的形体基础。气血津液、天癸是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月经周期的节律性实际上是天癸阴阳变化节律的外在表现。天癸阴阳节律变化受全身阴阳变化的调节,最主要受心-肾阴阳轴调控,也受任督阴阳循环圈的调控。故应提倡不以某条单纯的轴线为核心;以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为主线划分月经周期;以调控天癸阴阳节律为主要目的;以调节心-肾阴阳,交通心肾为主要方法;以调理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盈亏为基础的综合网络调控系统。
[1]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4-15,18-19,17.
[3]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3):141-143.
[4]时思毛,马文光,孙可峰,等.马宝璋教授冲任学说学术思想总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197-199.
[5]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5):266.
[6]滕秀香.柴嵩岩月经生理理论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报,2014(4):1-3.
[7]马丽红,侯丽辉,吴效科,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天癸失序学说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74-176.
[8]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29.
[9]李时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
R271
A
1007-8517(2017)20-0012-03
刘小古(1985-),男,汉族,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E-mail:liuxiaogu1225@126.com
2017-09-15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