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畜牧兽医中心,陕西安康 711699)
羊口疮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口腔等处皮肤和黏膜出现丘疹、脓疱、溃疡和疣状痂为典型特征,学名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病。
本病主要危害2~6个月的山羊和绵羊的羔羊、幼羊,成年羊较少发生,多发生于秋季,无性别、品种差异,多为群发性流行,呈散发性传染。主要是从外地调运病羊或带毒羊传入当地健康羊群,也有被发病羊污染的圈舍、饲草及活动场地,经接触后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病程可长达2~3周。该病毒抵抗力较强,对羊群危害较大,可连续多年发生。
本病潜伏期4~8d,有口型、蹄型和外阴型,我县普遍发生为口型。患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绿豆大小的小红斑,逐渐变为绿豆至黄豆大的丘疹或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不久后出现破裂,破溃面被黄棕色渗出液覆盖逐渐形成痂垢,痂垢逐渐扩大、增厚。若治疗不及时,患部逐渐波及整个唇部及周围和耳郭,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肉芽组织不断增生,至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有的病变会蔓延至颜面、眼睑、耳郭、口腔黏膜,或出现单独口腔黏膜病变,可见黏膜潮红、增温,在口腔内黏膜上、齿龈、舌、软腭和颊部发生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创面形成深浅不一的糜烂,或有干酪样徦膜坏死组织的较深溃疡,个别病羊也出现体温升高。由于口腔疼痛,病羊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导致病羊完全不能进食、咀嚼、吞咽食物和饮水,最终造成营养不良、机体虚弱,出现呻吟、卧地不起、严重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特点不难做出诊断。本病危害的主要是2~6个月的羔羊,病变部位主要是鼻、唇部及周围组织,损害呈桑葚样的增生性。初期症状要与羊痘、羊口蹄疫等病区别。中后期要与溃疡性皮炎和坏死杆菌病区别。
痘病为全身性的,痘疹可见全身,且体温身高,结节呈圆形突出与正常皮肤表面,界限明显。
以口腔黏膜和蹄部等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体温升高,水疱破溃很快,水疱破溃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主要危害的是1岁以上或成年羊,病变损害部位主要在口的颔或唇边缘的鼻孔之间,不波及唇联合部。
口炎型的患羊病初体温升高,口流涎,可见鼻、唇、舌、口腔等处出现结节、水泡,随后形成棕色痂块,剥脱后露出不规则溃疡面,极易出血;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后期齿龈肿胀、疼痛、牙齿脱落不能进食,身体逐渐消瘦,肝、肺,心等脏器表面出现坏死灶,引起多种器官发生病变。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区别。
本病发生流行范围较广泛,要严格把好羊只调运关,不从感染过该病的羊场引种或购羊,严格实施检疫。
在日常饲养中,要保持圈舍卫生,加强通风和控制好圈舍温度,饲料注意中不得混有尖锐异物和坚硬的饲草,避免造成口腔创伤而感染,同时加强饲料营养搭配,定期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增强羊只抵抗力。
调运羊只要执行隔离观察制度,对发病羊要进行严格隔离治疗,病死羊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期间要加强个人防护,有皮肤或黏膜损伤的人员,避免与病羊接触,防止感染。
加强日常圈舍、活动场所,以及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消毒药交替使用,注意不宜选用酸、碱类消毒药。
可采用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活疫苗或传染性脓疱皮炎细胞弱毒疫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另外对患羊治愈后,及时淘汰处理,逐步净化羊群。
本病治疗应尽早,在初期治愈率较高,中、后期多预后不良。下面介绍口型羊口疮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口腔周围有病变的患羊,先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疮面,表面有厚痂的可用土霉素软膏涂抹,至痂皮软化后,用粗糙的木棒或竹片去除表面的化脓组织、伪膜及痂皮,再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之后在疮面涂抹5%碘附或聚维酮碘喷剂,每天3~5次,直至痊愈。如出现其他并发症,应进行对症治疗。
5.2.1 外用:可以用雄黄草、蒲公英茎叶洗净沥干后捣碎,将汁液涂抹于清洗处理过的疮面上,每天3~4次,至创面痊愈。硼砂5g、儿茶15g或者青黛、黄檗、黄连各15g,研磨混合后,用香油调敷于清洗处理过的疮面上,每天2~3次。也可购买成品冰硼散、青黛散外用。
5.2.2 内服:可用野菊花15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金银花15g、牛蒡子15g、黄芩15g、连翘15g、丹皮15g、甘草15g,水煎或研磨细粉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此方为一只15~30kg羊1~2的次量。
[1]李慧霞,朱学亮,骆学农.羊口疮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35(5):426-430.
[2]庞方圆,高日明,李旭东,等.羊口疮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5,42(2):467-471.
[3]龙造恒.一起努比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5,(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