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严冬
(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普外科,河南 偃师471900)
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对比观察
胡严冬
(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普外科,河南 偃师471900)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101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导尿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92%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阑尾切除术;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阑尾发生炎性改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寒战、发热等,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易导致阑尾坏疽、阑尾穿孔等,其中以阑尾穿孔最为常见,阑尾穿孔促使大量细菌被肠系膜及腹膜吸收,进而引发败血症,且可引发腹腔中毒性感染,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肠坏死、肠完全性梗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2],开腹切除阑尾是临床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传统方法,取得一定效果,但术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预后。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101例,通过对比,以探讨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被诊断确诊为穿孔性阑尾炎;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有腹部手术史者;有麻醉及手术禁忌证者;有精神障碍无法顺利完成本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101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2.48±2.82)岁,其中11例右下腹转移性疼痛,29例右下腹持续性疼痛,10例全腹持续性疼痛;观察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32.50±2.80)岁,其中12例右下腹转移性疼痛,28例右下腹持续性疼痛,11例全腹持续性疼痛。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心电图、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术前30 min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100 mg苯巴比妥,行全麻,行气管插管。
1.3.1 对照组:给予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于患者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行3.0~7.0 cm左右的麦氏切口,对阑尾系膜行游离,处理阑尾动脉,对阑尾根部行双重结扎,于阑尾近端0.50 cm处切断阑尾,对阑尾残端行络合碘(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16)处理,包埋阑尾残端,包埋采用1号线荷包,若患者存在严重盲肠炎症水肿,包埋缝合采用八字缝合,术后行抗生素预防感染。
1.3.2 观察组: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于脐上缘行约1.0 cm的弧形观察孔,置入气腹针,并将二氧化碳冲入其中,形成人工气腹,1.6~2.0 kPa的压力,插入10 mm Troear,于腹腔镜下探查患者腹部;于患者的脐连线与耻骨结合中点左侧2.00 cm左右处行10.0 mm切口,患者体位左侧倾斜30°,抬高头部,于左侧麦氏点行5.0 mm切口,清洗患者腹腔脓液,分开阑尾周围粘连,阑尾动脉维持游离状态,对阑尾动脉行关闭,运用电凝将阑尾动脉切断,采用双极钳固定系膜,为苍白色时,改用单极钩对阑尾系膜进行离断,不做结扎处理,将阑尾根部夹住,采用丝线双层套扎阑尾,于套扎线5.0 mm左右处,切除阑尾,电凝阑尾残端,不做包埋处理,若患者阑尾根部发生坏疽无法套扎,则直接将其剪断,电灼后对阑尾残端行八字缝合,术后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比较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3](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疼痛感,10分为疼痛剧烈。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检验t,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χ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各指标对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09± 0.13)cm、(25.58±8.22)mL、(63.48±11.72)min、(0.53± 0.24)d、(1.39±0.69)d、(1.74±0.69)d,对照组分别为(7.25 ±2.72)cm、(49.78±10.32)mL、(105.08±10.22)min、(1.53 ±0.94)d、(2.33±1.99)d、(2.81±0.99)d,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533,t2=13.049,t3=18.997,t4=7.357,t5=3.184,t6=6.312,P<0.05)。
2.2 对比两组术后VAS评分: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3.26±0.74)分,对照组为(6.71±1.11)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13,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2%(2/51),对照组切口感染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11/5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58,P<0.05)。
穿孔性阑尾炎在临床上以发作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出现,其具有老龄化、起病慢、病情发展快、病情重等特征,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极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进而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加重患者病情,且处理不当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相关研究报道显示[5],急性阑尾炎有10.0%~20.0%左右的患者阑尾被切除,开腹手术为临床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常用方法,但其切口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且易引发切口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预后。
1987年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第一次被应用于急性阑尾炎中[6],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较开腹手术效果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探查范围广,因此极易找到阑尾,从而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腹腔镜手术仅有3个切口,且切口小,进而减少了开关腹时间,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腹腔镜手术无需包埋阑尾残端,进而缩短手术时间;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此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较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腹腔镜手术切口小,且有套筒隔离,有效避免了脓液与腹部切口的接触,进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腹腔镜视野开阔,可对积聚在盆地等低部位的脓液进行彻底冲洗,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文清.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治疗穿孔性阑尾炎中的手术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43-44.
[2] 张红战.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14-16.
[3] 王立军.开腹手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1):101-102.
[4] 张进,胡季明.穿孔性阑尾炎采用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手术效果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65-66.
[5] 古艳霞.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9):93-94.
[6] 罗宏.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1): 49-50.
R65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