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对《黄帝内经》“三因制宜”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017-01-16 04:55:41李燕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令内经体质

李燕村,张 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时病论》对《黄帝内经》“三因制宜”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李燕村1,张 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时病论》为清末著名温病学家雷丰的代表著作,是一部全面总结外感时病证治的专书。雷氏兼参先圣后贤之训,荟萃百家之长,积平生之心得方撰此书。本书学术思想深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影响,而其中的知时论治、辨体立法则是对《内经》中“三因制宜”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充分体现了中医辨治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巧妙融合。故主要以《内经》中“三因制宜”思想为基础,从因时、因人、因地三方面对《时病论》中相关内容及理论内涵进行探讨。

《时病论》;《黄帝内经》;三因制宜

雷丰,字少逸,浙江衢州人。其幼承父训,历览诸家之书,学本《内经》,引类触伸,方成此书。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八句经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领,继承和发展了《内经》中的诸多珍贵学术思想。而“三因制宜”思想是《内经》提出的重要中医辨治原则,更是中医学的理论特色和精华。

1 因时制宜与“知时论治”

雷丰在《时病论》自序中提到:“甚矣,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又在小序云:“夫春时病温,夏时病热,秋时病凉,冬时病寒……必按四时五运六气而分治之……是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其何时而变,决其何时而解,随时斟酌。[1]”四时有温热寒凉之变化,人体气血流转随节气而产生规律性的特点,而四时所感六淫邪气亦性质不同,可见“知时论证”是医者必须遵循的诊治原则,故医者需依时令特点进行遣方用药,“因于风者,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者,宜以辛温解表法;因于暑者,宜以清凉涤暑法;因于湿者,宜以增损胃苓法;因于燥者,宜以苦温平燥法”[1],此即对《内经》提出因时制宜思想的临床发挥。

《内经》中因时制宜思想主要体现在于人体在不同时令脏腑气血的变动、所罹患疾病不同以及治法的差异。雷丰较《内经》对发病的时令研究更深入,将外感病的发病规律与二十四节气结合[2]。如他在《时病论·附论·辟俗医混称伤寒论》中,反驳了当下医者对于“人被寒所伤者,皆谓之伤寒”的谬论,认为在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之节,“斯时之气,人感触者,尽属伤寒之病”,而“勿可以大寒至惊蛰之风木,春分至立夏之君火,小满至小暑之相火,大暑至白露之湿土,秋分至立冬之燥金等之时所患者,混同一称伤寒”[1],其分析之缜密可见一斑。而在针对上述所提及的冬令4种节气,雷丰亦论述了其间差异,认为“小雪居于十月,乃六阴尽出之际,而寒气方盛之时,大雪、冬至居十一月,小寒居十二月,正发栗烈之候”,故对于寒气方盛与寒气凛冽所致病定有轻重之分。

《内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因时而异治疗大法在《时病论》中有诸多体现。如在《时病论·卷之二·风寒》中,雷丰指出:“春令之风,多兼湿气;冬令之风,多兼温气;夏令之风,多兼暑气;秋令之风,多兼湿气;冬令之风,多兼寒气”,所以在春季感受风寒之病,应当以治风为主,而在冬季感受风寒之邪,当以散寒为要。对于感受寒邪,“在春令辛温不宜过剂,在冬令辛热亦可施之”,春季不宜大剂应用麻、桂等辛温之剂,要考虑到“温”之时令之气,可选择药性较平和之葱豉汤以代麻黄解表散寒,再合风药之润剂如防风等物。而冬季寒邪当令,若再合患者素体阳虚则更易产生寒中三阴之证,如《时病论·卷之八·拟用诸法》中提到的“甘热祛寒法”则在方中加入的干姜、淡附片、吴茱萸等辛热药物以温经祛寒。

2 因人制宜与“辨体立法”

由于个体间差异而采取不同的辨病、治疗方法的因人制宜思想,在《内经》中早有体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雷丰在《时病论》开篇即提到了“体有阴、阳、壮、弱之殊”,在全书中亦渗透着《内经》因人制宜的思想。附论中亦提到“尤当审体之虚实,病之新久,在女子兼询经期,妇人兼详胎产,如是者,则用药庶无差矣”。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易感邪气有别、邪气所犯部位不同、邪气所伏藏部位亦有着差异。体质是个人的特征,这种特征受到性别、年龄、职业、生活居处的影响,所以医者在辨证论治时必须考虑到患者个体的特异性,对不同体质采取相应的手段,才能提高诊治疗效。

《时病论·卷之一》雷丰着重论述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冬不藏精,春必温病”两者的差异与治法,实则是从患者的体质着手分析辨证。冬伤于寒,寒邪较重即发者则为伤寒,若感寒较轻则可能伏于体内。而此伏邪根据患者体质差异,所潜伏的部位有所差异:“或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而引发所伏藏位置不同的原因为“其藏于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勤作汗出之人;其藏于少阴者,都是冬不藏精,肾脏内亏之辈”[1]。伏气虽同,但两者在发病与治疗上则需明辨,劳苦之辈病邪较为轻浅,多为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等一派风热在卫分、气分之象,治法采用辛凉解表即可。而“冬不藏精”之人,多表现津伤热盛之象,甚则神昏谵语、手足瘛瘲等,所以必须“总宜时时顾其津液,在阴虚者更兼滋补为要耳”。

对于患者素体的寒热阴阳偏颇,雷丰辨证时亦作为重要参考。《时病论·卷之三·风痢》在治疗风痢时提出了“体素寒者,宜用培中泻木法加木香、苍术治之;体素热者,宜本法去吴萸、炮姜,加芩、连、煨葛治之”的治疗方法。在《卷之五·牝疟》中提到患牝疟的人多是“真阳素虚之体”,阳不能制阴邪而发,治疗以“宣阳透伏法”,其中以干姜、附子为君直温下焦阳气。“鬼疟”篇中则指患此病者“都系体弱属阴之人,而强壮属阳之体,无一患者”。“寒湿”篇中云:“湿热之证,患于阴虚火体者为多。”

各卷后的“临证治案”项,对于产妇、孕妇这一特殊群体更多有专述,如“有孕发斑”“妊娠燥气为病”“产后寒疫”“小产后偶沾风痢”“产后瘅疟热补至变”等,在附论中更有《胎前产后慎药论》。有孕注意用药必须保护胎儿,而孕妇受邪,胎在腹中,则有“攻其邪则胎必损,安其胎必碍乎邪”的矛盾,这种情况则“莫以攻下方中,兼以护胎为妥”用药需谨小慎微,并列出了半夏、厚朴等等“犯胎之品”应当少用不用。如血热胎动则多配黄芩、生地等较为平和的清热凉血安胎之品。而对于产后、滑胎则在补虚和血同时注意排净胞宫内恶露瘀血,以达养营涤污之效。总之“胎前必须步步护胎,产后当分虚实而治”,性命攸关之事不容有毫厘差谬。

3 因地制宜的应用与发挥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对地域不同对人的体质、发病等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了较为精炼的描述。《时病论》单纯对此描述不多,如《卷之四·痧气》云:“南方之人,体气不实,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即腹痛闷乱。”南方此处主要指长江以南地区,气候多潮湿温热,众人腠理较稀疏,邪气易犯。故书中对于瘟疫、湿热、疟疾、霉湿等南方常见疾病的治疗多有侧重。对于“因地制宜”方面《时病论》中虽无专论,实则地域的差异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结于因人制宜中。另作者雷丰为南方人,书中可见用药遣方的特色鲜明,组方药味精简,而药量亦轻灵。这与南方人体质不似北方般腠理致密、体质轻灵亦有一定的相关性。所谓轻灵,首为用量轻、药味少,观其诸方中最轻者三分,重者不过五钱,而方中药味少则二三味,多则八九味,如治疗霉湿、浊秽之气的“芳香化浊法”,方中药物5味,量最多者广陈皮不过一钱五分,少者厚朴仅八分,总量六钱八分,可谓量轻剂微;另选药多用清宣畅达气分之品,以达“轻以去实”之功,如多用紫苏梗、藿香、桔梗等药物。

4 结语

《时病论》作为全面总结外感时病证治的一部专书,学术思想深受《内经》影响,而贯穿始终的“知时论治、辨体立法”理论精髓,则是对《内经》“三因制宜”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充分体现了中医辨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其启示于医者,在临床辨证时应综合其发病时令、患者体质及所处地域特异性,拓宽思路,斟酌遣方选药。

[1]雷丰.时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宋咏梅,张思超.《时病论》及其主要学术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9):654.

R222.15

A

1006-3250(2017)01-0031-02

2016-07-09

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ts20110819)

李燕村(1992-),女,山东济南人,在读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张 伟(1963-),男,中医肺病学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与基础理论研究,Tel:15820018590,E-mail:huxizhijia@126.com。

猜你喜欢
时令内经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春季时令尝鲜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2
时令湖——艾尔湖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一首春季时令菜 差点要了宝宝的命……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